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何作如一起喝老普洱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与何作如一起喝老普洱<,在普洱茶界,虽然何作如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可是,他的名声好,威望也高,有些人说,要想喝到宋聘号,或者红印,就得找何作如,他是唯一舍得拿出这些价格上百万或者几十万元的普洱老茶来请客的人。我接触下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与何作如一起喝老普洱。
在普洱茶界,虽然何作如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可是,他的名声好,威望也高,有些人说,要想喝到宋聘号,或者红印,就得找何作如,他是唯一舍得拿出这些价格上百万或者几十万元的普洱老茶来请客的人。我接触下来,老先生之所以威望高,不仅出手大方,更在于他一直在研究普洱老茶,包括用自己的努力去恢复老普洱的做法,在这个领域,他更是默默的前行者。
因为每日被贪恋茶的人包围,何作如训练了他的广东籍司机一套泡茶的技术,司机长相朴实,泡起茶来,却神态俨然,能够保证第一泡和最后一泡的茶汤无区别。他先是在深圳渐渐出名,成为"深圳第一泡";慢慢在广东也红起来,大家开玩笑说是"广东第一泡";现在全国各地爱茶人的都扑过来找何先生喝茶,于是玩笑升级了,被称为"国泡"。
可是这天何先生对"国泡"不满。原来昨天泡茶时候发生了状况,某一泡茶汤出来过快,从壶嘴出来的瞬间,那一段茶汤的颜色过淡,没有到达何先生的标准。他立刻说,这是水,不是茶。"国泡"不高兴了,今天何先生就自己动手泡茶,说要教育教育大家如何泡茶。他泡茶,有一套自己的章法,与众多的茶人迥然不同。
其实接触下来,何先生又活泼又好玩,可是到茶上他就一丝不苟起来,完全不放松。这从他随身携带的器物上就能看出来,如果按照细节纠缠,可以与陆羽《茶经》里的很多器物对应,却是高科技版。先说炉子,德国产的电热陶瓷炉,加热迅速稳定,可以保证持续高温,而且坚固好用。"我不喜欢电磁炉,那个会影响水的结构,不保证好喝。"然后是铁壶,这是他专门从日本定做的,上面有自己的款。不过他说不是赶时髦,泡老普洱需要高温,铁壶壁厚,加热均匀,能保证壶内的水温到100摄氏度,不会像随手泡那样经常水不够开就跳掉。而且他自己定做的铁壶,出水特别有冲击力。"老茶如中药,需要有力的冲击,才能产生聚热效应,让老茶的效果发挥出来。"
何先生对老茶非常珍惜,每次喝茶前计算人数,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用多大的壶、多少克茶,在他心目中,都有系统。他是学理工出身,在他的各种物件中,也有古人不会用到的东西:日本产的电子秤,专门用来称每次的投茶量。每次茶量按照人头计算,不能多也不能少。
有人觉得何先生经常把散落在桌面的老茶捡起来放入壶中,是因为这些茶价值昂贵,其实并非如此。他说,之所以珍惜老茶,还是惜取老物的感觉。喝茶时,我对杯底存留的茶渣略微犹豫,他立刻说,快喝掉,都是天地精华。
杯子则是民国的粉彩人物杯,比一般的闽南工夫茶杯略大,用来喝普洱,应该正好。这晚用的壶是一把老朱泥壶,何先生在泡老普洱前,会把壶身放在未盖的铁壶上加热,也就是蒸一下,之后再用热水淋壶。
这里也有他的道理,别人淋壶一般是激发茶香,他却是因为老茶往往有陈味或浊气。他说,紫砂的好处是透气不透水,下面的热气一逼,茶里的浊气能瞬间消失。
按照何先生惯常的做派,走到哪里还有几件测水的工具,测量酸碱度,测量水中固态物融解度,如果不符合要求,他会不顾忌主人面子,叫司机去他的车里拿水。随身带水是他的习惯,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水与茶的配合,需要考虑到酸碱度和矿物质,最好酸碱度在7~8之间,而矿物质含量不能太高,否则就妨碍茶味的释放。他说,他不喜欢很多矿泉水,包括法国的依云,因为矿物质含量不对,掩盖了茶味。我们这一天是在深圳"紫苑"喝茶,这里的老板,也是老朋友阿诚知道他的习惯,所以早就把他喜欢的农夫山泉带来了。
