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茶怎么喝才能不被别人忽悠?

发表于:2024-12-04 作者:奥丁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04日最后更新茶怎么喝才能不被别人忽悠?<,举个例子。某甲认为只要锁喉就是坏茶。他清楚的说明这个评价标准后,"坏"就变成了一种完全不情绪化的、客观的事情。开宗明义,我只有一个问题:茶怎么喝才能不被别人忽悠?或者换一个说法:怎么通过品饮得到关于一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04日最后更新茶怎么喝才能不被别人忽悠?。 举个例子。某甲认为只要锁喉就是坏茶。他清楚的说明这个评价标准后,"坏"就变成了一种完全不情绪化的、客观的事情。

  开宗明义,我只有一个问题:茶怎么喝才能不被别人忽悠?或者换一个说法:怎么通过品饮得到关于一款茶品的客观知识?

  (客观、主观这俩概念在哲学史上吵了几千年,我就不起哄了。基本上我觉得大家都还是能知道我说的是啥的。)

  稍微深入琢磨一下,问题就变成了"怎么不被自己忽悠"。先被别人忽悠,然后自己忽悠自己,最后顺便忽悠别人。这叫忽悠三部曲。想斩断这个链条,我觉得关键是第二环。理由很简单,我们很难阻止别人开始忽悠,只能阻止自己相信别人忽悠。

  沿着这个思路,我发现了一个法门--"回到纯粹的感觉本身"。不关心茶的贵贱,不关心好坏,不想自己喜欢不喜欢,无视产区、原料、年份、品牌、仓储等信息,更不通过别人提供的信息预想茶会怎样怎样。只是不断的问自己:"我感觉到了什么?"然后用最干巴枯燥的词汇,事无巨细的记录这些感觉,并对这些感觉不做任何评价,不做任何联想。

  舌头不会被忽悠,它不会说什么好喝,不会说喜欢什么。它只知道什么地方甜,什么地方苦,什么地方涩。好喝不好喝是脑子说的,而脑子是非常容易被忽悠的。所以我目标在于,先从脑子回到舌头,等舌头变得足够权威了再重建脑子。要让脑子尊重舌头,而不是舌头跟着脑子跑。就算我们的舌头有时不太靠谱,但除了它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后面我详细说一下怎么干?有啥好处?以及这么干我们能得到什么?

  (在发展出这种品饮方法之后,有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招儿正好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那一"看"。困扰胡塞尔的问题正好也是"我们如何能达到客观的、科学的知识"。他最后发展出的方法是通过对现象本身的纯体验,找到一种最原始的、中性、在一切观念分别产生之前的纯现象。

  同样我惊讶的发现,在佛法修行中有一门,或者一种境界叫"止观",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无视好坏,不论贵贱。

  对于我们久经考验的大脑来说,"好"、"坏"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它们连接着一大套神经元。只要在喝一个茶时连续多"好"那么几次,脑就会自动将你口腔中的一系列感觉连接到"愉悦"上去。

  这完全不是什么玄学,甚至不是精微的心理暗示。巴甫洛夫那条狗就是这么动作的。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摇铃,大脑就自动把铃声和流口水这么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情桥接了起来。

  同样的,本来一个茶涩到舌头都失去知觉是让人极为不爽的。后来无数次有人在这种感觉中提到"劲霸好茶""茶气足""班章"这些字眼,并做幸福陶醉状。某些神经细胞的联系就会不断被加强,并终于把舌头木掉变成了一种幸福感。然后,真相就迷失了。

  --所以我喝茶的时候经常这样自言自语:哦,现在舌头两边涩了,喉头甜,舌尖苦了。至于好坏?其实也可以说,但是很不容易说。

  人们流行说"好""坏"是主观的,我倒不这么认为。说大的,在神佛眼中,诸般种种也是有好有坏的。说中的,人们天天把好坏挂在嘴边,别人也能听明白在说什么,显见这事不太主观。说小的,只要你清晰的呈示一个标准,好坏就变成了非常客观的事情。

