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专栏丨登徒子说书:美人倚东方
编者按:自从茶语网刊登《最高稿酬1000元/篇!茶语网面向全国茶友长期征稿,刊登即付稿酬》的文章后,得到了广大茶友的热烈支持,茶语网编辑收到了不少茶友的投稿。从即日起,茶语网微信、app和pc等平台将连续发布茶友们的投稿。
欢迎大家添加微信号(ID:cywcxe2)踊跃投稿,在茶语网平台上玩得开心。
以下发布的是茶语网约稿第一篇文章《登徒子说书:美人倚东方》。
作者简介:
作者其人,仗几分爱好,半路出家,莽莽撞撞闯进茶叶圈。九零后小研狗一只,现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主攻茶经济贸易与文化方向。
性格比之头春茶,淡薄不耐热闹,常有一搭不接一搭之状况。方圆生活里,读点书、喝碗茶、码码字,是在时间隔板上凿开的一道口子,任思想偶尔透透疯。
正文如下: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登徒子好色赋》 宋玉
两千多年前,宋玉以一篇《登徒子好色赋》成功洗白自己,同时宣扬了登徒子好色之名,并意料之外地捧红了隔壁家的美女。"东家之子"自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美女的经典形象,引人无限遐想。
"东方有美人,遗世而独立。身披五色锦,香远且益清。温吐呢喃软语,低嗅果香蜜意。青梅弄里一回头,万籁俱静,只留怦怦心跃声......"
《东方美人赋》 柒柒
两千多年后,台湾白毫乌龙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风味意蕴,在素尚清雅淡泊的中国茶里舞出绮丽之姿,毫不谦逊地拿下茶界"东家之子"的桂冠,以"东方美人茶"称之,而今慕名者纷纷不绝。
美人的修炼史,我们今天一探究竟。
轻揭珠帘看牡丹
卸下浓妆,东方美人茶所呈现的是台湾白毫乌龙的本色。
白毫乌龙归属六大茶类中的半发酵青茶,即通常所说的乌龙茶系。然比之于传统意义上青茶的半发酵,白毫乌龙以通常60%,有时达到75%-85%发酵度的特点在传统青茶类中显得"右派",而近于红茶的全发酵,故在口感上已无典型乌龙之韵,常给人以红茶之误导。
追溯其创制史,你会发现过程充满"非我所愿"的戏剧张力,也会对其"红茶之误"多一份释解。
误入藕花深处
白毫乌龙茶诞生在日据时代的台湾,至今也只有八十多年,却见证了台茶在近一个世纪里的挣扎与生存。
"农业台湾,工业日本"是日据时代日本政府在台的总体政策,台湾作为日本的海外农场,依靠前期英国人外销打下的茶业基础为日本创汇创收。初期,日本在台仍以乌龙茶生产作为台茶的主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极大地冲击了台湾乌龙茶的外销市场。与此同时,英国利用工业化红利在殖民地印度发展的红茶成为世界茶叶的后起之秀,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台茶乃至整个中国茶叶的外销市场严重缩水。
在生存交困之际,日本政府不得不向市场妥协,在台湾全境大力发展红茶,从资金到机械都给予莫大的政策鼓励与实际支持。时任台湾北埔乡的乡长、新竹州议员、新竹州红茶同业合议员的姜瑞昌先生就是这个时期的一名小规模茶叶从业者,拥有当时千亩的新竹优质茶园。
1932年初夏,姜瑞昌的茶园遭遇小绿叶蝉的侵袭,受害的茶芽失绿变红,严重者呈红褐相间状,焦枯似火烧。姜瑞昌心疼不已,却又不忍丢弃,差人迅速采回,连夜赶制。由于时间紧迫,当时基本按照台湾乌龙茶的工艺来做,只是姜瑞昌根据茶青已经受损红变的状况稍做调整。这在闽北乌龙的制作工艺中叫做"看青做青",也是茶叶加工中的最高秘诀--看茶做茶。
