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彝、瑶、傣、汉,不同的民族,在易武却有共同的信仰—茶!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彝、瑶、傣、汉,不同的民族,在易武却有共同的信仰—茶!<,美丽的西双版纳,循着普洱茶的线路走,在易武,从高山寨的彝族到真正"少数"的汉族……作为一个山外来的旁观者,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许会被这些云南大山里的人重新塑造。这些民族因为同一片树叶--茶,而有了交集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彝、瑶、傣、汉,不同的民族,在易武却有共同的信仰—茶!。

美丽的西双版纳,循着普洱茶的线路走,在易武,从高山寨的彝族到真正"少数"的汉族……作为一个山外来的旁观者,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许会被这些云南大山里的人重新塑造。

这些民族因为同一片树叶--茶,而有了交集。他们的生活以茶为伴,村寨周围就是茶树,上山,更是茶园遍布,他们的生计来源于茶,每当收茶季,总有很多收茶人在山路上来回穿梭。

而这些少数民族,天生就过着一种回归自我的隐居生活,活得就像一部散文集或者诗集,一切澄明透彻。



1

高山寨--彝族香堂人青年有危机感

高山寨,名副其实,寨子建在高山上,手机软件测海拔,1400米,彝族的支系香堂人就居住在这里。



每年春天最热闹的,除了易武斗茶会,就要数彝族的传统节日"二月八"了。

全寨老少盛装打扮,早上到茶地里祭拜茶祖,祈求风调雨顺、枝繁叶茂。然后便聚集在山顶上一处开阔的地方,男女青年对歌、丢荷包,孩子们到处跑,力气大的男人打一种巨大的陀螺,这很需要技术,陀螺必须飞出去很远站在固定的朝天靶心上不停地旋转才算过关,比赛成员们打一通陀螺下来,个个都大汗淋漓。



21岁的多哥在高山寨里土生土长,家里有大片茶园,靠着这些茶园,多哥买了车盖了房娶了媳妇生了娃,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美好生活。

多哥和我们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号召茶农矮化茶树,我们这里没响应,因为男人们都扛着猎枪上山打猎去了,所以在高山寨基本都是没有矮化过的古茶树。茶树很高大,我们采摘时都得搭架子爬上去采。环境好,茶自然也不差,这几年的价格基本每年都会涨一点,卖这些茶,就够我们好几年的生活费用。"



多哥在说得乐不可支的同时,也透露了他的担忧。

"这几年茶价好,也不知道会不会一直涨下去,我还寻思着要学点手艺什么的,万一什么时候茶叶市场不景气,干点别的还可以养家糊口,我现在都攒着点钱,以防万一。"

多哥属于这些少数民族茶农里比较有远见的一部分人,他的危机感是对的,还有很多人觉得茶山上的茶叶,采回家就是钱,今年卖了之后明年还能卖。对于未来更为长远的发展,他们似乎很少考虑。


2

刮风寨--瑶族人的茶农生活

刮风寨是这十来年才慢慢进入茶友视野的茶区,如今已是易武茶的扛鼎之寨。这里靠近老挝边境,属于易武乡麻黑村委会下面的一个村民小组,距离乡政府约三十公里,是一个瑶族寨子。



刮风寨的山路,那叫一个难走,陈升福元昌的收茶人忠哥载着我们一路颠簸,他的一番话足以形容刮风寨的山路:"别看现在一个多小时能颠到,以前是十个小时都到不了。要是老人在这里生了病,基本就等着死了,因为出山的路太艰难,常常还没到医院人就已经没气了,与其死在半路,不如死在家里,把亲人们叫来守着。"



刮风寨周围都是大山,在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手工织棉麻布衣的服饰文化,寨子里散养着一种叫做"冬瓜猪"的小猪,吃饭的时候,则用芭蕉叶包饭,并且用手抓着吃。



"刮风寨的古茶树离寨子很远,基本都和原始森林长在一起,都不用人工管理的,很自然地生长,有种独特的山野气韵。"忠哥说:"随着古树茶的兴起,刮风寨受到关注,落后的面貌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变。2008年开始通电,2009年穿寨而行的小河上架起了石拱桥,2012年通往茶王树茶地的小马路也修通了,日子越来越好。"