不过虽然水合格,何先生还是千叮嘱万叮嘱身后负责添水的小姑娘,要注意加水的时间,他一般是一壶水泡三壶茶,水烧开一次就基本用完,不能反复烧滚。
"小小一杯茶,光拿水温来说,就和器皿、压力、水质、气候、海拔都有关系。比如在昆明泡普洱,和在深圳肯定不一样。我是相信科学的,所以会随身携带这些仪器。"
万事俱备,今天的客人有6位。包括一位香港的气功师傅,据说他是何先生发现过少数几位不靠喝茶就能感受到老茶质量好坏的,他的主要判断,是拿着老茶在手中感受。另一位是江苏某烟草公司的,完全靠闻,据说一闻就知道老茶的好坏。
这日我们喝的第一泡是"蓝印"。这是印字家族的茶中的"第二号",仅次于"红印"。何先生说,这饼茶有60年历史,因为存放的缘故,稍微一抖就散了,不需要用茶针戳碎。何先生说要渐入佳境,要我们从低往高里喝。所以,这味茶还没喝好,就开始期待下面一泡会是什么。
他随身携带着巨大的茶筐,里面放着各式老茶。他的老茶,很多是从拍卖会上得来。一般人会觉得,随身拎着装有价值连城老茶的茶箱走来走去未免有点夸张,可他性格就是这样的"名士派",他当年从拍卖会上买来唐琴"九霄环佩",有一段也是跟着琴走来走去的。
有个故事,台湾普洱茶的宣传者邓石海一次给人讲茶,看到何作如来了,就开玩笑说:"我是普洱茶的'耶稣',但是现在'上帝'来了。"他的意思是,他是布道者,真正拿得出茶来喝的人,才是"上帝"。现在一饼蓝印大约320克,价格是28万元,我们6人喝一泡需要16克,价格摆在那里。
何先生笑着强调:"我没有毛病。"这些茶都是早年收的,那时候价格便宜,要是现在的价格,"痛死我"。把老茶拿出来和大家共享,一直是他的爱好。这也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好东西,放着不动,就不能算好东西。
他按照他的程序,一丝不苟,泡茶开始,先把紫砂壶放进老茶,然后在日本铁壶上蒸腾之,这也是门技术,一般人掌握不了分寸。在日常茶具之外,他还带了沙漏。沙漏很简单,是计算时间的。所有的茶都越泡越淡,老普洱也不例外,何先生想要他的每泡茶保持均衡的口感,所以特意将前两泡茶留下当作茶引,以便给后面越泡越淡的茶做平衡。
他并不洗茶,很多人觉得老茶不够干净,可是何作如说自己做过分析,已经陈化50多年的老茶,茶里面的各种微生物很活跃,所谓的脏,也就是一点点陈味。他说,蒸已经将陈味散掉了,剩下的,都可以入口。
每道冲茶,他的力度掌握很有技巧,用滚水去激荡壶中的茶,因为这样才能冲开茶叶,出汤迅速。他也掌握时间和温度,前面都是30秒出茶汤;在时间和温度冲突的时候,他会看重温度,毕竟人是活的。每三泡茶,合在一个大公道杯里,然后再分给众人喝,而这时候,一壶里的水也正好用完。后面帮忙倒水的人要尽快添加,保证水烧开的速度,不能让壶中的茶醒太久。
开始几泡的茶汤,又浓又厚,而且充满了内敛的香。不过,何先生说,老茶最厉害的还是体感,而不仅是口腔感受。到了七、八、九泡,每个人的身体都开始放松,有种暖意从身体内部外散。这时候,他开始延长泡茶的时间,每泡要多延续20秒,这样才能保证出来的茶汤还是如同开始的那样醇厚。
现在老茶流行,经常有人将老茶泡到没有颜色,或者一点滋味都没有了还在泡,何先生对此不屑一顾:"老茶的质感不能缺失,虽然不能光看外面的颜色,可是,那种都没有颜色还在泡的,不是珍惜茶,是不懂装懂。"
满口的甜香慢慢弥漫,每个人都觉得很舒服;也有人喝何先生的茶,喝到虚浮的感觉,那是身体特别敏感的人。我们就是觉得浑身由内而外的暖热,人虽然还坐得很端正,充满松快感,像是做完一场剧烈运动。何先生的手机里,有很多朋友发给他的短消息,说的就是喝完他的茶的感觉,都和我们类似,其中不乏知名人物。他哈哈一笑,想喝可以,想拿不行。他说,前两天有大人物到深圳,喝他的茶,中间人动员他送一泡,结果,他装没有听见。
