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百茶人之周渝:他是被李敖批评过的天才,也是传说拥有最多老茶的人

发表于:2024-12-26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6日最后更新百茶人之周渝:他是被李敖批评过的天才,也是传说拥有最多老茶的人<,多年以后,李敖在《大江大海骗了你》一书中,曾写过他给周渝过50岁生日时的一次谈话,他写那次曾挖苦周渝说:"你本来可以雄心大志做番事业的,结果紫藤庐的收入,使你安做小富翁了,你误了一个天才洋溢的周渝。"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6日最后更新百茶人之周渝:他是被李敖批评过的天才,也是传说拥有最多老茶的人。

多年以后,李敖在《大江大海骗了你》一书中,曾写过他给周渝过50岁生日时的一次谈话,他写那次曾挖苦周渝说:"你本来可以雄心大志做番事业的,结果紫藤庐的收入,使你安做小富翁了,你误了一个天才洋溢的周渝。"而周渝"不以为忤","至今叫我李哥"。

确实,以李敖指点江山、搅动"大江大海"的狂傲不羁,大概是不太能够欣赏周渝安享一杯茶汤的温柔敦厚。

但如果说周渝的才华因此被"浪费",我估计茶人朋友们可都会有异议。

因为周渝几十年在普洱老茶领域的不断实践,不但引领了台湾品饮老茶的方式,并对内地老茶文化的推动有着肱骨之力。

他创办的紫藤庐茶舍,因为"聚集过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以及风流人物所创造出来的历史",已成为台湾独特的文化风景和地理坐标,乃至茶界的一个传奇。

还有他体悟的"正、静、清、圆"的茶道文化,融通道、儒哲思的茶文化观,更为找寻中国式的茶道和茶道美学,付出了不懈努力。



不收徒弟的大师

坐在车里的周渝,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茶道美学的讲座。他喝了点罗汉果水,剥开一颗绿茶味的润喉糖,说:"没关系,这个可以含在嘴里,我们可以继续聊。"

之前将近3个小时的连续说话,和讲座结束后的签名、合影、留字……从簇拥着的人群中一点点"突围"出来,最后上车。这对于前一天刚刚因为感冒而扁桃体发炎的70岁的他,是一场不小的元气消耗。

在内地茶文化兴起的这十来年,很多人可能是刚刚捧起茶杯,就已经听说周渝的大师之名了。而作为一位声名在外的茶界泰斗,周渝无疑是忙碌的。


图注:这次,周渝受成都茶人圈子"玩美帮"之邀,来到成都。讲座当天,现场300多人,座无虚席。


每天有太多的人慕名来访。而到了台北,寻访紫藤庐和周渝先生,也已经成了内地茶人台湾行的必须动作。运气好的人,如果能够遇到周渝,一起坐下喝茶论茶,无疑是幸事一桩。但遇到想拜师学艺者,周渝一般都摆手躲避开来:"千万不要!"

"师傅徒弟这种称呼很古代。我不认为我是一个那么专业的茶人,至少古代讲师傅徒弟,师傅都要有一定的工艺本领的,要有很深的造诣才可以当人家师傅,而且要负责徒弟的一切。茶生活本来就是一个美学的东西,是可以互相学习影响的东西,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广,我觉得讲师傅徒弟讲不通,称呼一声'老师'倒也无所谓。"


图注:周渝有在讲演时,提笔写字的习惯。他很喜欢这次写字用的纸张,是他2004年去云南做茶时,用很便宜的钱买的做茶用的纸。当时买回来时就想写书法,但是后来却发现纸张不吃墨。没想到过了四五年,重新翻出来,居然又吃墨了。周渝感叹现在纸张好贵,而且纯粹的手工纸张很难买,也没那么地道了。其实茶不也是如此?



周渝饶有兴趣地讲起一桩趣事。

几年前,他去马来西亚参加一个活动,负责接待的是一位学佛的女性,"一路上她就不停地跟我说宋聘怎么好,但是她却没有喝过,我就说,那回来我请你喝一泡好了,好在2006年,还没有太贵。于是回来之后,我请她喝了一泡大概有七八十年的宋聘,结果喝完之后,她要跪下来给我磕头,我赶紧说你这是干嘛!她说,'我这么多年修佛,人家总是说「空性」,但是我怎么都悟不到,但是这泡茶一喝,我觉得我悟到了,那你就是我的师傅!我要给你磕头!'我说,那你跟茶磕头好了,我没教你空性,是你自己悟到的,茶才是你师傅。"

