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萃取率,咖啡可溶物质,萃取率及 TDS 大全
发表于:2025-01-21 作者:奥丁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1日最后更新咖啡萃取率,咖啡可溶物质,萃取率及 TDS 大全<,水一旦进入咖啡细胞,就会开始溶解其中的可溶物质。在充分溶解之后,水和这些可溶物质所形成的溶液就是我们熟知的咖啡,但并不是所有可溶物质都是好的。 咖啡豆总重当中,仅有30%的物质是可溶于水的,剩余的7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1日最后更新咖啡萃取率,咖啡可溶物质,萃取率及 TDS 大全。
水一旦进入咖啡细胞,就会开始溶解其中的可溶物质。在充分溶解之后,水和这些可溶物质所形成的溶液就是我们熟知的咖啡,但并不是所有可溶物质都是好的。 咖啡豆总重当中,仅有30%的物质是可溶于水的,剩余的70%均是不可溶于水的纤维和碳水化合物。 在这30%当中,只有20%是好的可溶物质(即"理想可溶物质"),剩下10%则是坏的可溶物质(即"多余可溶物质"),这些多余的物质让咖啡变得难喝。为了让咖啡变得更加美味,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萃取出咖啡中的"理想可溶物质",并尽量避免萃取"多余可溶物质"。 好消息是"多余可溶物质"通常溶解较慢,因此控制冲泡时间对于咖啡品质来讲至关重要。 水与细胞接触时间越长,所萃取的可溶物质越多 在咖啡业内,"萃取率"被用于描述被锁定在咖啡豆当中可溶物质总量与被萃取出可溶物质总量之间的比例。 原则上,水与咖啡细胞接触时间越长,被萃取出的可溶物质就越多。 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官方给出的理想萃取率为18-22%,也就是说溶解在水中的可溶物质总重应当为咖啡豆原始重量的18-22%。若数值低于或高于该值,咖啡的口味将难以达到理想,如下图: 水只会萃取出接触到的可溶物质 从微观角度了解了咖啡的萃取过程之后,让我们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看水在咖啡萃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为便于解释,让我们暂且将咖啡豆看作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实际当中咖啡豆是一个三维的立体,如上图)。
上图展示的是一颗被整粒浸入水中的咖啡豆。水只能接触到咖啡豆的表层细胞,即用亮蓝色标示出来的部分。 我们的目的是让水充分接触咖啡豆的所有细胞,因此我们必须让水进入到咖啡豆的内部。 研磨咖啡,使水接触到更多咖啡细胞 通过将咖啡豆研磨成更小的颗粒,我们能够使水接触到更多的咖啡细胞。颗粒越小,水所接触到的咖啡细胞就越多。 时间越长,水浸入单个颗粒的程度就越深。 让我们将单个咖啡粉颗粒想象成一个拥有90个细胞的盒子(30x30,如上图)。在最左侧的盒子中,水与细胞的接触时间为30秒,在此期间,水仅浸入了位于盒子最外侧的两层细胞。 当时间达到120秒时,水已经浸入到了第15层。如果在此刻停止冲泡,位于中心的细胞仍保留着原有状态,其中的可溶物质仍被锁定在细胞当中,这种情况应被认为是"不充分萃取"。 当时间达到240秒时,水已全部浸入所有细胞,所有可溶物质均被充分萃取。 颗粒大小决定萃取速率 若改变研磨程度(即单个咖啡粉颗粒大小),会发生什么呢?首先,让我们假设不同研磨程度咖啡粉的冲泡时间和细胞总数相同(如上图)。 由于颗粒大小不同,我们有可能用30秒的时间完整萃取出咖啡中的全部可溶物质。 颗粒大小无法决定被萃取出的物质种类,却能够决定水浸入所有咖啡细胞所用的时间。 现在,你是否已经理解冲泡时间和研磨程度对咖啡萃取产生的影响了呢?二者相辅相成,此消彼长。 萃取就是在时间和研磨程度之间找到平衡 如果我们用相同的时间(例如120秒)对不同研磨程度的咖啡粉进行萃取,会发生些什么呢?
