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陶瓷现代做旧方法
作旧的陶瓷赝品与氧化锆粉剂历来作骗人把戏的陶瓷赝品,既要尽可能地效仿古瓷器工艺作出那个时代的釉,又必须对釉作消光处理。这种消光处理,过去基本上都是化学药品腐蚀法,或采用人、畜粪尿,原理依然是以化学为主,这类方法已经很陈旧了,但是目前还有人使用。
用氧化锆一类作旧,则是一种全新的物理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氧化锆的晶体性质,把瓷器的玻璃釉层改良,使釉层具有一部分的大理石那样的散光特性,将外来光线大部分进行散射。这样新出炉的瓷器,一出炉就没有太大的火气、没有刺眼的光芒,而是柔光自然、天生老像。
一、用氧化锆类作旧的几种方法识别
1、在釉层内作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极细的氧化锆晶体粉剂分散到釉料里,然后再将釉料用到瓷胎上。由于氧化锆与釉料其他成分在烧制时基本不起化学反应,这些粉剂均匀地分散在成釉的玻璃层中,当有外来光线入射时,它们部分地散射掉外来光,达到减弱反射光的目的,使瓷器外表光线柔和,这是目前使用最广的作旧方法。这种作旧的瓷器一般只要氧化锆用量多了,釉面都会有灰青或灰黄色调,这两种色调和古瓷自然灰青和灰黄不同,而是色调发乌,只要上心,用肉眼就能够识别。有的赝品作者比较狡猾,氧化锆用量会比较少,这样颜色发乌的问题就轻微多了,难以肉眼识别,不过瓷器表面的反射光就会强一些,但是总体看还是比较柔和。如果感到光还强,他们会辅以其他的消光办法,不会一味添加氧化锆。在用肉眼就难以识别时,必须借助放大镜,用放大镜很容易把这类赝品识别出来,这类釉内添加氧化锆粉剂后,釉内气泡一般不通透,发现气泡不通透,就要加倍提高警惕。严格审查瓷器的各个方面,判定真赝。我知道很多朋友是排斥用放大镜的,那就只好放弃这种氧化锆判断,只从其他方面研判真赝了。平白丢掉一种先进武器,实在可惜,很多老瓷玩家和鉴瓷专家就是这样上当的。
2、粗粒子和中、细粒子混合的氧化锆类釉层内作旧这种办法是近几年刚出现的。这种办法的原理和第一种相同,不过区别在于细粒子氧化锆用得很少,因此釉下的气泡还算是基本通透的,只有一部分不通透。而粗、中粒子比较多的采用,这样在釉面上就很容易形成麻癞般的突起或者坑点,这些突起或者坑点露在釉表,釉面散射能力就大大加强、而反射光自然减少。麻癞又是不少人相信的古瓷特征,你如果坚信有麻癞必是古瓷,那请君入瓮不客气了。这种赝品其实很容易识别,有的古瓷确实具有麻癞现象,但是都是出在局部,哪有全身麻癞或者毛刺的古瓷呢?对全身麻癞或毛刺的瓷器一定要多加小心。对局部麻癞和毛刺的瓷器,要关注没有麻癞和毛刺的部位,这些部位会不会火气太强,会不会又用了其他办法作旧?当然也可以用放大镜,如果发现釉层出现筛网状雾膜,极有可能就是这种作旧。当肉眼感觉过关之后,用放大镜再确认一下,没有任何不好。
3、釉表面用氧化锆类作旧这类作旧南方瓷器赝品相对较少,只见过仿海捞瓷的赝品,但是在北方赝品大量使用这种办法,尤以汝瓷赝品应用最多,不少鉴定名家和大拍卖行在此摔了跟斗。这类作旧是在瓷胎用釉料后,在未干的釉面上撒上氧化锆类晶体粉末,干燥后吹去多余部分,再入窑烧制。这些粉末,虽然不与釉层物料在烧制时发生化学反应,但是烧制时随着釉水的翻动却可以部分镶嵌在釉面上,形成很自然的大大小小的白斑或黄白斑,对光的散射能力极强,看上去有的似是水锈,有的似是土斑。如果用化学药剂合适程度处理一下,再上些土那就更容易骗人了。这一类,如果用放大镜看气泡就不行了,粉剂不在釉层内,气泡自然是很通透的。识别这类作旧,最好积累一些水锈和土斑的外观感受,这和真水锈、土斑差距很大,只要有积累多了很容易识别。如果没有积累也不要紧,真水锈在放大镜下基本是半透明的淡黄或褐黄色,而这些假水锈是晶体粉剂的混乱堆积,基本是不会透明的,而用粉剂较厚的部位丝毫不会透明。
二、几个提示1、氧化锆是一种典型的不和釉料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另外还有几种物料粉剂如氧化锌,氧化钡等,它们和釉料反应也很微弱,一样可以起到散射剂的作用。所以这种作旧的关键,是利用粉剂的物理状态提高釉面的散射功能,而不是粉剂的具体化学成分。不排除今后还有其他粉剂出现,但是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2、市面综合起来看,大约有六成以上的赝品,采用了这种作旧技术,但是绝非全部。而且采用了这种作旧技术后,有不少人还采用其它作旧方法予以配合。比如用化学剂,只是此时用化学剂处理得很轻,难于发现,不用像过去那样做成呆板的斑斑点点,很容易被人识破。有不少老藏友既看不出轻微的化学剂作旧,又根本不懂氧化锆作旧,因而近些年收藏了不少的赝品。
