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学习[杯测]时的错误 : [味觉图]——所有的味觉在整个口腔中产生

发表于:2024-11-21 作者:奥丁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1日最后更新学习[杯测]时的错误 : [味觉图]——所有的味觉在整个口腔中产生<,专业咖啡师交流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最近想要开咖啡店的人似乎都有共同的默契-----自己烘豆。所以自烘店的比例愈来愈高。有没有开课的询问度也愈来愈高----。 当初为了搞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1日最后更新学习[杯测]时的错误 : [味觉图]——所有的味觉在整个口腔中产生。
专业咖啡师交流 请关注咖啡工房(微信公众号cafe_style )

  最近想要开咖啡店的人似乎都有共同的默契-----自己烘豆。所以自烘店的比例愈来愈高。有没有开课的询问度也愈来愈高----。   当初为了搞清楚烘豆的过程与理论花了10几年的时间总算有得到一些东西,然而年纪也到了体力付出的极限。当然搞机械也占用了大部份的时间,体力逐渐不堪负荷的状况下,也难有精神再关注其它相关项目上,所以也是该将心力转向建立烘焙理论的论述上的时候了。   会接触咖啡烘焙的人,大多数是[饮而优则煮,煮而优则烘],一部分是在外面喝常常喝到心悸呕吐,忽然发现自己烘不会。另一种是纯粹的想做生意,看现在流行什么搭顺风车。   古狗大神真是这时代最神奇的发明。任何的问题,弹指之间就可找到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解答,然后再贴上留言,就完成了济难扶倾,解救苍生的任务。短短的10数年,资讯量的获取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言。   想当初只是想买个生豆就吃足苦头到处碰壁,问太多还被嫌不懂不要买。现在呢,为了卖你生豆,产地资讯、杯测报告、建议烘焙法都完完整整的附上,更甚者也有人提供试烘试喝。实在是太方便太幸福了。   现在网络发达,资讯的获得相当容易,所以各种咖啡理论充斥也互相排斥。在这样的资讯洪流里,最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键盘专家]的滥竽充数---。什么是[键盘专家]呢?就是[到处找别人的经验回答问题的人]。在这些键盘专家当中,最奇特的就是自己什么都不会,在撷取别人的经验消化融合之后另创一套理论。然后到处回文砥砺磨练后便俨然专家大师一族。更甚者则四处拜码头,拉党结派,惺惺相惜坑瀣一气,实在令人好生佩服。   然而这也对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很多人拿著到处问来都对的答案,来到我这里就错了。例如[汰细粉]这个动作,为什么要将细粉汰掉?因为粉太细会有杂味---。我的回答是,会有[杂味]是烘跟煮的问题,跟粗细无关。如果烘的好+煮的好那么细粉会增加释出的成分浓度,粗细相混可以表现出层次跟丰富度,并不会产生杂味。如果你汰细粉的目的是一致性。那当然要汰去细粉,如果是因为杂味,那么你就得检讨是烘焙或煮法的问题。首先要确定是否为煮的问题,只有确定不是煮的问题才能检讨烘焙的问题。   很多问题必须先从最基础的部分著手才能厘清真相。   今天一杯咖啡的味道由什么来判定?当然是喝啰!这也是很多人愿意砸大钱去搞[杯测]的原因。   但是一般在学习[杯测]时存在一个严重的错误 : [味觉图]。   也就是一般认为,[甜]在舌尖,[咸]在舌尖旁的两侧,[酸]在舌腰两侧,[苦]在舌根舌底的位置。   味觉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B3%E8%A7%89%E5%9B%BE   这在维基百科里就已经写的很清楚:   以下节录维基百科里有关味觉与味蕾的一段叙述:   [所有的这些味觉在整个口腔中产生,而不是像通常大家所误解的那样,存在一个在舌头不同区域对不同味道敏感度不同的味觉图。这个传言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对一份德文课本的错误翻译造成的,而二十世纪初期在北美的学校中大量使用而流传出来的。对于不同化合物在不同区域有著轻微敏感度差别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是不容易察觉出来的,并且和这种所谓的味觉图是否完全一致并没有得到确认。实际上,每一个味蕾(包含大约100个味觉感觉细胞),通常对化合物所引起的五种基本味道都能产生相应。]   味觉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B3%E8%A7%89   [不同的味觉不是在舌的不同位置上被感受出来的。所有的味蕾均可识别所有的味道。]   味蕾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B3%E8%95%BE   这是很典型的错误的理论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的范例。 2022-05-05 03:16: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