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也说瓷器铁锈斑(全)

发表于:2024-11-07 作者:奥丁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也说瓷器铁锈斑(全)<,铁锈斑经常出现在早期使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绘制的青花瓷纹饰中,成为早期青花瓷一项重要鉴定标准,得到早期青花瓷收藏界的共识,但是对于瓷器"铁锈斑"形成的原因和为什么早期青花使用"苏麻离青"绘制纹饰中会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也说瓷器铁锈斑(全)。

  铁锈斑经常出现在早期使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绘制的青花瓷纹饰中,成为早期青花瓷一项重要鉴定标准,得到早期青花瓷收藏界的共识,但是对于瓷器"铁锈斑"形成的原因和为什么早期青花使用"苏麻离青"绘制纹饰中会出现"铁锈斑"现象的原因却没有统一科学的共识,各种说法纷纭;说到"铁锈斑"就不得不提起"聚料",所谓聚料是指青花纹饰中按自然规则分布,颜色比其他纹饰深,形状呈原始矿石形状的斑点,事实上早期青花的"铁锈斑"是与"聚料"现象并存的,实实在在是一个简单可靠的分辨标准,通过观察"铁锈斑"和"聚料"是否存在和分布的状态可以基本准确的判定早期青花的真伪,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景德镇还没有人破解这种可以形成分布自然合理"铁锈斑"和"聚料"制作技术,因此只能散布一些歪理邪说蒙蔽广大收藏者,因为这些观点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所以编造许多不着边际的理论和故事有意把简单明了的问题引人复杂的专业领域,使人思维混乱无法适从,其实观察确认鉴定特征非常简单,正是因为简单所以引起大家的质疑,怎么可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准确区分早期青花的真伪,所以极少数的人才会相信,当然随着收藏者对"铁锈斑"和"聚料"的了解认识景德镇一定会研制成功以应对市场的需求,但目前还是非常准确的。

  "铁锈斑"形成的基本原理是;氧化钴料中含有的其他金属在高温状态下从氧化钴中析解出来,这些细小的金属析出物在溶蚀的釉面上如同水面上的浮萍,会随着釉的波动和风的影响逐渐汇集成较大的金属斑,"苏麻离青"青料青花纹饰中的金属斑主要成分是铁,但是还有其他金属混合物因此"铁锈斑"的呈色很难描述,而且是多种多样的,与现代景德镇仿品单一褐色色调呈色差别很大,由于绝大多数收藏者没有近距离接触过真品早期青花,要想从外观上比对肯定没有可能,而"聚料"比对则简单的多。

  为什么说到"铁锈斑"必须和"聚料"联系在一起呢?因为无论是"铁锈斑"还是"聚料"都是同一绘画工艺所形成的,成化后由于改变了青花瓷的绘画工艺早期青花纹饰中出现的"铁锈斑"和"聚料"现象消失了,这种结论是我在近十年研究青花料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成化后江西制瓷业发明了一套不同于前人绘制青花瓷的工艺,根本改变是由于纹饰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从单线描绘、点染变成层次变化更多的双钩填色,从而带来绘画技术难度加大,也给青花绘制技术的保密带来了条件,促成了一种全新的绘制工艺,既由一个人完成勾画和渲染变成一个人负责勾勒线条,另一个人染色的工艺流程,但是由一个人完成全部纹饰绘画的仍有少数存在,景德镇对于这种一个人完成的方法称之为"拓水",收藏界有人称之为"小笔分水",称谓十分混乱,不能真实全面的区分两种技法,因此我在我撰写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典】中将成化前青花绘制方法称之为"北派青花"而江西制瓷业在成化时创造的新工艺称之为"南派青花",这种称谓真实反映了两种技法的真实面目,全面准确区别而不是以前称谓的不全面和不科学;北派、南派青花从工序、工具到颜料的配置、绘画技法都有巨大的差别,因此仅从一种表面现象去认识必然会产生误区;北派青花技法按照主流说法是源自北方的磁州窑系,完全是采用中国画技法,中国画使用的颜料是矿物和植物颜料,如果使用方法不当的话一些颗粒较大的颜料也会在线条和色块上留下一些色渣,画过中国画都知道,如何解决;一般是通过漂洗的方法淘汰颗粒较大的颜料,但是漂洗过的颜料颜色较浅,只能通过多次渲染的方法增加颜料的厚度以达到视觉要求,而绘制青花纹饰无法多次渲染、勾勒;基本是一次画成,因此使用漂洗后颜料绘制的青花瓷呈色浅淡,这也是成化青花与早期青花相比颜色浅淡的重要原因,"聚料"现象消失也是同样的原因,没有聚料自然没有"铁锈斑"。

