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茶叶发展步入新时代
核心提示
茶产业是我市具有独特优势的战略性产业,集生态、经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功能为一体,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三化同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国发2号文件对我市发展喀斯特农业示范区的定位,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决定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化"3155工程",将茶叶列为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这为我市茶叶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实现2018年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的目标,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扩大茶叶加工规模,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农委副主任龙伟杰。
发展现状
茶叶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
历经数年的发展,我市茶叶种植面积初具规模。目前,我市茶叶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主栽品种有福鼎大白、龙井43、乌牛早、金观音、迎霜等系列,较为集中分布在六枝特区大用、折溪,盘县民主、老厂,水城县龙场、顺场等25个乡镇。现已通过认定无公害茶园基地1.639万亩、有机茶园基地750亩。2013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15.05万亩,投产茶园达5.25万亩。到2020年,全市茶叶建设规模将达到100万亩。
2000年至今,全市创建了"乌蒙剑"、"水城春"、"倚天剑"、"碧云剑"、"洒志"牌春芽、"九层山"牌系列绿茶、"天香"牌天香翠芽等14个品牌,其中"乌蒙剑"、"水城春"、"倚天剑"、"碧云剑"4个属名优茶品牌,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多个奖项。
据市农委副主任龙伟杰介绍,目前全市有茶农7.51万户,茶叶专业合作社67个,家庭农场0.5万户,规模加工企业21个,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设备齐全、具备精加工能力的企业5家,年加功能力50吨以上的2家。全市茶叶产量为730吨,产值1.6472亿元。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3.1万户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1000元。
为建立品牌效益,2013年,市级投入品牌建设资金80万元,先后组织参与了贵州绿茶国际博览会、贵州农博会、茶叶网络营销论坛、手工制茶等活动,在贵州绿茶国际博览会中,全市有15家规模企业参与宣传推介,传统品牌继续巩固加强,新的地方名优产品也得到了宣传,较好地展示了我市茶叶的发展面貌。目前,我市茶叶销售渠道主要在省内茶叶专卖店和超市,一些产品已打开省外市场。例如,"水城春"等部分名优茶,现已受到部分欧盟国家的青睐,大宗产品已进驻北京、广州、浙江、四川、重庆等国内大中城市。
发展优势
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独特
作为风靡全球的绿色饮料,茶叶具有漫长的文明之旅,历史记载了我市曾是贵州西部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300多年前,六枝的朵贝茶就已闻名遐迩。
在自然资源上,我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在1400-1900米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温13℃-14℃,大部分土壤为黄壤和黄沙壤,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硒,独特的自然条件赋予了我市茶叶产业在贵州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茶叶叶片肥硕,营养富,汤色银绿,香高味浓、耐冲泡;二是部分河谷地区,早春气温回升快,春茶萌芽早、上市快,早春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茶叶持嫩性好,使得茶青采摘、收购可在春夏秋季进行;四是天然植被和生态防范,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与全省相比少30%左右。同时,我市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雨热同季,温暖湿润,高原生态,春秋相连,漫射光,寡日照,云雾缭绕等气候特征,适宜打造高山优质绿茶。
在茶叶加工方面,我市机械加工设备先进,手工制茶娴熟。全市规模化加工企业21家,比较著名的有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盘县剑春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其中,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在省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00吨以上,公司开发的"水城春"品牌系列名优茶深受消费者青睐。我市手工制茶在全省有较高水平,在"2013年贵州省手工制茶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贵州(区)手工制茶选拔赛"中,我市选手获得手工扁形绿茶一等奖的好成绩。
产业布局
划分五大区域
发展目标
把茶产业建成农业主导产业
2014年-2018年,在全市种植茶叶75万亩,建设种苗繁育基地1万亩。建设初加工企业230家,精深加工企业8家,茶青交易市场220个,茶叶批发市场3个(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库3个),打造知名品牌2个,开展培训、科研、推广示范等其他工作,总投资34.2亿元。
至2018年末,使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其中建设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在全市建立万亩以上茶园乡(镇)达到25个、3000亩以上重点村达93个,兴建茶叶精深加工厂8家,初加工厂230家。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23个(220个茶青交易市场,3个专业批发市场),打造1-2个国内茶叶知名品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建成,把我市建成国内高端绿茶、高端红茶、优质出口绿茶生产加工基地和喀斯特山区特色、高效、现代茶叶生产示范区,茶园全部达产后,茶叶总产量达到8万吨以上,综合产值86亿元,产业覆盖60%乡(镇),带动茶农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把茶产业建成六盘水农业重点名片和主导产业。
发展意义
加快茶产业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的战略措施
茶产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是依托生物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茶产业是地形、气候、土壤有特殊要求的特色产业,而我市境内山青水秀,云雾缭绕,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漫射光的条件,所产茶叶具有内含物丰富、硒含量高、香高馥郁,鲜爽醇厚、经久耐泡等独特品质,这些综合优势是其它茶产区不可比拟的。只有充分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发展茶产业,才能将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促进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加快茶产业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的战略措施。我市山地多、平地少,大部分地方发展传统农业规模效益差、经济效率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茶叶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优化粮经作物种植比例是全市农业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茶产业是调整粮经比例的重要产业,茶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可实现茶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茶产业,把茶产业培育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乃至农业转型的先导产业,是快速推动六盘水农业由分散型农业转向规模化农业、由低效型农业转向高效型农业、由温饱型农业转向小康型农业的重要路径。
