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曼松风云再现,几个世界的沧海桑田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曼松风云再现,几个世界的沧海桑田<,不得不说,回顾曼松近十年的前行路径,则道茶业是前者始终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话题:一是,2007年则道茶业拿下王子山与背阴山万余亩曼松核心产区林权;二是,2014年,央视发现之旅走入则道曼松贡茶园,用影像的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曼松风云再现,几个世界的沧海桑田。

不得不说,回顾曼松近十年的前行路径,则道茶业是前者始终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话题:


一是,2007年则道茶业拿下王子山与背阴山万余亩曼松核心产区林权;


二是,2014年,央视发现之旅走入则道曼松贡茶园,用影像的方式,使其再次广泛回归茶人视野;


三是,从则道逐步恢复曼松种植后,再到2018年则道茶业曼松茶成批量、规模的形态重回市场,或成为多年来"一泡难求"后的释放和憧憬;


四是,2018年则道茶业掀起维权风波,打响"曼松"品牌保卫战。



实际上,在曼松消费市场的日益扩大下,无论外界对曼松,对则道茶业是看好,抑或是唱衰。


但不可否认的是,曼松十年来得以重塑的积淀背后,均离不开则道人十年如一日地不断投入,以及对恢复曼松贡茶昔日辉煌的初衷与决心。


则道十年积淀,重塑曼松传奇


"现在我们脚下的这条路,便是十年前一步一个脚印开荒出来的。"李伟指了指在各类伴生植物与茶树的遮掩下,绵延至曼松茶山深处的山路。


李伟,则道茶业创始人。他所带领的则道茶业团队,于2007年正式拿下王子山与背阴山万余亩曼松核心产区林权。


而这条以则道曼松茶园为起点的,通往王子山与背阴山各个茶树生长区域的山路,却为普洱茶市场持续输出了一众品质优秀的曼松茶品。



事实上,那个时候的曼松茶山,已经荒废了三十多年。在几乎无人为干扰的条件下,沿途还保留着原始森林的状态。道路坑洼失修,荒草荆棘没过人腰。


从山脚到山尖的主路,从山尖到各个适宜种茶的区域分支,在长达40余公里的路途中,需要人工手持镰刀、斧头等工具,砍荆棘,平道路。


在此境况下,山里不通水电,连居住都是一大难题。除此之外,还有密林这道天然屏障,带给人类的阻碍和威胁。


"那个时候,单单凭借当地村民开山挖路,在人工方面还远远不够。于是,我们从外乡聘来一批农民工进行劳作。在这个期间,曾经有农民工在山里迷路两天,我们巡山找人,有人被蛇咬、被蜜蜂蛰,甚至还有人被熊吓跑下山。"李伟如是说。



眼下,与李伟同期进入曼松茶山的则道老人们,在回忆往昔时,总是颇有感触。


则道茶业曼松基地初制厂厂长杨斌表示,当年的曼松茶山周边村寨环境,实际上与之前他们所想象的新农村建设有很大区别。在恢复曼松茶山,曼松知名度跃起之后,周围老百姓的收入逐步提升。


以曼松基地为例,目前一共有56户人家,员工200多号。在春茶季,以户为单位计算,每户人每月平均收入可达万元,一个季度下来,勤劳肯干的人家收入则可达到4-5万元。


除此之外,在不制茶的时期,则道曼松基地聘请的茶工,根据其管理茶地的范围,还能领取相应的茶园管理工资。



实际上,类似杨斌这样以厂为家的则道人,还有很多。其中,2007年随同李伟进入曼松建设的周师傅一家,已经在基地落户生根,"我最小的娃儿就在象明街上上学,大的两个在昆明读书。那个时候,山上没得电没得网络,我们都用的"老年机"。现在嘛,每个人都换了智能机,我们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工作的交流和沟通。"


而当时那一批被聘请而来的外乡人,也因此停留下来。落地生根,安家落户,与重新恢复种植的曼松茶树一起,见证着彼此的成长与兴旺。


入驻曼松,化解贡茶山"橡胶危机"


一切的开始,还要追溯至事情的源头--2006年。


彼年,李伟毅然放弃原本浸淫多年的熟悉行业,一头扎进了云南。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当地报纸获悉了西双版纳政府山头的招商广告。而山头的名字就是,曾经赫赫有名的传奇贡茶诞生之地--王子山与背阴山。


然后,抵达之后,等待李伟的却是一个"坏消息":当地政府已经和一位福建商人确定了在王子山和背阴山开发种植橡胶的意向。


"实际上,橡胶对土地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种植橡胶便意味着这片土地再也无法恢复种植茶树。"



李伟庆幸的是,他们来得还不算太晚,一切还有机会挽回。


为此,他毫不犹豫地和政府人员协商是否可以终止种植橡胶的协议,恢复这片土地的原始使命:种植曼松茶树。与之相对应的是,一腔热血的坚持下,李伟将为之付出多少艰辛与代价,却不在他的考虑之中。


另一边,当地村民也希望有人能来恢复这片昔日皇家贡茶园的旧日辉煌。经过多番努力,在李伟带领下的则道茶业,于2007年正式拿下了王子山与背阴山万余亩曼松贡茶园的林权。


