手冲咖啡实作系列之懒人冲煮新手法 谁说手冲注水一定要绕圈?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奥丁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手冲咖啡实作系列之懒人冲煮新手法 谁说手冲注水一定要绕圈?<,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影响手冲咖啡的七大因素今天要来向大家分享的新手法,是前阵子我从某位把塞风点满的吧台手那里学来的,据说,这也是他老师这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手冲咖啡实作系列之懒人冲煮新手法 谁说手冲注水一定要绕圈?。
专业咖啡知识交流 更多咖啡豆资讯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 影响手冲咖啡的七大因素
- 今天要来向大家分享的新手法,是前阵子我从某位把塞风点满的吧台手那里学来的,据说,这也是他老师这阵子在玩的手法,而这位老师,同样也是把塞风技能点成满到不行的高手。 所以简单的来说,这个手法所追求的,会比较像是在手冲滤杯上试著挑战完整萃取的极限,或者说,是在以手冲的方式来萃取出接近塞风壶冲煮的那种醇厚感。经由这种冲煮手法冲出来的咖啡,口感上来说会比其他的手法(我说的是在我部落格里有记载的其它手法)来得更加厚重一点,适合比较喜欢日式咖啡口感的朋友们也依样画葫芦。 其实,器材不一定要像我准备的这些,你只要用你用得顺手的器材即可,唯一限定的是锥型滤杯,因为这种手法是专门为了锥型滤杯所设计的。 目前我手上的器材是这些,就些用这些上阵了。 Kalita POT 700 KONO 玻璃下壶 IKEA 玻璃咖啡杯 KONO MD-25酸素漂白滤纸 Driver 钻石滤杯 2--4人 咖啡豆+咖啡豆匙 ONEIDA杯测杯 当然还有一些族繁不及备载的,同样看你自己手上有什么工具,派那个工具上场就可以了,这手法的器材可以不用那么讲究。 唯一不能换的,就是锥型滤杯,而且要找流速偏快的那种,因为我手上暂时还没有V60,所以只好用Driver滤杯顶著先。 豆子的量没有限定,依你自己原先的粉水比来调整即可,虽然照片中的重量是16.5克,但实际上我用到的咖啡粉数量更少,我只是想拍这个数字,不然16.8也可以。实际上,我自己的粉水比大约抓在1:17--18之间,以目标250ml来说,我用到的咖啡粉大约只有13、4克。 你也可以照你自己喜好的口味调整粉水比,因为教我的那位吧台手,店里出杯的数据是23.5克咖啡豆冲300ml,粉水比约1:12。反正重点是之所以这样冲煮的想法和观念,其他的参数都是可以自行调整的。 至于冲煮水温,我在冲极浅焙的时候水温会抓在93℃(因为热水壶刚煮沸后直接倒进没预热的Kalita POT700就是这个温度),到了一爆尾的豆子通常会用89℃,碰二爆的豆子只剩85℃,二爆密集之后只会是80℃以下。 上列水温只是个约略值,实际上在冲煮的时候我多半都是差不多就可以了。你们也许有自己习惯的参数设定,照你们习惯的数据去跑就好。 刻度同样也是可以自行调整的,原先我自己在冲的时候用的是6或5.5,自从改玩这个手法之后,刻度反倒是回到3.5了。 真的是愈玩愈回去,这是我刚开始自己冲手冲时用的刻度啊 XD 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让这么细的咖啡粉出现在滤杯里头了 XD 这手法基本上的理念是这样的,在冲煮的过程中,在闷蒸阶段就先把整杯的风味做出来,而不像其他常见的手法闷蒸的过程只是先把咖啡粉打湿,风味是在后续注水的过程中一层又一层的带出来(所以他们要讲究什么时候断水,也要注意后续的注水方式)。 在闷蒸的过程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然后你也需要利用你的各项感官(主要是眼睛和鼻子)来确认咖啡粉遇到热水后发展的状态,随著咖啡粉遇到热水之后不断浮出来的各个味道来确认。 就像你在塞风壶那样,要仔细的确认咖啡粉在上壶加热过程中的风味变化,你在使用这个手法的时候,同样也要先记下咖啡豆遇热的风味发展曲线(如果真的能画成曲线的话:P),在你的咖啡粉发展出你想要的风味的时候开始进行注水。简单的来说,你要在闷蒸的时候,就把你想要的味道做好,剩下的,就只是用热水把咖啡味滤出来。 在你想要的风味发展出来之后,利用锥型滤杯过水速度较快的特性,让咖啡的风味被热水完整的透析出来。也因此,虽然说只要是锥型滤杯就好,但如果是流速偏快的V60或我的Driver钻石滤杯,效果会更好。 以影片中的班可福法特(碰二爆,220℃下豆)来说,刚遇到热水的时候会冒出像是伯爵奶茶的味道,然后慢慢的会出现带水蜜桃的甜感,最后才是烘焙造成的焦糖甜。我在闷蒸完成后抓的注水点,是在水蜜桃的甜味慢慢转成焦糖甜的那时候。 之后的注水其实就只是简单的来回画一字,这种手法和常见的"の"字注水不太一样,因为滤杯构造上的差异,基本上这是梯型滤杯才会用到的手法。常见的"の"字注水法如果没有特意翻搅的话,细粉很容易卡在滤杯底部,而这种注水手法会让细粉自然而然的被翻搅上来,不会卡在滤杯底部。 只要来回的画一,就水注的稳定度上来说,比"の"字注水还更容易维持稳定性。至于要不要拉水线或是要不要断水,其实对于整体的风味影响不大,因为真正该萃取出来的味道,在闷蒸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完成了,后续的注水只是把层次拉出来,就算你把粉水比拉到1:20,口感都不会太水。 这个懒人的手冲法,就概念上来看,和传统手冲那种一层层慢慢把风味带出来的想法不太一样对吧! 现在偶尔我还是会用"の"字注水来冲咖啡,但更多时间里我会改用这个手法来进行冲煮,因为这个手法实在太懒人了。反正这手法的重点就只是,在闷蒸后注水前,先确认咖啡风味发展好了没。 还没就再等,好了就开始注水,如此简单。 以我拿来当做sample的那杯来说,前段是很清楚的莓果甜味,中间冒出来的是哥伦比亚与曼特宁完美结合的苦甜感,反而让我觉得呀异的是原本走在前头的莓果味,在尾段又偷偷跑出来亮亮相。 但同样的豆子,我在家里试冲的时候,即便是在同样的参数下进行试冲,整体的味道还是往尾段走,原本应该非常亮眼的莓果味被巧克力感给盖住了,也证明了我在家里的试煮,闷蒸做得太多。 最后再补上这段叙述,只是想说明咖啡的风味决定在闷蒸后注水的时间点,如果你闷蒸的时候做过头,得到的味道就会往尾段的甜感跑,如果你也出现这个结果,那可能你也得像我一样调整注水的时机。 这手法所追求的是"苦而不焦"的杯感,也就是在挑战过萃边缘的完美萃取。 我们所说的"过萃"对于这个流派来说不是个太大的问题,在他们的理念里,如果豆子在烘焙阶段就没有烘出不好的味道的话,那么"过萃"与 "萃取不足"也只是口味浓淡之间得让人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不代表一定就会煮出什么不好的味道。 对他们来说的过萃,也许更应该细分到口感当中各个风味的平衡感,当这个天平往某个方向倾斜的时候,要有足够的能力将杯感调整回来。 至于怎么调整,就看个人功力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