3、还有一些古瓷爱好者不重视火气,这是风险很大的。这些人的典型依据是,有的出土瓷器或标本很明亮。其实这里面可能有两种误解。第一种误解,是不明白古瓷的光亮程度是受品种制约的,例如北宋的景德镇影青瓷的明亮,和宋官瓷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再例如宋龙泉的粉青瓷和梅子青,同时龙泉也不能相提并论。第二个误解可能来自于图录,有的图录照片小,光线集中在小片的区域,就会形成明亮的感觉误差。所以多看大的图录照片、多参观博物馆很重要。
4、赝品作者所做无非是减轻火气,他们的花样会翻新,但是基本原理就那么一点,吃透基本原理是很重要的。如果再多学些古瓷知识,多去几次博物馆,增加一些古代珍品的实物感受,多一份耐心。那么无论赝品如何花样翻新,总是能识别的,即使偶尔上当也是短暂的,不至于深陷其中。
5、虽然古瓷的气泡通透是绝大多数的,但是还不能一概而论,当瓷器发生比较突出的生烧时,偶尔也会出现气泡不通透的现象,不过这和添加氧化锆散射剂的观感完全不一样。这一点并非今天的重点,暂不深谈。
"氧化锆"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Chemistry] zirconia; zirconium oxide
纯的氧化锆是一种高级耐火原料,其熔融温度约为2900℃它可提高釉的高温粘度和扩大粘度变化的温度范围,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含量为2%-3%时,能提高釉的抗龟裂性能。还因它的化学惰性大,故能提高釉的化学稳定性和耐酸碱能力,还能起到乳浊剂的作用。在建筑陶瓷釉料中多使用锆英石,一般用量为8%-12%。并为"釉下白"的主要原料,氧化锆为黄绿色颜料良好的助色剂,若想获得较好的钒锆黄颜料必须选用质纯的氧化锆。 纯净的氧化锆是白色固体,含有杂质时会显现灰色或淡黄色,添加显色剂还可显示各种其它颜色。纯氧化锆的分子量为123.22,理论密度是5.89g/cm3,熔点为2715℃。通常含有少量的氧化铪,难以分离,但是对氧化锆的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氧化锆有三种晶体形态:单斜、四方、立方晶相。常温下氧化锆只以单斜相出现,加热到1100℃左右转变为四方相,加热到更高温度会转化为立方相。由于在单斜相向四方相转变的时候会产生较大的体积变化,冷却的时候又会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较大的体积变化,容易造成产品的开裂,限制了纯氧化锆在高温领域的应用。但是添加稳定剂以后,四方相可以在常温下稳定,因此在加热以后不会发生体积的突变,大大拓展了氧化锆的应用范围。作用 氧化锆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高韧性,极高的耐磨性及耐化学腐蚀性等等优良的物化性能,氧化锆已经在陶瓷、耐火材料、机械、电子、光学、航空航天、生物、化学等等各种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性能
二氧化锆具有熔点和沸点高、硬度大、常温下为 绝缘体、而高温下则具有导电性等优良性质。
二氧化锆有3种晶型,属于多晶相转化物。稳定的低温相为单斜相;高于1000°时,四方相逐渐形成;高于2370°时,转变为立方晶相。
氧化锆熔点2700℃,莫氏硬度7,有两种变体,1000℃以下为单斜晶系(密度5.68g/cm3),1000℃时生成四方晶系(密度6.10g/cm3),此晶型转变为可逆转变,冷却过程中晶型转化时伴有7%的体积膨胀,可导致制品开裂。加入稳定剂与Zr02生成立方晶系固溶体,可消除由上述晶型转化带来的体积膨胀。氧化锆热导率低(1000℃,2.09W/(m·K)),线膨胀系数大(25~1500℃ 9.4×10-6/℃),高温结构强度高,1000℃时耐压强度可达1200~1400MPa。导电性好,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系数,电阻率1000℃时104Ω·cm,1700℃时6~7Ω·cm。化学稳定性好,2000℃以下对多种熔融金属、硅酸盐、玻璃等不起作用。苛性碱、碳酸盐和各种酸(浓硫酸和氢氟酸除外)的溶液与氧化锆不起作用。
文/古陶瓷检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