"所以但凡有人讲跟我学了茶,问我是不是老师,我也不敢讲是不是,还是问他自己吧,那是他跟茶学的,茶是他的老师,我只是一个媒介而已。"

而周渝自己的学茶之路,他自己却以一言蔽之:"东听听、西学学,哪里有什么人来教。"


不赚钱的紫藤庐

从很小的时候,周渝有印象家里来了客人,就会端起一个很高的杯子喝茶,有人看他一直看着,就会问,你要一杯茶吗?周渝会说我要,但不是他真的想要喝茶。"茶一开始对我而言是苦的,并不好喝,所以我爱上茶并不是因为我喝茶,而只是喜欢看它在水里慢慢展开的样子。


图注:周渝的这个习惯保留到了今天。讲座当天,周渝还带来了台湾坪林自然生态茶"春悦"请大家喝,每人分得一两片叶子在茶碗中自泡,为的是让大家不仅能闻到香气、喝到味道,还能欣赏茶叶在茶碗中逐渐展开的状态。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喝茶大都是闽南跟潮汕地区传过去的工夫茶、老人茶,也没有什么理论,如果一定要讲,也就是"韩信点兵"那些一招半式。

到了六七十年代,台湾社会上逐渐兴起了喝茶之风,有了做茶的比赛,在台湾南部这些习惯保留传统的地方,也开起了数家茶馆。"这些茶馆会强调他们卖的是比赛茶、冠军茶,可是对他们自己却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台湾太小了,开车一两个小时就到了山上,可以直接跟茶农买。"

但这时的品饮,也还停留在感官的阶段,民俗的层面,没有上升到美学,强调的是喝茶的本身。有极少数的有钱人在学习日本茶道,但也属凤毛麟角。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81年,周渝把父亲周德伟留给他的老宅"尊德性斋"改成了茶舍"紫藤庐",并延续了父亲时代就广纳天下客"高谈阔论"的风格。


(有关"紫藤庐"的前世今生,请点击"茶百科--紫藤庐")


那时候台湾社会主流的"成功者"们,都是搞工程的、做经济的,而紫藤庐则成了"边缘人"的庇护所。在这里蹭过茶吹过牛的文化人、吵了架又修好的学术界人士、办了画展又没钱支付装裱钱的艺术家、不满时局的"政治落魄者"……不计其数。大家如梁上的燕子,来去自由,这里吹的是自由的学风。

而周渝也几乎是常年请人喝茶,请到80年代末,实在没钱混不下去了,把父亲去世时留的一张齐白石的画都给卖掉。"还记得那时茶界有几位年长于我的前辈来我这里喝茶,我就跟他们请教,临走的时候,我不收钱,他们说,哎呀,不行,一定要付钱,看你这里也开不久了,太可怜了。"

周渝也承认,那个时候搞茶馆,确实也有点脱离那个年代人们的消费力,好茶要有好水泡,算下来怎么都不会便宜。更何况那时台湾的茶馆咖啡馆要生存都要掐表算时间,做"翻桌率",这在周渝看来更是不合情理,"茶馆本来就是卖空间的,喝茶就是要一喝喝半天、一聊聊半天。"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若干年后,有人问周渝,"哇,你有XXX和XXX的画耶!你当初怎么知道要收他们的画!"周渝说,"是啊,我怎么知道!当时他们在这里办画展,连买画框的钱都没有,每个人都是送我几幅画来抵扣,我就莫名其妙收了一堆!"

直到今天,如何不违初心、更体面地维持一个茶馆的基本生存问题,对很多有茶馆梦的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困惑。而一辈子都没想过要做茶的生意的周渝,把紫藤庐开成了茶界的传奇。

这个中的缘由,在周渝看来简单,"我就觉得,如果这地方被我搞到我自己都很喜欢,为什么别人会不喜欢?"

"当我们面对茶的时候,我们很尊敬茶,这种敬业精神才是任何一个行业的骨干,用敬业精神去做,一点都不苟且,所以人家开始对你信任,你才做起来。"

而在紫藤庐这一隅结合生活、艺术和文化的人文道场上,周渝"正静清圆"、"茁与拙"的茶道美学精神也渐成体系,形成了他融通道、儒哲思,充满汉文化精髓的茶文化观。


"正、静、清、圆",寻觅中国的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有四个字,"和、敬、清、寂",这也是周渝最初所接触的茶道文化。"这是佛教禅宗跟儒家的复合思想,其实是继承和发扬的中国茶道中寺庙的那一支。"

"我当时就想,我们中华的茶道文化也是这四个字吗?我觉得汉民族是个乐观的民族,不太像佛教讲的最后大家都'寂灭'的状态。"