加快茶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茶叶是我国的第一饮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够为广大农民带来稳定收入,种植茶叶将为我市山区农民收入提供重要来源。一般情况下,每亩茶园可以为农民每年带来3000元以上稳定收入,高的可达8000元,100万亩茶园建成投产后,可以为农民增收30亿元以上。通过加快茶产业发展,能有效带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缩小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三化同步"具有战略意义。
我市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加快发展茶产业是保护生态的现实选择。茶叶是多年生作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耐旱、耐瘠薄,也耐低温,既是经济作物也是生态林木,茶树还是森林防火的需要屏障。实行退耕还茶、荒山造茶、低效经济林改种等,可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最佳结合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在生产布局上,总体以1000-1800米海拔地区为生产布局区域,重点以15°以上坡耕地为茶园建设地点,选择坡度适宜,背风向阳,水源丰富,土层深厚的地势最佳。以荒山荒坡为主兴建茶园,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断扩大基地规模,要连片集中选点规划,点线连接,集中成片。
在区域布局上,以市中心为参照,划分五大区域,北部茶区包括水城县木果、金盆、南开、保华等乡(镇),中部茶区包括水城县龙场、顺场、米箩、杨梅、蟠龙等乡(镇),中南部茶区包括盘县保基、盘江、刘官、火铺等乡(镇),东部茶区包括六枝特区洒志、新场、中寨等乡(镇),南部茶区包括盘县老厂、民主、新民等乡(镇)。按区域划分,突出"五沿"(沿交通干线、沿城市周边、沿库区、沿园区、沿河道),重点打造打造四大产业带:一是沿水黄公路、六六高速打造现代高效茶叶产业带;二是沿水盘东线、北盘江流域打造生态富硒优质绿茶产业带;三是沿毕水高速、三岔河流域打造北部观光旅游茶叶产业带;四是沿城市周边打造城郊型现代茶叶产业带。
在品种布局上,全市以福鼎大白、乌牛早、龙井43、金观音为主推品种,依据海拔气候条件,产品结构等情况选择主栽品种,1400-1800米海拔较高地区要主栽适应性广,抗寒性强的品种。1000-1400米海拔较低地区要充分考虑产品结构,品种效益,选择不同品种组合栽培,主栽品质好、产量高、采摘期交替的品种。
资金扶持
逐年加大对茶产业专项资金的投入
茶叶产业既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是全市要抓"3155工程"和农业四张名片的重点产业。市、县财政逐年加大对茶产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对培育龙头企业、茶叶加工企业生产发展、技术改造等的贷款进行补贴;对连片开发、品种符合规划、质量符合标准的种茶企业和种茶大户给予扶持;对参加茶叶产业经营的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解决茶农发展资金问题。
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800万元,用于茶农的种植补贴,并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全市茶园建设补贴每亩达1000余元;加强信贷支持,搭建融资平台。组建市、县(特区、区)农业产业担保公司,采取直接担保和联动担保等方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投资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自筹资金占总投资40%以上,建设同一产业集中连片基地达2000亩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贷。政府统一给予贴息50%(一年)。重点做好农业园区发展和产业集聚带动的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微企业的扶持,为小微企业开办创业辅导、市场开拓、岗前培训等各类培训班,全方位的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市、县(特区、区)财政对实施茶叶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和县乡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除外)。具体为:种植规模在2000亩以上,达到区域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的,按1000元/亩标准给予奖励,奖励资金分别按500元、300元、200元分3年兑现,市、县(特区、区)财政按4:6比例分担。苗圃规模在100亩以上,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且90%以上的苗木供应本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按600元/亩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积极争取省级以上资金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资金。同时,发挥建设主体作用,自筹资金。随着一系列资金扶持政策的实施,茶产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农户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将得到增强。
重点工作
构建保障平台 加大扶持力度
"3155工程"将茶产业的发展置于农业中的重中之重,要求努力提高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重点扶持标准茶园、龙头企业等项目建设。
积极开展良种育苗工作,坚持集中培育,统一供应,辐射供给的原则,发挥自然优势、品种优势、科技优势,尽快建成一批上规模、规范化、专业化的苗圃基地建设项目,建立健全茶树良繁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态势。抓实、抓好种苗繁育工作,规划期内全市累计新建育苗基地1万亩。
着力扩大茶叶加工规模,根据茶园建设规划和布局情况,结合各年度茶园建设实施规模和现有茶园的分布情况,通过集中加工、规范生产、合作互助,力争把茶叶主产区建设成为集加工、培训、集散、展示为一体的茶叶产业综合区,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中小加工企业发展,夯实茶产业加工基础,促使茶叶产业形成集群优势,实现茶叶产业规模化经营。到2018年,实现全市新建规模以上加工企业238家,其中初加工厂230家,精深加工厂8家。
加快茶叶市场体系建设进度,加快乡村茶青交易市场、茶叶集散地专业批发市场、现代营销网络平台为主的市场体系建设,在布局上要结合交通、茶青产量,集中度和均匀覆盖等因素,建设不同规模档次的市场,形成不同层次,结构合理,交易畅通的市场格局,选择辐射3000亩投产茶园的地方,根据茶园布局和茶青产量测算,重点在龙场、顺场、蟠龙、杨梅、民主、老厂、大用、木岗等乡镇建设220个茶青市场,建设六枝、盘县和水城3个县级茶叶批发市场,配套冷藏保鲜库3个,最大限度地拓宽市场空间,形成产销两旺的发展格局。
加快完善以水、电、路为主的茶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大力兴建水塘、水窖、沟渠等三小工程。以县、乡公路为骨架,建设便捷的茶区交通网络。整合项目资源,统筹交通、发改、水利、电力、财政等部门项目资源与茶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统一谋划,配套建设,整体推进。
2022-05-03 1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