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滇说茶(85):普洱茶孔明奖
大滇说茶现在播出,涉及到很多初级问题,大滇一般不回复,请复习大滇说茶之前内容。尤其是新入群的茶油,我看了很多留言,其实你提的问题之前已经说过。今天的内容是,普洱茶的孔明奖。
普洱茶,跟孔明扯上关系,似乎源远流长。对于这些纯商业利益活动,我表示非常愤慨。因为,我,大滇飞扬,才是最可能跟孔明发生关系的,而不是来自西双版纳的普洱茶。至少,我跟孔明的关系比较近些。历史名人的帽子,我带上去会比较合乎情理。为何如此?请听大滇慢慢道来。
话说,我本人,来自金沙江畔,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的老家就在我们那里。这点无疑。而历史上从无记载孔明到过西双版纳,为何,非要扣上这个茶祖的名字呢?孔明为此,写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而最知名的《中出师表》只有一句话:普洱茶跟我,真的跟我不相关。
我们一起来回首孔明征孟获的历程。公元225年,诸葛亮为了完成一个被刘备忽悠了的承诺,试图统一中国。而攘外必须安乱,必须把大后方清理干净,所以兵分三路进入了云南、贵州北部、四川南部等地区,当时称为南中三郡,这其中,并无西双版纳以及思茅等产茶区,这个是历史史实。从三国志等史书里并无孔明跟茶有关的记载。
从茶树的栽植历史来看,公元225年,距离现在是1800年左右,我们知道,普洱镇沅县的古茶树超过了2500年,凤庆香竹箐的古茶树超过了3200年,而大片的古茶园面积也说明,云南种茶的历史,远比孔明诞生的时间要久!为什么要把这么伟大的使命强加于孔明身上呢?我非常困惑,这个名声,加在我身上多好啊。经过我研究了几千年的历史,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云南人民非常具有君子风度,对于名誉视如浮云,一般都是把名利往外推的。在普洱茶的四次浪潮里,我们只看见云南人民,行动第一,埋头苦干。把名利都让给外界有好人士。纵观政府评奖的"普洱茶十大杰出青年",云南本土人基本不出现,全部授权给外地茶人,而且赋予世界普洱茶名人的称誉。
第二,云南人民,其实对做茶感觉是非常羞耻的。因为做茶,代表了社会地位低下。从目前西双版纳的民族结构来说,做茶的民族在历史上处于弱势,甚至是极端弱势。平地上,水源好的地方,都被强大的民族--傣族所占领,而傣族主导了这个地区。平地,水源好,对于种植粮食非常有利。而粮食,在农业社会力,比黄金还有用。到今天为止,傣族的普遍生活水平高于布朗族,僾尼族,这个在版纳地区是常态。所以,把制作茶这个事推到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孔明身上,无疑是带上了一层保护伞。在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光环下,似乎,咱们做茶的,也有点荣耀,说起来,面上多光彩啊。而孔明,通过军事上的强权,确实把最强大的蛮族,我的老乡孟获搞得够惨。
众所周知,云南的北方,我的家乡那里虽然穷困,却出产着是云南历史上最彪悍的战士。后来护国战争,唐继尧(离我家300米)带领的滇军,主力就来自我们那里穷山恶水出来的刁民。总之,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孟获都被灭了,云南南方这些弱小民族,借用孔明的大旗,获得了许多心理安慰。现在,基诺山地区,仍然有传说,什么孔明把拐杖一扔,长出一棵树的说法。非常不严肃,非常不科学,确实,鲁迅先生说得对,诸葛,多智而近妖!还有什么赐予种子的说法,我呸,诸葛亮出征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好是否一定能赢,哪里顾得上带上茶的种子?
第三,云南人民非常自卑的心理,造就了诸葛偶像。不管怎么说,西南夷人,我的远古老乡,非常让人看不起。自古以来,就没闹出什么大事。我们睁眼看看世界。在北方,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或者其他人,都曾经从北方威胁或者征服过中原:
西北,不用说,西域,5000年来,对中原的威胁大大的;
就算条件最差的西藏,也强行娶了著名的唐太宗的公主,我个人觉得,娶了别人的公主,是占了便宜的;
而我们西南这边,非常不争气,一直被中央政府奴役,就算是一灯大师发明了段氏一阳指,也没有翻起什么大浪;
点苍派,大理段家,都没有给云南人民争气。因为,我们云南人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哈日,哈美,那个时候,我们,哈蜀。
蜀国,四川,巴蜀,那个时候,就是我们云南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等同于80年代,中国人心中的美国。极端发达,极端嚣张。我们都以效仿蜀人的一切为荣。而蜀人,确实在当时,制茶种茶技高一筹,我相信,许多制茶的工艺应该是从蜀国传来的。而在蜀国,作为丞相,诸葛亮应该是采用了大量鼓励农业的政策,包括制茶,作为在南阳耕种了多年的非典型农夫诸葛亮。显然会汇集专家总结一些成功的耕种方法推广,包括茶叶。这些,应该是通过蜀国人与云南土著的生意往来,交流沟通。因此,从四川传来的这些栽种或者加工技术,就打上了孔明的烙印。
基于以上假设,我还是认为,我们政府组织的各种跟孔明有关的评奖活动应该终止。茶祖孔明金像奖开评,该奖项被誉为"普洱茶奥斯卡",这样的文章,在我们党报上写着,非常不严肃。某权威茶学组织搞过: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活动。开会时间是2006年,那么"孔明兴茶"的时间当为他平定南中的公元226年。但是,孔明到了我们曲靖一带,孟获的老家,那里迄今很少产茶,因为,天气寒冷。
我居心不良地想,不是这些专家不明白,也不是版纳政府不了解历史,他们想要的,应该是孔明这两个字背后的商业利益吧!
文/大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