周渝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多年之后,他总结出了四个字--"正、静、清、圆"。"可是我并没有特别从哲学上去推敲,在我的实践过程中,它们就自然呈现了。"



正:原则与当下


初初上手的依然是潮汕茶文化的那一套--一个小圆盘、一个茶盘漏水、上面放把壶、放个杯子。"但我觉得好像不太对劲,盘子是圆的、茶壶是圆的、杯子也是圆的。"很直觉地去找古代的分茶图,原来地上铺一块布,布是方形的,就有方有圆。

"当我在我的茶馆把这个布开始铺起来的时候,我突然有种感觉,就是当你正正地铺着它的时候,你的身体、脊椎自然就正了,就很严肃很正面地面对了,很自然地你的基因就唤醒了。"

就这样,就像面对一个完整的小世界一样,周渝和他的同事们,很认真地讨论,把壶放进去,把杯子放进去,然后再布置茶则、茶匙……过去是没有茶巾的,周渝放了两块布,并取名一块叫素方、一块叫洁方。"因为泡茶总会有水滴出来的,掉在布上很快就渗进去了,但是掉在铁盘上,一滴一滴的总会有一种不安静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面对一块布,一是很正,还有就是很安定。"

于是就有了第一个字,"正"。"正坐身体,也是正在当下,把它当个有生命有美感的主体去尊重,其实在尊重它的过程中,也在尊重自然,尊重自己。你敬杯子、敬壶,其实都是在敬你自己。"



静:动静一如

"我看台湾工夫茶注水下去的时候,那个水是一个流动的水,但是我却感觉很安静,虽然它在动。就好像一泡好的茶,你喝在嘴巴里在流动,但是你却感觉到很安静,这个静是你在动里感觉到的。

让你在很当下地面对这样一个状态的时候,其实你会走到一个可能很高的境界,就是动静一如。就像佛教讲的很高的状态,不生不死、不生不灭、无生无死的一种状态。其实无生无死就包涵了生和死,是动静一如。而实际上每个刹那都是那种动静一如,那种不生不死的状态。"


清:荡涤身心

"我讲一个小故事。在我1981年开始开茶馆的时候,我就到山上去找茶,那时冻顶山是台湾最好的茶山,我就认识了一个茶农。因为我很诚实,遇到好茶就会说好,不像有的茶商,想要这个茶反而说不好,他就很高兴觉得我是知音。

有一天,他开着大概四五个小时的车来我这,当时我正好感冒很严重,没有嗅觉也没有味觉。但是又觉得人家大老远为了给我喝茶赶来,说生病了这样很不礼貌,就还是昏昏沉沉地跑去了。

当那个茶那个小盖碗一冲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怎么脑筋开始清醒?虽然没嗅觉闻不到香气,但是不代表我不能呼吸,那一刻我发现茶香跟茶气不是一回事。那次,那个茶真的救了我,我感冒花了两三个小时喝了三四个他做的茶,发现感冒好了一大半,头脑也清醒了。就是这个'清'字。"



"其实我们不论是佛家、道家、儒家,都在讲这个'清'的作用。佛家讲'修行';道家讲返璞归真,讲'修炼';儒家讲'修养'。这三家都要讲这个'修',而'修'就是减法,把我们身上不好的修掉,就是'清'。

现代人经常说吃了很多毒素我要排毒,修正修养修行都是排毒,茶本来就是一个解毒剂,所以这三家很快地配上它,先把身体乱七八糟的去掉,才能让头脑清醒。"


圆:天地人的互通

"我有个朋友是舞蹈家,我跟他讲茶道的'正',他说对,你不要看我们舞蹈经常身体弯来弯去,可是如果你没有注意到脊椎骨的中轴线的话,很容易受伤。而我们人很多时候感觉到自己很轻松的时候,突然间眼睛看到世界都很轻,世界的美感都更能够感受。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朋友在一起慢慢地都能够安静下来,不会再谈股票市场的东西了,而谈一些心灵的东西,做一个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人性的沟通,有时候不要语言都可以交流,这个人性就跟宇宙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相互融合的东西。

我们汉民族很有意思,他跟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一样,他是乐观的、追求圆满的。这是我们汉民族不断融合之后的整个华夏民族的一个特质。我觉得也代表我们茶道的最后一个精神,'圆',圆满、开心、放松。但这个'圆'必须走完上面的那三步,你才能最后抵达。"


图注:讲座现场的茶人朋友


"我找到'正、静、清、圆'四个字以后很开心,给朋友们看,他们也很高兴,觉得这是我们汉民族的茶道。这四个字也不是我发明的,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是我把它找出来而已。"