当茶叶冲泡到20多次的时候,何先生开始往里添加最先的一、二泡茶汤作茶引,这时候虽然靠压茶来增加茶汤厚度(也就是延续茶的浸泡时间),茶汤之淡还是不可避免,茶引适当其时。只有喝到这时候,才算明白所谓的老茶不一定是没有劲道筋骨的,只要是茶好,泡得好,最后出来的茶汤还是极其有诱惑力。
泡久的茶汤感觉很丰厚,何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里面有茶油融解。"蓝印"属于早期产品,当时的选材未必精良,很多是老枝老叶,但就是这种选材,造成整个茶饼多年后的厚重。现在老茶流行,假茶越来越多,何先生说笑话,说有些人拿羊皮包的普洱给他喝,说是山西过去的富户家里挖出来的。"假的不能再假,其实很简单,喝到真茶就知道什么是假的了。"只不过现在一般人喝到真老茶的机会比较少罢了。
"蓝印"泡了28泡,出现枣香的时候,何先生放弃了,他说,这个已经60年的老茶其实还可以出味,不过需要煮了,放在铁壶里,加上适量水熬煮出汤,然后把这几次煮出的汤混合,照样好喝。"打包我的剩茶,现在都成了一件抢手的事情。"他说。
何先生打开了自己的茶箱,各种老茶他都带着,并且都是古董水准的号级茶。何先生说,他觉得,茶就是喝的:一小袋同兴号,已经成了粉末;宋聘号的老茶最多,他拿出了其中拆好的一袋,这是准备和陈云号的若干碎茶一起,拼起来给我们喝的。"我喝了这么久,基本能明白各种茶叶的特征,看着碎片,就明白哪种茶会是什么味道。比如老叶多的茶,口感就甜;梗多,就有劲道;黄叶主要决定茶汤的香味,我看了我这里的两包陈云和宋聘的特点,陈云号药香浓郁,宋聘已经有80多年了,力量很大,所以我把它们两者根据比例合起来,宋聘11克,陈云7克,混合起来让你们尝尝。"
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要俗气地提到价格,宋聘号的价钱现在是100万元一饼。何先生解释,他当年买的还算便宜,15万元一公斤,所以还能请大家喝。"不过现在也少了,一年拆两饼,还不是因为价格,而是越喝越少,害怕有一天喝不到了。"
相比起前面泡"蓝印",何先生现在的手法更谨慎。前面第一泡茶汤,这次是直接拿给我们喝了,老茶特有的滑,一下子就明显表现出来。第二泡,更是滑与甜具备,何先生非常高兴地说,快点喝,这两泡茶,加起来有百年历史了,基本上已经进入化境,任何一滴都不要浪费。表面的那些泡沫,有人管其叫龙珠,何先生的喝法是,先喝这些龙珠,然后再一口饮尽。"我喝到这些老茶时候,才觉得自己的一生没有白来。"老茶喝到后面,真正产生了酣畅感,只觉得每个毛孔都在发热。
因为喝得多,何先生把它手中老茶都按照特性分类。比如宋聘号也分了老和新,"红印"则分了有纸包装和无纸包装,他说,组合这些茶的特性,才能泡出醇厚、柔软和有特殊香味的茶汤。他总结,要喝好老普洱茶,必须有五个条件,缺一不可:有钱,有闲,有探索精神,有学识,最后,还得有哲思。最后一点最难,很多人,压根不觉得喝茶还要思考。
他觉得自己虽然是学理工科的,但是骨子里有文人精神,所以才每次喝老茶都很幸福--"来找我喝茶的人络绎不绝,可我把道理讲出去,他们未必听。很多人,还是看价钱喝茶。"
他说,现在有些地方请他去做慈善活动,他泡茶给到场的人士喝,每人捐款,用作善款。"那就至少两万元一位。"在这些场合,他又会对这些价格很是认真。
如果仅仅满足于喝老茶,那么何先生有喝不完的老茶。他从前是某大品牌的笔记本公司创始者,笔记本行销海内外,拥有大量资产,后因为美国商务部判其倾销,他一怒之下开始打知识产权官司,最后胜诉,厂也关门了。生意不做之后,开始享受人生。偶然的机会,在香港一个老朋友那里喝到了号级普洱,那是十几年前的事,老普洱的价值被发现不久,价格尚未离谱。何先生说他立刻拿出大笔资金,在各个拍卖会和老茶行收老普洱,成为收藏号级茶和印级茶最多的茶人之一。