"早前,这里的茶有'瑶味'的,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他们这儿茶菁品质好,但是这些瑶族人不会炒做不到位,很可惜的。也是慢慢教,带着熟练的师傅过来演示,工艺才一点一点提升起来。现在好几个顶级产区都在这一带。"每到收茶季,忠哥就开着皮卡车过来收茶,明显感受到这个边境上的小寨子因为茶带来的巨大改变。


3

老街--傣族姑娘当茶艺师是很光荣的事情

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部分,易武海拔低一点的坝子也居住着不少傣族,他们大多种植橡胶或香蕉,住在竹楼里。在福元昌老宅里,我们便遇上一位。



傣族姑娘小西坐在木椅子上,和我们聊起她的故事。

中专毕业以后,她在昆明打了一年工,就被父亲叫回易武了。"我爸爸说:现在老家发展得也挺好的,回来工作也能离家里人近一点儿。"后来她也便回到易武,因为喜欢茶,就在老街上的茶企陈升福元昌做茶艺师,这份迎接八方来客的工作也让小西大开眼界。

"在这老宅子里,经常有人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因为毕竟是易武留存来下不多的老茶号之一,有人说,70年代易武那场大火烧得那么厉害都没有毁掉这座宅子,一定要来沾沾福气。"小西笑着分享着她遇到的趣事。



"还有一回几个老外,听我说起老宅二楼曾经放了几提福元昌老茶,结果以前搬来住的人家完全不懂茶,把现在估计得上亿价值的老茶扔掉了,他们惊得马上爬上老宅二楼去看,回来跟我说一点茶末末都没剩下,笑死我了,我说现在只能在复刻的传世产品里去嗅到当年的滋味了。"

"昨天还来了一个北京的老先生和他的太太,之前他们在陈升福元昌北京旗舰店里买了一些茶,老爷子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就飞到云南来,转了好几次车才到这里,陪他们喝了一下午茶,他还告诉我说在北京泡的茶和我们这喝到的茶有区别,说他这一趟证明了海拔和水质对好茶有影响。"



"说实话,从这些南来北往的爱茶人身上,我学到好多,以前还真不知道茶里面有那么多学问,感觉怎么学也学不完,有机会我挺想继续读书,加把劲自考读个茶学专业。"谈到未来,小西很有想法。


4

落水洞--在少数民族堆里,汉族也可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易武,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是少数民族,那么,按照比例来说,汉族在少数民族堆里,又变成了真正"少数"的民族。

易武的汉人大多是清朝初年从石屏迁过来的,在"古茶第一村"落水洞,我们便遇见一位石屏人的后裔高老先生。虽然在易武定居的时间已经很久,但话语间还是能听出一些遗留的石屏口音,甚至制作很好吃的石屏豆腐这一绝活也保留了下来。



"听老一辈说,我们家祖上是石屏那边过来的汉族,他们发现这里的茶叶特别好,于是慢慢迁过来做起了茶生意。像麻黑、落水洞这边,几乎都是石屏人,后来易武老街上那些有名的大商号也几乎都是石屏人开办的。汉族人会做生意,把茶叶卖到老挝、泰国等好多地方。"高老先生坐在墙根脚,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吸着水烟筒,再一边和我们聊天。



高老先生家这老宅子也有一两百年历史了,屋子旁还遗留一段茶马古道,以前马帮就是从这启程把茶叶运往各地的。至今他的家还留存着很多当年马帮的器具:马鞍、石磨、马脖子上的铜铃……有的是祖传的,有的他还用过。


"当年茶马古道上的繁华有我们祖辈的踪影,不过那都是以前的荣耀啦,现在做点茶生意只是糊口而已,听我祖辈说,以前战乱的时候,易武有些人家的银元怕被抢,放在地里埋着又怕生霉,就用泥浆糊在墙洞里,我家的不知道有没有,因为修缮老宅的时候就没见着,我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墙洞里落出大堆的银元。"

高老先生在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好像说起买彩票一样,虽然是未知数,却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5

结语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杂居与聚居皆有,在易武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迁移、通商、通婚,汉文化、彝文化、傣文化等互相渗透。

可以说,易武茶的文化,就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


撰文:桑田

专业支持:杨怡

图片:茶语视觉组




2022-05-03 23:51:3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