老茶的讯息

作为传说中拥有最多老茶的人,周渝的藏茶仓,恐怕是全天下茶人都在觊觎、想窥探的天地。

而围绕老茶的寻觅与割爱,茶界江湖上也流传着许多跟周渝有关的故事。比如曾创下老茶交易体系里最高纪录的一筒1350万元的"福元昌",据说就曾是周渝的收藏。

喝不到周渝的茶,就尾随着周渝收茶,是某些也不甚懂茶的茶人想出来的"捷径"。但是同一批的茶,不见得每一片都很好,有的存放得比较中心,有的存放得比较外围,受潮发霉的几率就大增。"所以早年我去香港卖茶,试完了确定要买,还要再挑。挑剩下的肯定是存放得不好,有点霉,我就都不要了。"

于是周渝前脚一走,茶商马上就后脚打电话通知那几个常年买茶的,大家一听这是周渝刚买了的茶,赶紧跑过去把那些挑剩下的一扫而光。"但其实最好的茶都在我这里,他们买走的可能都不是太好的!"说到这些轶事,周渝自己都忍俊不禁。


图注:当天,周渝请大家喝的第二泡茶是六七十年代易武地区,嫩芽都卖掉后,农家自留着煮着喝的粗老黄片,周渝于1990年前后在香港购得。喝起来有一股浓浓的"土味",但是茶气很强,很有力量。周渝给它起名叫"昊天厚土"。


"老茶是特别能够带我们回忆到过去,过去的老房子、过去的老井。老茶是带着历史的讯息、历史的记忆的。但很多历史的记忆实际可能是不愉快的不痛快的,所以有人想要逃避它、不想面对它。但这样的东西是最深沉的东西。"

"所以喝到有瑕疵的老茶,不要嫌弃它为什么没有放好,茶其实没有坏掉,它有茶能量,有茶气在,只是它经过历史给它的不完美。这也是一种提醒,我们能想到过去的那种状态,喝茶的时候实际上是让我们去面对历史,去超越它。

历史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最后我们只有愿意去宽恕、而不是敌视,用最高的慈悲精神才能得到和解。"



茶语网X周渝


茶语网:您在老茶领域的眼力非常让人惊讶,想知道您到底是怎么判断一饼老茶是否有价值的?

周渝:其实早年在香港找老茶的时候,并不容易。第一,仓库里都是仓味,哪个茶有霉,哪个茶没有霉,其实是很难分辨的,泡出来几乎都有一股霉味;第二,仓库里用的那种水,也是很糟糕的香港的那种水,你要从一个水温都没有烧足的水泡出的茶喝出这个茶是不是值得收藏,难度更高。

而我当时只有一个判准,那就是这个茶喝下去是不是有气感,没有气感,就不收了,有气感的拿回去,把它吹一吹,仓味退掉就可以了,没气感的,回去吹几天都没有用,它就是长霉了。


茶语网:其实茶语网早前也做过关于"茶气"的调研,但"茶气"到底有没有、是什么,始终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您这么看重"茶气",那么"茶气"在您看来究竟是什么?

周渝:"茶气"是存在的,在西方也很清楚,这个东西用西方现代科学来讲,叫"生物能",是一种能量。只是"生物能"是讲普遍的概念,但"茶气"这种东西很有趣,有的往上走,有的往下走,它有它的路线,老茶比较沉,新茶比较冲,很多变化。你讲"生物能"的话,好像不是传统的概念,像我们传统讲中医讲气功,都是气嘛,就很容易接上,所以我们还是讲"茶气",但如果你要科学找根据,那就是"生物能"。


茶语网:那么"茶气"是否有统一的判断标准?

周渝:因为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同一种茶的感受也会不一样,通常一种人练气功练得好,很清楚可以说得出这个茶走什么经络,这点我做不到,什么胆经、肝经,这个茶走哪个经,这些听他讲好像是有点道理。

可是有没有"气",有的人可能就是感觉不到,那也没办法,但我所接触的大部分人,有的人说怎么手指发麻,有的人说怎么背脊发热,或者打嗝……都是"茶气"的作用。


茶语网:有人说现在内地普洱市场有两种极端:一个是趋向于大众化标准口感,一个是个体玩家追逐名山、纯料、单株等,对于这两种极端,您怎么看?