  举个例子。某甲认为只要锁喉就是坏茶。他清楚的说明这个评价标准后,"坏"就变成了一种完全不情绪化的、客观的事情。

  --这是我的一个附带的观点,好坏可以谈,但标准要说清楚。

  回到茶。有一句"茶无所谓好坏"很流行。对此我的看法是,长在树上的叶子大致可以说是上帝的作品(还有不少是按人为的目标培植的),无所谓好坏。但是一个茶品,它已经是个人工的,技术的产品了。论论其成败得失,不算虚妄。

  其次,更别着急评论喜不喜欢。

  很早以前,以"好坏"论茶就被广泛的批判了。转而大家都说:"茶没有好坏,只有喜欢不喜欢。"我倾向于认为,如果您不想被忽悠,那么喜欢不喜欢更要缓行慎行。

  原因可分三层来说。

  第一层,先说最形而上的。

  我不是上帝,不是佛祖,也不是创造茶叶这个物种那位。如果茶有灵,我一个喝茶的人喜欢不喜欢他,那实在该是屁事一件,应该彻底被无视。

  而作为一个工艺品,制茶者当然可能要投我所好,所以我是否喜欢对他来说有些重要。但站在我的立场,拿到人家辛勤工作的一成果,既未知其然,更未知其所以然,张嘴一个喜欢/不喜欢就砸了过去,不但不尊重其劳动,更是有点儿拽得过火。如果是给制造者提意见,我倒是觉得应该具体些,比如说:"您这个茶我觉得太苦了,我不喜欢。"--这样具体而朴实的不喜欢倒是挺有价值。

  第二层,说形而中的。

  人其实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喜欢的东西老变。

  这话一说出来不少兄弟要愤怒了--你凭什么说老子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我以前喜欢肯德基;后来听说垃圾食品,有点儿不喜欢;又后来发现苏丹红,彻底不喜欢;再后来苏丹红没了,又开始有点儿喜欢了。十年前没几个人喜欢普洱,现在人人都喜欢,不喜欢的快成邪教一小撮了。现在劲霸苦涩人人都喜欢,因为这是茶气旺。但要是有人说苦涩全靠化肥农药,您还喜欢么?呵呵。

  大部分人能矢志不渝的事只有一件:爱自己、保护自己。这是基因决定。能超乎此外,毕生不易其志的喜欢一件事,而且永远采用一个标准绝不动摇的,那都是神仙、半仙。对此作为凡人我觉得自己实在没啥可羞愧的。因为世界太复杂,我得到的信息太有限。在信息增长中,我不断调整不断取舍,这天经地义。

  准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是从心所欲的境界。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孔子这么牛的人还奋斗到七十岁呢。

  第三层,说形而下的,也是最实际最直接的。

  "喜欢""不喜欢"绝对是自己开始忽悠自己的写照,也是开始远离"客观"的决定性一步。

  一个严重喜欢的感觉,比如超深的喉韵;或者一个严重不喜欢的感觉,比如锁喉,很可能吸引您的全部注意力,从而使你失了平和的心态,也错失了全面的理解一个茶机会。是的,某茶喉韵很深,同时它可能汤感稀薄,回甘为零;是的,彼茶锁喉,但同时它汤甜水软,顺滑细腻。您知道得越多越全,就越能在普洱茶这么深的水里牢牢踩稳一块石头。因为真正判断一个茶品背后那些真真假假,靠得不是一点两点感觉,而且很多很多感觉的综合考量。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我茶喝得太累了,所以我补充说明一下。这贴是奉献给那些不畏艰险,奋力学茶,并且尚处在困惑中的兄弟的。我自己是这群兄弟中的一个。

  随便喝喝玩儿,不想搞明白,也不怕被忽悠,更不在乎被人骂不懂茶的网友们可以无视。至于已经得道的大师,那更是不用看帖的,发帖传道就是了。

  最后,无视产区,原料,年份,品牌,仓储等"客观信息"。

  说到这里肯定有认真的同志们急了。我们费这么大力气学茶,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喝一口就知道上面这些事情啊!怎么能无视呢?