要喝出老茶的价值,在他看来,必要研究。首先的问题是,研究老茶为什么好喝,他不是那种听故事的人,他说,因为学科出身,无论做什么,他总想讲出科学道理。首先拜访的是香港最早做熟茶的80多岁的卢兆栖先生。老先生告诉他,当年他们就觉得新茶不好喝,想加速陈化,拿个干净的面粉口袋装了茶,每天往上泼水。一段时间下来,茶顺滑醇厚多了。老先生还告诉他,香港很多世家都有存茶,喝了特别消滞,不过大家讲不出这是什么道理。
"我后来才知道,老茶上面形成了微生物系统,包括厌氧菌、有氧菌,它们的新陈代谢,产生了新的氨基酸等物质,这也是老茶有药效和口感不同的原因。不过,存茶不能超过60摄氏度,那样会让微生物消亡,这和酒的道理有点相似。"存茶是时间的事情,可是还是不清楚,怎么样才能生产出好的老茶?"要知道,第一步还是生产,好东西放一百年是好东西,但是垃圾,放一百年还是垃圾。"
喝到好的老茶,就开始往源头靠,研究产地和原料的特征。最老的号级茶是不是山头茶?包括规模化生产后,"红印"是不是山头茶?这些答案众说纷纭。老何说,要去弄清楚,是太艰难,从史料角度说,最早的号级茶已经难以查清,说法漫无边际。"我唯一的办法是从实物分析,好在我手里有东西。现在有些云南当地学者,从植物基因去研究茶,然后分析老茶是如何如何的。我和他们谈话,说你们有知识,但是没经验,他们手里连一点老茶都没有。"
何先生拆开自己的老茶做分析,在他看来,老的号级茶,按照现在很多云南做茶者的观点,都不能算讲究的茶,里面有叶、有梗,还有大枝条,与后来推崇芽茶的做法完全不同。"但也许奥秘就在这里。解放后,很多云南地区的老茶号都到东南亚去了,当地没留下人,技术也丧失了很多。结果一套按照绿茶体系分类做茶的办法推广开来,芽茶为最高等级,以往的做法反而消失了。"
在他看来,号级茶之所以好喝,就在于有自己的系统。"这里面也有老祖宗的智慧,他们讲究基本的植物学规律,比如全株性,一个茶饼里面,什么都有,芽、叶,还有根茎,这样一来,后天的微生物才能找到丰厚的基础。"他打开陈云号的老茶给我们看,里面有各种形态,叶片多,梗也多,甚至还能找到稻谷。"说明当时的茶是放在土地上晒青,而且是秋茶,和粮食一起晒,所以并非我们想象的精致。但是这种不精致,多年陈化后,带给我们的是好的感觉,要是一饼茶里光是芽头,肯定没有这么有劲道和醇厚。"
至于这些号级茶是不是同一山头,他觉得很有可能。"古人交通不便,不会弄很多地区的茶拼在一起。民国时候还打过官司,好像是把不同的茶拼配在一起,结果在四川被人告了,说是质量差。"而且,同一地区的茶,排异性弱,茶叶杀青揉捻外加晒后,细胞壁要恢复,同一山头的茶叶,恢复得快,微生物在上面发酵的也更好。如果是不同地区的茶,他觉得互相有排异性,往往微生物就少。所以,他倾向认为,当年老的号级茶,基本是同一山头的产品。
不过单一山头的茶树,还有高山和低山,植物茂密与稀疏,向阳和向阴,包括大树和小树的区别。"我觉得从前的人做茶肯定很有章法,毕竟有很多代人的经验,可惜这些经验没有流传下来。"
现在他只能自己去摸索,为了能把古老的工艺弄明白,他按照自己的思路找到云南的古树去做茶。那是2003年,当时就奔古树茶而去,"最早的号级茶,肯定是古树茶,真正的广泛种植茶树,开始得非常晚。我去的时候,才知道古树茶有多好、周围的植被有多么茂密、产量有多少。最近有个茶人说他在某山头弄了几万吨古树茶,真是放屁,那里的茶,一个山头只有两万多吨茶,哪里有那么些。"和一切认真的茶人一样,何先生最不喜欢的,就是关于茶的编造故事。
"我去那里,先理清楚自己的思路,首先是山头茶应该怎么对待,我决定按我自己分析过的办法加工制作。比如说芽刚发出来的时候不能采摘,要过20天才采摘。那样的芽到了壮年期,一芽两叶,内蕴丰厚。摘下来后走水,我把芽和梗分开杀青,因为里面水分不一样啊,结果工厂的工人们看着我,觉得我好麻烦,他们都是用尿素袋子装茶,在他们那里,茶就是个原料,哪里有这么精细。可是一个勐库的80多岁的老茶工看到了,特别高兴地告诉我说,何先生啊,我们过去就是这么做茶的,现在的人嫌麻烦,早就不这么加工了。"