开荒种树,用最原始的方式恢复曼松荣光


至此,开山修路、排除水电难关、发现327棵幸存的曼松古树挂牌保护,再到多方调研和翻阅资料,最终在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下确定曼松稀植的方式。



一路走来,则道茶业的曼松之路背后,可谓一路艰辛。


即便如此,则道人仍旧苦中作乐。在完成每日开山工作之后,晚上回来驻地在空地上点一堆篝火,围坐一起,聊聊山里的故事解乏。而接下来的,休憩之处也只是临时搭建的帐篷。


也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曼松贡茶终是不辜负人们对它的期许:


如今,在王子山与背阴山两大曼松核心产区里,李伟及其团队所守护的327棵曼松古树和种植栽培的曼松茶树,业已蓬勃生长,再到每年较为稳定的产量。


这里,始终维持着最原始的森林状态,严禁狩猎、外来物种进山,维持着万物均衡守则的生态系统。



事实上,这一切,均离不开李伟团队,对曼松茶园全系统的学科管理理念,对茶树自然生长规律的组中,以及对恢复贡茶园昔日辉煌的初衷与决心。


深耕曼松,贡茶价值得以重塑提升


另一边,曾经被指定为皇帝专用茶的曼松贡茶,在历经了古时的战火硝烟,到山主烧山携家眷逃跑,再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刀耕火种之后,几经沉浮,逐渐隐退江湖。


2007年普洱崩盘之前,曼松回归茶人视线,但受众极小。除了圈内资深玩家与老茶人,仍旧停留于历史传说与记忆里的曼松茶,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痕迹。



直到2014年,终在浮沉百年后再次进入广泛茶人视野。实际上,这也或是曼松继而恢复昔日贡茶之荣最为重要的一步。而,就是这一步,也与则道茶业,无不关系。


2014年,CCTV发现之旅·《记录东方》栏目组摄制的《和明星去旅行--王力可探秘曼松贡茶》视频,第一次用图像的形式的全面、直观地向大众展示出了曼松贡茶的历史脉络、所属区域、茶树面貌。


同年,林世兴也经过了七年对云南茶山的走访,亲自踏遍云南各大山头和农家,出版《云南山头茶》一书。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也是近年来首次详细记录了曼松的历史和近况,其中内容的来源正是2010年林世兴与李伟的一次相遇。



书中提到--


"我们终于来了,曼松!时间:2010年5月21日。在曼松,我们遇见了一位可以称为'曼松茶通'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李伟。"



在李伟的带领下,林世兴走进了曼松,并在之后的书中对曼松的江湖传说、历史脉络、近期情况一一作出了详细说明,并配有图片。


这,也或是大众又一次与曼松的亲密接触。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就连百度百科都没有关于曼松茶的任何描述,在视频播出和书籍出版的数月后,百度百科才出现了对曼松的科普词条解释,成为大众对曼松知识体系仅有的有效来源。


这,也成为了曼松隐秘数年后,引发茶人们对曼松的再次关注与渴望:


2014年,20g曼松散茶以3万元高价售出,曼松高能观察再次惊艳市场,其"贡茶"之名得以延续;



2017年末,一场秋季拍卖会上一款保存圆筒曼松贡茶竟以百万级天价落槌成交,曼松贡茶的藏茶价值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茶人趋之若鹜。


至此,曼松贡茶传奇的烙印更加鲜明。但其"一泡难求"的稀贵属性,仍旧没有转变。


风云背后,不变的是最初的决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曼松近年来价值潜能和品饮价值被最大化,网络上开始逐渐出现了曼松乱象。


以部分电商平台为例,虽还不至于有类似9.9元包邮的老班章、冰岛等案例,但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曼松古树",仍旧屡见不鲜。


为此,则道茶业于今年7月打响了"曼松"品牌维权战。则道茶业公开表示,履行品牌的契约精神,是维护山头信用和消费者权益的最为有效方式,也是最曼松土地耕耘的茶农和广大爱茶人士负责人的做法。



尽管事情一出,各方声音围绕其中。


但李伟直言,我们一直秉承一个信念:一切的努力背后,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不负昔日皇家贡茶园,做出一杯曼松的纯粹真实之味。让消费者可以省心品尝到真正的曼松,让曼松的真正味道得以传承和延续。而维护曼松山头信用,信念绝不动摇。


时至今日,则道茶业在李伟的带领下,在十年的时光里,持续深耕曼松,输出有价值的茶品。


用他自己的话说,曼松,是经得起简单对比的好茶。其价值,不仅在于品饮及历史承袭使命感,还有曼松对云南高端茶产业的意义及定义能力。希望借由这杯曼松茶汤,唤醒大众对这片神奇土地的持续关注,让更多人有机会可以喝到曼松,继而重新恢复它的荣光。


而,这也是他们十余年来深耕曼松最为看重及为之努力的目标。


撰文:呆呆兔

图片:茶语视觉组,部分由则道茶业提供


2022-05-03 23:38:1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