  是的,是的。我完全同意其实如上信息都是客观知识,而且对于一个有追求的茶人,这也是我们通过品饮希望知道的。但恕我直言,达到这种境界真的不易。大概要做深入的研究,付出艰苦的努力,加上不低的悟性,最终还要冒犯错的风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试图观察出一个人是哪里人。这实际是一项很难的事情,基本上单凭一个信息--比如南人矮北人高--是绝对会出错。我们要观察很多的细节,综合分析,最后恐怕还要加点儿运气,才能给出正确的评价。如果我提高难度到看出哪个省,这简直就太难了。

  很多大师讲茶时都会果断的把某一两个现象和一个判断连接在一起,比如哪里哪里有啥啥感觉这就说是怎么怎么回事。对此我深表怀疑。我倒不是怀疑大师们的判断,我是怀疑大师们其实只说了凤毛麟角的几点,而他实际做出那个判断的时候,不知综合评价了多少感觉信号。

  另外更麻烦的事情在于,茶市里的信息纷乱复杂。三人成虎,一句话传五个人可能就面目全非--这些不是心理学事实,而是物理学事实。其结果就是,当您喝到一个信誓旦旦的"XX纯料"时,其纯度能到20%已经很不错。这样您辛辛苦苦探索出的口感就被错误的嫁接--这种事情比比皆是,我自己就深受其害。

  年初我应约拍照,首次踏上茶山。上山之前自我感觉比较良好。高手不好意思说,心里颇是自觉有两下子的。上山三天,全部观念崩溃。一周,彻底调整喝茶理念。上山两个月,跑了差不多五十个村寨山头,看了上百片茶园,拍了六千张照片,喝了不少毛料,嚼了不多芽头。别的兄弟问我这么长的经历有啥感想,我说:"普洱茶水深,我现在终于找着了第一块我可以比较放心的踩着它过河的石头。"

  "第一块"和"比较"是关键字。没有这两个字,那就是傻狂。"第一块"的意思是:还有太多不知道的,后面的石头且得摸呢!"比较"的意思是:虽然看了很多,但还不那么放心。"看"和"看"不一样。行家看门道,我一外行大多只看了个热闹。以后多学习研究,再回去重看。至于达到"摸着石头过河"的境界,那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绝对非深入的钻研加艰苦努力莫办,尤其对我这种悟性较差的选手。

  事实上,对于那些我们没把握的东西完全无视,转而把注意完全放在感觉本身,以及我们知道的东西上,我们的水平很快就能提高。比如说在连续一个时期内的我们仅喝一款茶,每次喝的时候记录下天气,我们很能总结出气候对口感影响的一个大致规律来--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同样,如果您不断改变冲泡手法泡一个茶并且记录感觉,那么很快您对同一茶品不同人泡引发的千变万化的口感就不再迷惑。您也就知道哪些感觉是可以通过冲泡手法调整,因而是作不得准的--这简直已经是个相当的高手了。

  拉拉杂杂写了不少,回头一看果然太形而上了,估计没人爱看。其实这里最有意思的事情在于:想得到客观知识么?那么首要的倒是彻底主观。而彻底认识了自己,世界的真相自然会浮现。希腊人把哲学的真谛总结为"认识你自己",还刻在石头上,诚不我欺!

  想看精简易懂好玩儿的,请移步在下灌水贴。想看具体结论性学茶成果的,我这儿有个以茶试水的帖子一直没什么人气,自己广告一下。

  有兴趣认真琢磨琢磨茶叶的茶友,我们可以探讨。交流特别重要,尤其是具体的感觉的交流。因为我们再认真也不容易把所有感觉全抓住。必然有不少感觉隐蔽起来。一交流,那些藏着的东西就会噗噗的都冒出来,收获特别大。

  如果想知道我怎么记录感觉,已经我把这些感觉往什么客观知识上连接,那……可是绝密呀。兄弟我行走江湖,就靠这个混茶喝呢!

2022-05-04 18:28: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