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亿美元市值引爆!霸王茶姬美股上市首日狂飙
4 月 17 日晚,霸王茶姬正式登陆纳斯达克,首日市值突破 60 亿美元,引发全球资本狂欢。这家从云南街头走出的茶饮品牌,用 8 年时间完成从 “地方黑马” 到 “全球玩家” 的蜕变,其上市表现不仅刷新了行业认知,更折射出中国茶饮品牌在资本市场的崛起之路。
作为美股 “中国茶饮第一股”,霸王茶姬的上市首日表现堪称惊艳。开盘价较发行价暴涨 20.5%,最终以 32.44 美元收盘,市值锁定 59.54 亿美元(约 462 亿港元),超越微博(19 亿美元)等老牌互联网企业。值得注意的是,鼎晖投资、安联环球等国际资本提前认购 2.05 亿美元股份,占发行总量的 51.7%,这不仅是对品牌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 “东方星巴克” 战略的长期押注。
创始人张俊杰的财富故事同样引人瞩目。这位成长为企业家的传奇人物,凭借 9887 万股持股,身家一夜飙升至 32 亿美元(约 232 亿人民币)。敲钟仪式上,他特意邀请一线员工和加盟商代表共同见证,这一细节既彰显了对基层团队的重视,也暗示了其 “加盟商共生” 的扩张逻辑。
除了资本市场的狂欢,霸王茶姬的成绩单同样亮眼。2024 年总销售额(GMV)达 295 亿元,同比暴增 173%;营收 124.05 亿元,净利润 25.15 亿元,净利率高达 20.3%,远超蜜雪冰城(18.7%)和古茗(17.4%)。这样的盈利能力,在餐饮行业堪称 “暴利”。
支撑这一数据的是其强大的单店模型。中国市场单店月均销售额 51.2 万元,核心单品 “伯牙绝弦” 贡献 35% 营收,相当于每天卖出 800 杯。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会员体系已覆盖 1.77 亿用户,复购率高达 88.8%,这意味着每 10 个顾客中就有近 9 人会再次消费。不过,前三大 SKU 贡献 61% 营收的现状,也暴露出对明星产品的过度依赖。
亮眼的财务数据背后,是霸王茶姬疯狂的开店速度。截至 2024 年底,全球门店数达 6440 家,较 2023 年增长 83%,其中 97% 为加盟店。这种 “轻资产” 模式让其以日均 8 家的速度扩张,但也埋下隐患 —— 近 80% 门店经营时间不足 2 年,闭店率从 2023 年的 0.5% 升至 1.5%,虽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古茗 4.5%、蜜雪冰城 2.8%),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这一数字可能进一步上升。
2025 年,霸王茶姬计划新增 1000-1500 家门店,北美首店(洛杉矶)和印尼首店即将落地。不过,海外扩张并非一帆风顺。此前新加坡加盟商 “叛逃” 改品牌的事件,暴露了加盟模式在海外市场的管理难题。为应对挑战,霸王茶姬在东南亚部分市场转向直营,并组建本地化运营团队,这种 “双轨制” 能否成功,仍需时间检验。
然而,增长瓶颈已悄然显现。2024 年四季度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 18.4%,华东、华中区域因门店加密分流,业绩承压明显。与此同时,瑞幸、库迪等品牌跨界入局轻乳茶市场,进一步挤压其生存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91% 营收依赖原叶鲜奶茶,若品类创新滞后,可能重蹈 “单一爆款” 的覆辙。
面对国内市场的饱和,霸王茶姬将目光投向海外。北美首店选址洛杉矶,计划 5 年内覆盖 100 个国家,目标年售 150 亿杯。为实现这一目标,其斥资搭建全球 ERP 系统,牵手 Oracle NetSuite 实现供应链、财务、门店管理一体化,库存周转效率提升 30%。这种 “数字化出海” 策略,或许能破解茶饮品牌海外扩张的供应链难题。
但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收紧中概股审计,若连续三年无法满足要求可能退市。此外,香港资本市场近期释放政策红利,鼓励中概股回流,这对霸王茶姬的后续融资策略构成潜在影响。创始人张俊杰曾提出 “茶饮界的华为” 理念,强调技术自主和全球化布局,这种 “长期主义” 能否抵御短期波动,将成为其成败的关键。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霸王茶姬的崛起带来了更多选择。其 “原叶鲜奶茶” 定位契合健康消费趋势,但部分产品咖啡因含量偏高(如 “万里木兰” 相当于一杯美式咖啡),特殊人群需谨慎饮用。此外,加盟商管理松散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异物投诉、原料过期),也暴露出快速扩张下的品控隐患。
霸王茶姬的上市,标志着中国茶饮从 “低价内卷” 迈向 “高端出海” 的新阶段。其 60 亿美元市值,既是对 “单店神话” 的认可,也是对全球化战略的考验。当蜜雪冰城在东南亚疯狂拓店,瑞幸用 “酱香拿铁” 重塑品类,霸王茶姬能否守住 “东方星巴克” 的定位?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