周渝:因为我没有朋友去试大众茶,不是很清楚,但有过一次经历,就是碰到过国内一个很有名、也是茶生意做得很厉害的一个茶企(的人),我坐下来,他泡一杯茶给我,说这个茶很好,香甜度很好,但只是一闻我就不想喝了,因为一闻就有农残,怎么喝得下去!一闻身体就有不舒服了,所以我就悄悄地放下来,也不要很失礼,客气说哦,这个茶肯定香甜。

而且我的朋友里喝这种茶的蛮少,所以我就很难讲所谓标准化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敢说这种茶就是好或不好的茶,或者都是这种茶,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是对于大众茶来讲,显然是我不可能花太多的钱。

我只能提倡,尽量做自然生态茶,我觉得这是一个使命感,是恢复人跟大自然的一种无障碍的自然交流。就像用了饲料,你不可能吃到好的鸡肉一样,但这个比喻我不是很喜欢,茶当然不能跟鸡肉比,茶里面含的自然的信息真的太丰富了,别的食物都不可能取代。

所以我的方向,是更多的鼓励大家用自然生态的方法去制茶、种植,随着社会经济的提升,这一类的茶的消费能力,虽然会比较贵一点,产量也差一些,但也没远到太厉害,不会像大树茶那样。

现在台湾也越来越多人做自然生态茶,变成一个风气了,当然也是越来越多人消费得起。内地也一样,这个应该提倡更多人来做,我觉得茶最能代表大自然的天人哲学。土地太重要了,保持好的土地,是茶接触大自然的重要根源。

至于玩单株,我觉得无妨啊,只要他高兴玩、玩得起,各选各的喜爱。但是玩单株的人有两种,一种不是拿来做生意,是送的,做个几斤,只送给相交好的朋友,我也被送过。但还有一种,就是当成噱头,把价格叫得震天响,我认识有这样的人,也做得很"成功",但这种我就觉得过头了。

其实单就玩的话,单株茶是个蛮有趣的事情,每个茶都有自己纯粹的味道。


茶语网:您在老茶方面相当的话语权,已经毋庸置疑了,不过还是很好奇,您会买新茶吗?

周渝:我当然会买新茶,我还做新茶,一直到2007年,每年都做很多云南的茶饼,当然我主要是做大树茶,其他台地茶不做,当然到后面越来越难选茶,因为地球污染在加重,很多过去有名的茶,因为人太多也在逐渐受到污染,我们有体质敏感的,那个茶有没有一点东西都知道。

到最后,可能一个地方离污染源很远,但是大气污染都还是会有影响,因而喝出点问题。

那新茶,我也不是只喝普洱,像台湾的野放茶,像我们今天喝的这个(坪林野放包种茶"春悦"),我也常常买。尤其新茶里面,我有个做自然野放茶的茶农朋友,他做白茶,因为我发现一般的茶,喝来会比较敏感,咖啡因的关系,晚上喝会影响睡眠,可是我发现白茶很特别,白茶好像咖啡因很少,白茶晚上也能喝。

可是一般茶我还是根据它的"苦、甘、微寒"来判断,可是我那个茶农朋友,他已经把寒的问题也解决了,你可以看看《三联》(2015年)5月号(编者按:《一叶一宇宙--一个人与茶共同对自然与历史未来的探索》),里面有写他怎么解决茶性微寒的问题。我渐渐也喝他做的白茶。

我觉得喝茶要广,我从来不认为说只喝普洱或者专喝一种,因为各个茶有各个茶的优点,我也喝红茶,我早上都是喝红茶加蜂蜜加柠檬,当然有好的红茶,我还会专留一小杯纯饮。我在喝的基本都是野放红茶,量不多,收一点自己来喝,台湾的野放不像云南可以论吨给你做,台湾野放做几斤不得了了,被遗忘的茶园没多少的。这些茶有时就买来自己喝,或者买来送送人,送个20公克,30公克这样。


茶语网: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年轻人对传统喝茶的规则不太容易接受,那么您觉得是应该坚持传统茶文化的纯粹?还是可以适度向年轻人靠拢?

周渝:因为年轻人是个很好奇、他们积极的事可能是学业和前途,在文化方面还可能没意识到这些对他们的重要性,容易在这方面迷失的这样一种人群。而且茶道需要安静下来,需要时间,跟他们努力功课什么的节奏又不一样。

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因为机缘,开始觉得这个茶,即使很忙,可是忙里偷闲之下对他的益处,有创意的激发,只有在这种觉悟下,才会有茶进入他们的生活。





录音整理:张祥灵、余振熊、Via

部分图片摄影:赵科佳

感谢成都"玩美帮",以及Nico女士,对这次采访的帮助。



以上内容(含部分图片)均属茶语网原创内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涉权必究。


点击图片了解参与众筹



2022-05-04 00:04:5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