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将近十年喝茶史的评茶员之经验分享:喝茶到底喝什么?
2006年,进入茶学专业,开始接触茶的书面知识,当时那些茶知识,对我来说,仅仅是"需要背诵的专业词汇和概念"而已。对于茶叶有什么魅力,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人喝,真的是不明白,而且从来没有细想过。
这种状态持续到大三的某一天,一群人结伴逛茶城,遇到一款非常好的滇红。当时一起的同学,都被这样的香气震撼到了,再之后,又陆续喝到一些香气惊人的茶,那段时间对茶产生了朦胧的印象,既:茶里面可以找到好喝诱人的香气。
毕业后一年,做了关于茶类文章编辑的工作,陆续增加了一些喝茶的体验。那时会有一些感慨,好茶不止香气好闻,还有回甘生津等等美好的细节。
这种状态又了很久,我所在的专业组等来了一个契机,要求完成一个同属于一个品牌,数量将近四十款茶的超详细解说。每一款茶,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四十几款茶要怎么排序,排序高低的理由是什么,各自的风格个性如何,都要给到无比详实的说明。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次的工作简直是场噩梦,那段时间过得无比痛苦,工作也是进度迟缓,我一度陷入又焦虑又沮丧的状态,甚至有想过是不是彻底和茶无缘,需要转行。
绝对感谢这个项目主要的负责人。面对这种情况,主要负责人既没有给我们压力,也绝不对草草交差,反而争取了更多时间,让我们先做一段香气滋味感知的基础训练。
关于这个训练,简单说来就是,我们把香气滋味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现象,然后记录每个现象在全过程中的变化。比如香气,香气是简单香型还是复杂香型?香气更多停留在茶汤里,还是更多浮于表面,香气的停留时间如何,冲泡中,香气如何变化等等。同样,滋味也可以拆分为汤感,苦、涩、鲜、甜、回甘、生津等等基本元素逐一判断。
训练真的很有效,我们靠着这种训练,再加上超大量的反复横向、纵向的评测,以及尝试各种不同的冲泡,终于完成了当时的工作。这次的训练也正式让我对茶叶所能呈现出的丰富庞大的细节,有了更深的印象。
那段时间,如果让我来回答喝茶什么的问题,我想,我应该会自信满满的说:茶叶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丰富的细节。我们能从中找到花草树木的香气、谷物瓜果的香味、可以捕捉到不同的轻盈的、稠滑的种种不同质感;可以找到鸡汤的鲜度,找到草木的甘甜味道。越是好茶,越是存在更多可探索的细节。在茶里,能找到能找到各种香气、滋味,汤感的奇妙结合。
当我以为,自己对茶的认知终于不是门外汉的时候,我所在的茶评组迎来了更多的审评任务,更多问题随之出现。比如,当我们把一款茶的表现详细拆分,逐一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把得到的种种信息全部拼凑在一起,也并不能讲清楚一款茶是好是坏。再比如,很多茶在不同的天气,温度,冲泡条件下表现的如此不同,以至于,我们很难分清,哪个状态才是一款茶的本来面目。
解决这些困惑的办法,套用之前看到的一句话,学茶之道,唯有往死里喝一条路可走。我们根据实践的经验,再次调整了喝茶的方法。在遇到一些非常好的茶时,除了惯例的多次审评用于捕捉茶叶里的种种细节之外;再专门留出一组特别的品饮练习。
在这组训练里,我们强迫放弃对一款茶所有细节的执着,只关心一款茶能给我们带来的总体感受。我们去努力发现,一款茶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这款茶最终又能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心理感受?这款茶是能让我们欢欣鼓舞的?让我们安静沉醉其中的?还是彻底能让我们放空的。
多次反复这样的练习以后,对于茶的判断终于又好了那么一点。到现在,我们比以前,能容易捕捉到一款茶的个性。多次的品饮体验让我们更加确定,很多好茶,除了有茶评术语里描述的种种优秀细节;它们都带着自己的个性,节奏,韵律;且能够随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冲泡器具,不同的天气下,表现出让我们惊喜的变化。当然;还有一些好茶,虽然没有太多香气滋味上,让人惊艳的细节,但有着明显的,让人无比舒服的体感。
越是好的茶,越有着我们专业的评茶术语所不能描述的,更贴近于艺术的美好感。就像好的音乐,好的电影,好的舞蹈一样,能让我们心动,让我们沉醉其中。
所以,最后再次回到"喝茶到底喝什么"这个问题,现在的我会说,喝茶喝的是丰富庞大的香气和滋味细节;喝的是不同条件下的种种不同变化;喝的是舒服的体感;喝的是,像好的音乐,好的电影、好的舞蹈一样,贴近于艺术的美好感受。
总之,茶叶本质就已经如此美好,美好到让我们一入茶门深似海,难以回头。
撰文:喃咪胖
图片:茶语视觉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