抢救下来的茶青经过一夜的忙碌总算加工完了。但是茶青受损导致做出来的干茶碎末较多,且因氧化程度不一而出现多种颜色。在当时茶农看来,这样外形并不匀整,色泽也不均匀的茶肯定是"难登大雅之堂"了。适逢政府组织斗茶赛邀请他参加,姜瑞昌不敢怠慢。当年家里除了这虫茶也没有新茶了,他只能硬着头皮带着新做好的虫茶去台北参赛,没想到竟意外收获一致好评,最后以高价卖出,想来他本人也十分惊喜。
如今我们细思,姜瑞昌的虫茶虽在加工制作上大体都沿袭乌龙茶的传统工艺,但小绿叶蝉刺吸茶青而导致的提前氧化,让茶的发酵度较一般的乌龙茶重,实质上近于红茶了。在当时政府及整个产业都铆着劲儿转型红茶生产的大环境下,姜瑞昌的茶受到青睐倒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情合理了。
那时讯息远不及现在发达,姜瑞昌返乡后跟乡邻说及这桩奇遇却被指为吹牛,并把他的虫茶戏称做"膨风茶","膨风"在台湾俚语中就是吹牛之意思。后来报纸登出了此事,大家才知姜瑞昌所说属实,但是"膨风茶"的名号却已不胫而走,因此沿袭了下来。
白毫乌龙就在乌龙茶向红茶转制的产业转型中产生,是工艺探索中的过渡产物,与其说它是惊喜亮相,倒不如称其是"误入藕花深处"的美丽意外。
一朝选在君王侧
在成为茶中"东家之子"前,白毫乌龙以"膨风茶"的俗号渐为人所识。如果你问台胞东方美人的名字由来,总离不开这样一个细节饱满的故事。
据闻后来一位英国茶商将产自台湾岛的膨风茶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女王见其外观艳丽,色彩斑斓,立即让人当场冲泡。只见茶叶落入水中不久,五彩的茶叶在水中翻动,旋转而下,就像中国仕女的舞姿一样梦幻婀娜,犹如绝色美人漫舞在水晶杯中。女王不禁端起茶杯品尝,赞不绝口,想到她来自东方的台湾岛,因而赞其为"Oriental Beauty",东方美人茶则取自"Oriental Beauty"的英译。
这个故事让东方美人茶的成名大有种"一朝选在君王侧"的传奇况味,但细究之则发现历史总爱揭人短。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4年(1837年―1901年),东方美人茶在女王死后31年(1932年)才诞生,二者中间遗落的三十年时间让哭笑不得。
若将故事女主角换成伊丽莎白二世(生于1926年),一则当时她并不是英国女王,二则那时年仅6岁的她还只是幼童,说她品鉴并赐名未免牵强了些。究其根本,东方美人茶的名称和故事是为了便于茶叶的传播推广而打造。故事营销仅是产品宣传与产业发展的一类手段,或许我们如此深究倒是矫枉过正了。如果产品价值与价格在合理的螯合范域内,因故事而增添一份品饮的美感体会也是好的。
为谁辛苦为谁甜
关于产地
东方美人茶初制于台湾的台北文山地区,后来随在台的客家茶商迁至苗栗地区,如今东方美人最负盛名的产地是台湾新竹县的北埔乡和峨眉乡。很有意思的是,这些产区虽然都生产东方美人茶,却在叫法上有所不同。产于新竹县峨眉乡的名"东方美人茶",而新竹县北埔乡产区依然沿用传统名称,名"膨风茶",且获原产地标志。
关于五色锦
"五色锦"一词也是我个人的描述性词汇,用来说明东方美人茶的外观色泽特征,在茶叶审评中通常专业地描述为"芽尖白毫显露,枝叶连结,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绿色为乌龙茶做工下正常叶片发色,白色是茶叶幼芽茂盛的毫,黄、红、褐三色即是因虫害所致程度不同,经制作加工后氧化差异而带来的呈色上的错落缤纷。
关于果香蜜意