  "北派青花"技法由于是青花瓷初始阶段,工艺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纹饰中都会会发生料疵、金属斑、聚料、渲染不匀等质量,原因是苏麻离青杂质过多,颜料中粘结剂过多形成屏蔽层影响铀层厚度而造成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成化时形成新的成熟青花绘制工艺"南派青花"工艺,青花绘制与纸画最大的不同是颜色要求深重,特别是早期青花釉面透明度不高,更加需要加厚颜料的涂层,由于青花是绘制在泥胎表面,干燥的泥胎吸水速度很快,为了加重颜色必须在笔尖上沾更多的颜料,但是颜料是泥沙状,笔与胎接触后迅速吸干水分造成运笔困难,无法绘出线条和色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在颜料中加入某种粘合剂阻止水分快速吸收,但颜料粘度大会使颜料中的大颗粒随同一起沾在笔上,绘画时不断的遗留在纹饰中,颗粒小的形成"聚料"颗粒大的集聚在一起形成"铁锈斑",使用带有粘合剂的颜料等于在坯胎上涂刷了一层防水层,施釉时严重影响釉的附着,会造成釉面下凹表面不平、料疵、缩釉等缺陷,大家公认早期青花有下凹现象就是因为粘结剂而造成的,你可以找一件现代贴花工艺青花瓷器抚摸一下就知道釉面也是下凹的,因为印制青花贴花纸时青花料中需要使用蜂蜜、白糖、纤维素一类作为粘合剂,与早期青花中的粘结剂性质相同;人们逐渐认识到使用粘结剂的危害性,随着工匠绘画技术的提高逐渐减少粘结剂直到成化时粘结剂逐渐退出青花工艺,改用发酵过的茶水作为调制,如此一来粘度基本消失颜料使用前再经过搅拌沉淀,颜料中稍大些的颗粒便无法随同一起蘸到笔上,铁锈斑和聚料自然就消失了,纹饰部位的下凹现象也因防水涂层消失而消失。

  北派青花技法并不是在一夜之间消失的,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出土的瓷器中可以看出粘结剂是逐步减少,首先是氧化钴矿石加工工艺发生了改变,从直接粉碎研磨变为先煅烧改变矿石的物理性能后再粉碎研磨,使得青花料更为精细,绘画技术专业化使得加入的粘结剂越来越少,永宣时期的青花瓷"铁锈斑"就较为少见了,正统时期就消失了,但"聚料"现象仍然少有存在,这是因为仍然有人使用加有粘结剂的青花料,万历期间生产的外销青花瓷纹饰也有聚料现象,天津博物馆收藏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就有聚料现象,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王步作品青花花鸟杯也是使用加添粘结剂的工艺,虽然聚料很少但仍然可以看到。

  现代仿品制作者不了解"铁锈斑"、聚料、釉面下凹形成的原因,因此无法仿制,只能使用在画好的纹饰上再加点深色青花料和氧化铁,但是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铁锈斑"和聚料不会出现在所有的纹饰中,只会在局部位置出现,真品应该在每条线条中都能够找到,仿品的聚料在显微镜下形状大多呈水滴型,形状相似,因为是用笔点上去的自然保持点的形状,而真品的聚料形状各异仍然保持着原始矿石形状的轮廓,仿品的聚料分布不自然或过于疏密或分布在在不该出现的位置,真品聚料则随着笔势运走的过程在一些起笔、转折、涂刷部位自然散落;只有抓住这一目前尚无法仿制的聚料特征,准确判定早期青花瓷的真伪轻而易举。
文/

老马的万壶堂

微博

2022-05-04 12:59: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