我们刚刚说过,如果水与咖啡的接触时间过长,就有可能产生过度萃取,释放出一些"多余可溶物质"。如上图最左侧的盒子中,橙色所显示的细胞就是那些"多余可溶物质"。 在中间的盒子中,我们成功萃取出了全部"理想可溶物质",即咖啡总重的20%。此时,时间与研磨程度达到了完美平衡,所有"理想可溶物质"被充分萃取,所有"多余可溶物质"仍被锁定在细胞当中。 在右侧的盒子当中,由于水与咖啡粉的接触时间不够,水没能萃取出全部的"理想可溶物质",仍有部分物质被锁定在细胞当中。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咖啡粉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对咖啡的萃取程度影响极大。如果咖啡粉颗粒大小不均,就会造成在部分颗粒萃取过度的同时,另一些颗粒萃取仍不充分。 浓度是可溶物质与水之间的比例
在了解完如何才能完整萃取出全部"理想可溶物质"之后,让我们来聊一聊"浓度",即可溶物质比(TDS)。 TDS 是指一杯咖啡中可溶物质和水之间的比例。由于个体差异和口味偏好,每个人对于 TDS 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总的来讲,1.15%-1.35%是较为理想的可溶物质比。 也就是说,1份可溶物质需要兑上99份水,咖啡才会变得好喝。 被萃取出的可溶物质决定了咖啡的口味,而 TDS 则能够显示这些口味的浓烈程度。若把口味比作"音乐",TDS则好比是"音量"。 提高 TDS,咖啡的口味会变得更浓,但如果某些口味的浓度过高,就会盖过其他更加细微、精致的味道。下图展示了不同TDS下咖啡的口味特征: 萃取率和可溶物质比(TDS)是衡量咖啡品质最关键的两大要素。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让大家初步理解咖啡萃取的过程,以及萃取率和 TDS 的概念与含义。 2022-05-05 03:31:42
上图展示的是一颗被整粒浸入水中的咖啡豆。水只能接触到咖啡豆的表层细胞,即用亮蓝色标示出来的部分。 我们的目的是让水充分接触咖啡豆的所有细胞,因此我们必须让水进入到咖啡豆的内部。 研磨咖啡,使水接触到更多咖啡细胞 通过将咖啡豆研磨成更小的颗粒,我们能够使水接触到更多的咖啡细胞。颗粒越小,水所接触到的咖啡细胞就越多。 时间越长,水浸入单个颗粒的程度就越深。 让我们将单个咖啡粉颗粒想象成一个拥有90个细胞的盒子(30x30,如上图)。在最左侧的盒子中,水与细胞的接触时间为30秒,在此期间,水仅浸入了位于盒子最外侧的两层细胞。 当时间达到120秒时,水已经浸入到了第15层。如果在此刻停止冲泡,位于中心的细胞仍保留着原有状态,其中的可溶物质仍被锁定在细胞当中,这种情况应被认为是"不充分萃取"。 当时间达到240秒时,水已全部浸入所有细胞,所有可溶物质均被充分萃取。 颗粒大小决定萃取速率 若改变研磨程度(即单个咖啡粉颗粒大小),会发生什么呢?首先,让我们假设不同研磨程度咖啡粉的冲泡时间和细胞总数相同(如上图)。 由于颗粒大小不同,我们有可能用30秒的时间完整萃取出咖啡中的全部可溶物质。 颗粒大小无法决定被萃取出的物质种类,却能够决定水浸入所有咖啡细胞所用的时间。 现在,你是否已经理解冲泡时间和研磨程度对咖啡萃取产生的影响了呢?二者相辅相成,此消彼长。 萃取就是在时间和研磨程度之间找到平衡 如果我们用相同的时间(例如120秒)对不同研磨程度的咖啡粉进行萃取,会发生些什么呢?
我们刚刚说过,如果水与咖啡的接触时间过长,就有可能产生过度萃取,释放出一些"多余可溶物质"。如上图最左侧的盒子中,橙色所显示的细胞就是那些"多余可溶物质"。 在中间的盒子中,我们成功萃取出了全部"理想可溶物质",即咖啡总重的20%。此时,时间与研磨程度达到了完美平衡,所有"理想可溶物质"被充分萃取,所有"多余可溶物质"仍被锁定在细胞当中。 在右侧的盒子当中,由于水与咖啡粉的接触时间不够,水没能萃取出全部的"理想可溶物质",仍有部分物质被锁定在细胞当中。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那就是咖啡粉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对咖啡的萃取程度影响极大。如果咖啡粉颗粒大小不均,就会造成在部分颗粒萃取过度的同时,另一些颗粒萃取仍不充分。 浓度是可溶物质与水之间的比例
在了解完如何才能完整萃取出全部"理想可溶物质"之后,让我们来聊一聊"浓度",即可溶物质比(TDS)。 TDS 是指一杯咖啡中可溶物质和水之间的比例。由于个体差异和口味偏好,每个人对于 TDS 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总的来讲,1.15%-1.35%是较为理想的可溶物质比。 也就是说,1份可溶物质需要兑上99份水,咖啡才会变得好喝。 被萃取出的可溶物质决定了咖啡的口味,而 TDS 则能够显示这些口味的浓烈程度。若把口味比作"音乐",TDS则好比是"音量"。 提高 TDS,咖啡的口味会变得更浓,但如果某些口味的浓度过高,就会盖过其他更加细微、精致的味道。下图展示了不同TDS下咖啡的口味特征: 萃取率和可溶物质比(TDS)是衡量咖啡品质最关键的两大要素。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让大家初步理解咖啡萃取的过程,以及萃取率和 TDS 的概念与含义。 2022-05-05 0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