"果香蜜意"是我对东方美人茶典型内质特征的描述,当地茶商说这一品质全得益于小绿叶蝉的功劳。小绿叶蝉以刺吸茶叶嫩芽新梢中的汁液为食,当地人将其称之为"着涎"。茶树经小绿叶蝉"着涎"后,因受刺激激发了自身的应急机制,体内的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都会增加,并释放出以茉莉酸为基础的一系列香味物质。而有研究意外发现,咖啡碱含量越高的乌龙茶,品质反而越好。小绿叶蝉的唾液与这些产生出的香味物质及咖啡碱等经过乌龙茶工艺的一系列反应转化,最终形成了东方美人独特的芬芳蜜和熟果香的气质。
小绿叶蝉又名浮沉子,成虫长约2.4-3.7毫米,身体呈黄绿色,生命力极强,一年发生的代数因各地气候差异而不一,在安徽繁衍约10代,在沿海地区一年却能繁衍17代,四月上旬一代若虫盛发,半个月至一个月发生下一代。小绿叶蝉喜温暖怕冷湿,在低温多雾的高山生态茶区,往往难觅踪迹。而台湾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常得小绿叶蝉青睐,一般到4-5月初夏临至时,它已经盛发2~3代了。在台湾新竹、苗栗地区,每年的5-7月间,是小绿叶蝉最为活跃的时期,即成了当地制作优质东方美人茶的生产季。
小绿叶蝉之于东方美人茶,是一个甜蜜的生命之吻。
关于采摘
在台湾当地,凡是生产东方美人的茶园,为了给小绿叶蝉的生存活动创造良好环境,其茶园培管过程绝对不能使用农药,在培植端就限制了东方美人的产量。
其制作始于采摘。在台北,东方美人茶的采摘季一般从4月持续到12月,其原料必须采用手工采摘的一心一叶或一心二叶,多以青心大冇和白毛猴(台茶17号)为主要原料品种。我们所见,其品种个头较一般的乌龙茶品种要小,不似想象中好采。
加之,茶的好坏决定于小绿叶蝉的叮咬程度,高品质的东方美人茶在采摘标准上几近严苛地步。虫不咬的不能采,虫咬食过度的也不能采,更添采摘之艰难。曾听到过产区制茶的朋友说起,每一次采摘东方美人的茶青时,必须要有一个单独的"哨兵"领着所有采茶的人,他专门负责帮大家挑选符合采摘标准的茶青。茶园14个专业采茶工,采了5个多小时,仅得12斤叶子。朋友称其为"一次挫败的战绩"。
毫不夸张地讲,这是目前所见所闻的配置最豪华的采摘队伍,要求最严苛的采摘方式。因此,采茶工钱很高,除非是大茶园要赶制茶叶,否则当地茶农茶商不会雇工采茶,通常是全家总动员。东方美人产量稀少,高采摘成本贡献较大。
反思前夜风雨急
斑斓之色一改茶叶清丽素淡的时装风格,绮靡之香突破茶叶清幽雅致的高冷气韵,东方美人茶因此夺人眼球。近年来,随其引发的热烈与追逐,市场在其狂热中似有些飘然,品质降低,价格走高,无序竞争,乱象逐生,东方美人的声誉面临巨大危机。人多有"忘其美而噱'膨风'"的倾向,"'膨风茶'膨风之实名不虚传"之声渐大。
从创制与品质得见,东方美人其美,确有美得其所处;其珍,确有所得艰辛处;其特,也确有其值得乐道之处。如何让美人之美美得真实与理智,避免行业在市场诱惑中过度营销,而不是以前的言过其实,导致目前消费者不信其实。让市场重返健康,让产品品质与价值相称,让茶农艰辛有所回报,这是行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琳,包小村.关于东方美人茶兴衰的思考[J]. 中国茶叶,2017,39(02):6-7.
[2] 福安市"东方美人"茶研发与推广课题组,林光华,陈玉成,余成法,林鸿,蔡文发,全汉洲,钟生发,郑琼銮.东方美人茶加工工艺及适制品种试验初报[J].福建茶叶,2009,31(02):16-17.
[3] 刘姝滢.东方美人茶的"膨风"史. 三联生活周刊,2017-2-19.
图片/茶语网
备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语网立场
2022-05-03 23: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