何先生说,他自己加入到做茶的工人中间,一边要求大家按照最传统的方式做茶,包括如何揉捻,如何团茶。"要手握成团,还要对折不断。"边说边和我们比画他是如何做茶的,爱茶爱到一定份上,才会这么投入,每年他都带各种仪器上山,现代的分析和传统的手工结合,就像他泡茶的方法一样,在他看来,是件最幸福的事情。
何作如的茶器章法
因为每日被贪恋茶的人包围,何作如训练了他的广东籍司机一套泡茶的技术,司机长相朴实,泡起茶来,却神态俨然,能够保证第一泡和最后一泡的茶汤无区别。他先是在深圳渐渐出名,成为"深圳第一泡";慢慢在广东也红起来,大家开玩笑说是"广东第一泡";现在全国各地爱茶人的都扑过来找何先生喝茶,于是玩笑升级了,被称为"国泡"。
可是这天何先生对"国泡"不满。原来昨天泡茶时候发生了状况,某一泡茶汤出来过快,从壶嘴出来的瞬间,那一段茶汤的颜色过淡,没有到达何先生的标准。他立刻说,这是水,不是茶。"国泡"不高兴了,今天何先生就自己动手泡茶,说要教育教育大家如何泡茶。他泡茶,有一套自己的章法,与众多的茶人迥然不同。
何作如和他收藏的老茶
其实接触下来,何先生又活泼又好玩,可是到茶上他就一丝不苟起来,完全不放松。这从他随身携带的器物上就能看出来,如果按照细节纠缠,可以与陆羽《茶经》里的很多器物对应,却是高科技版。先说炉子,德国产的电热陶瓷炉,加热迅速稳定,可以保证持续高温,而且坚固好用。"我不喜欢电磁炉,那个会影响水的结构,不保证好喝。"然后是铁壶,这是他专门从日本定做的,上面有自己的款。不过他说不是赶时髦,泡老普洱需要高温,铁壶壁厚,加热均匀,能保证壶内的水温到100摄氏度,不会像随手泡那样经常水不够开就跳掉。而且他自己定做的铁壶,出水特别有冲击力。"老茶如中药,需要有力的冲击,才能产生聚热效应,让老茶的效果发挥出来。"
何先生对老茶非常珍惜,每次喝茶前计算人数,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用多大的壶、多少克茶,在他心目中,都有系统。他是学理工出身,在他的各种物件中,也有古人不会用到的东西:日本产的电子秤,专门用来称每次的投茶量。每次茶量按照人头计算,不能多也不能少。
有人觉得何先生经常把散落在桌面的老茶捡起来放入壶中,是因为这些茶价值昂贵,其实并非如此。他说,之所以珍惜老茶,还是惜取老物的感觉。喝茶时,我对杯底存留的茶渣略微犹豫,他立刻说,快喝掉,都是天地精华。
杯子则是民国的粉彩人物杯,比一般的闽南工夫茶杯略大,用来喝普洱,应该正好。这晚用的壶是一把老朱泥壶,何先生在泡老普洱前,会把壶身放在未盖的铁壶上加热,也就是蒸一下,之后再用热水淋壶。
这里也有他的道理,别人淋壶一般是激发茶香,他却是因为老茶往往有陈味或浊气。他说,紫砂的好处是透气不透水,下面的热气一逼,茶里的浊气能瞬间消失。
按照何先生惯常的做派,走到哪里还有几件测水的工具,测量酸碱度,测量水中固态物融解度,如果不符合要求,他会不顾忌主人面子,叫司机去他的车里拿水。随身带水是他的习惯,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水与茶的配合,需要考虑到酸碱度和矿物质,最好酸碱度在7~8之间,而矿物质含量不能太高,否则就妨碍茶味的释放。他说,他不喜欢很多矿泉水,包括法国的依云,因为矿物质含量不对,掩盖了茶味。我们这一天是在深圳"紫苑"喝茶,这里的老板,也是老朋友阿诚知道他的习惯,所以早就把他喜欢的农夫山泉带来了。
不过虽然水合格,何先生还是千叮嘱万叮嘱身后负责添水的小姑娘,要注意加水的时间,他一般是一壶水泡三壶茶,水烧开一次就基本用完,不能反复烧滚。
"小小一杯茶,光拿水温来说,就和器皿、压力、水质、气候、海拔都有关系。比如在昆明泡普洱,和在深圳肯定不一样。我是相信科学的,所以会随身携带这些仪器。"
万事俱备,今天的客人有6位。包括一位香港的气功师傅,据说他是何先生发现过少数几位不靠喝茶就能感受到老茶质量好坏的,他的主要判断,是拿着老茶在手中感受。另一位是江苏某烟草公司的,完全靠闻,据说一闻就知道老茶的好坏。
2022-05-03 13: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