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曾在余杭苎山撰《茶经》三卷
陆羽在余杭街道仙宅村苎山撰《茶经》,首先要找到苎山。因为在《新唐书》陆文学自传中记录有:"上元初(公元760年)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撰写茶经?)……"《吴兴县志》卷十八,隐逸,桑苎翁篇中记载着:"桑苎翁:唐·陆羽、字鸿渐,初隐居苎山,自称桑苎翁,撰茶经三卷。常时闭户,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水徘徊,不得意或恸哭……"
苎山既然是陆羽撰茶经之地,那我们就必须找到苎山。1993年,余杭茶文化人、余杭文史研究资深老人俞清源老先生,不遗余力地在余杭街道的仙宅村周边地区寻找苎山。他跋山涉水,寻访可能知情的老人们,他爬梳剔抉,但还是没有结果。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教授、杭州陆羽·径山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斌教授等,也多次到余杭仙宅村寻找苎山。2002年5月20日,浙江大学茶学系刘祖生教授,在调查余杭镇"茶树嫁接换种"新技术时,也到仙宅村调研考证过苎山。仙宅村到底有没有苎山?因为它关系到陆羽"茶经"编撰的实质性问题。苎山到底在那里?争来争去,没有结果。
作为茶文化爱好者的我,酷爱我国茶文化,但更爱余杭的茶文化。余杭的茶文化底蕴深厚,有被中国茶叶协会评定为"茶"、被浙江省消费者协会评定为"名茶商品"的"径山茶"。茶圣陆羽也曾两次到过径山考察茶事,分别为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还有径山寺的"茶宴",被日本高僧南浦绍明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人民的"茶道"等等。还有娘娘山茶叶特色园区的"娘娘山茶",参加全国"中茶杯"名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参加浙江省名茶评比被评为"浙江省名茶",娘娘山茶同时被载入《中国名茶志·浙江卷》;还有洞宵宫的"伏虎岩茶"等等。
我也曾竭力地去仙宅村周边寻找苎山,三番五次地跋山涉水,上村串户,访问老人,调查认证。我走出余杭镇澄清巷,穿过莲花桥(始建于唐代),踏着余杭镇北驿道的鹅卵石(唐代归珧县令所筑),走过二里亭、五里塘、石凉亭(三里铺)、石和桥,走过马头山、田螺山、磨子山,来到苎山港、苎山畈、半畈桥、苎山塘、苎山桥(建于元至正年间,屡经修整,现保存完好。公元2009年,被杭州市文物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仇山、新岭等地寻找苎山。十余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苎山,也没有结果。
说来也真是巧,2009年,我受聘于良渚镇编撰良渚镇"镇志"时,在查阅文史资料《万历杭州府志·余杭县图二》中,清晰地看到地图上标注有:苎山、苎山桥、苎山畈、新岭。见到地图上所标注的《苎山》,我心里真是又高兴又惊喜。苎山标注在新岭下文。高兴之余,我又查阅了其它历史资料,在清·"康熙余杭县志"图考中,两次查阅到图考中标注着的苎山。苎山同样标注在新岭下文,苎山下文同时还标注着苎山畈、石亭(石凉亭)、苎山港;在苎山的东北方向还标注着"仇坝"(仇坝为仇溪坝)。两志图考中所标注的苎山,就是现今称之为"仇山"的支脉,当地百姓称之为"小山头",现浙江省武警总队驻地。
小山头,坐落在古余杭北驿道的西侧,北驿道是余杭历史中商贸交通、军事要道。陆羽为避安史之乱,随"秦民"过长江南下,一路采茶品泉,搜集茶事资料。由于北驿道交通的便利,给陆羽南下苎山提供了方便;因为苎山处在余杭佛教的径山寺、道教的洞宵宫之间的西南方,佛、道的茶事,深深地吸引住了陆羽(他曾两次上径山寺考察茶事)。加上余杭是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茶事多多,使陆羽决定留在苎山考察茶事,编撰"茶经"。同时小山旁还有一股清泉穴,泉水涓涓,当地百姓称为"斤线潭"。我想,当年陆羽一定品鉴过"斤线潭"清泉的品级,品味过用"斤线潭"清泉煮茶茶汁的鲜醇。
地图上所标注的苎山,就是现今称为"仇山"的支脉,因为万历杭州府志、康熙余杭县志地图中均未标有"仇山",所以从历史文献事实可说明,现今的"仇山"是后人将"苎山"改的名。从两志的地图中所标注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所标注的其它地名也可证实,现今的仇山支脉"小山头"就是唐代的"苎山"。
我有幸参加了余杭的古桥、旅游资源、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第三次全国文物资源的普查工作。我在仙宅村村委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多次召开老人(五老)座谈会,了解情况。因为在我心里一直装着苎山,以及想了解当年陆羽是否在苎山有活动的蛛丝马迹等等。在每次召开的老人座谈会中,我总是穿针引线、旁敲侧击地提示老人们,让他们去回忆过去听到和看到的有关余杭茶事的往事。
八十三岁的仙宅村村民翁财木、仙宅村七十八岁的老党支部书记陆跃祥等老人告诉我:仙宅村有个陆家庄,相传是安史之乱期间难民居住的村落。相传陆羽在苎山结茅定居时,常来指导难民们种茶、制茶、种苎麻、种桑、养蚕。陆羽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据传有些难民非常尊敬陆羽,非常感激陆羽给予的帮助,便改姓为"陆"姓,后来这难民村落便名为"陆家庄"。陆家庄在舟枕山脚万石村路口,现仙宅村供销社后面。陆家庄村民直至明清前后由于洪水侵蚀,搬迁到汪塘桥往前约一千五百米的田螺山下,至今尚还有两户陆姓村民;陆家庄地名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老人们还介绍说:仙宅村名的来历,是因为陆羽居住仙宅村苎山期间,被当地村民誉为"茶仙",村宅中有"仙"居住,村民们便将村宅名为"仙宅村"。村民们为永记陆羽的功德,在苎山桥旁建庙,庙内塑陆羽像,把陆羽敬奉为"苎山大帝",来纪念祭祀陆羽。庙建在苎山桥西北侧,苎山桥南北走向,架在苎山畈与荷花池头交接处,苎山港上,是北驿道重要桥梁。穿过苎山凉亭,便是苎山庙,建于何时无法考证。苎山庙建有前后两殿,房屋有十间,三开间二厢。前后殿中有一个大天井,天井内种有数棵梧桐树。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设,地面无一根杂草。庙前有一圆形的大池塘,池塘四周用块石砌筑;池塘前面苎山庙旁有一戏台,建有戏台房四间。苎山庙内供奉着苎山大帝,苎山大帝是当地百姓给陆羽的神号。庙内还塑有一匹瘸脚白马,是陆羽出游的交通工具。马前站立着一位马夫,是陆羽出游时的随从。旧时当地村民,在每年农历八月初六日,为感谢陆羽指导和帮助村民们种茶、制茶、种苎麻、种桑、养蚕的功德,举行隆重纪念、祭祀陆羽的庙会。庙会时,有戏班演戏、办斋饭、舞狮、舞龙表演;有大路彩龙船踩街,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庙会延续至抗日战争时终止。苎山庙屋,在解放前后曾为小学,后因长年失修而自然倒塌,庙基在农业学大寨期间被改造为农田。
2022-05-03 14: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