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仓山区花农让茉莉花茶香“飘”起来
"30年前,我只是一名花农;30年后,我成了茉莉花茶老板。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帮助我实现人生创业的梦想!"一说起自己创业的经历,福州市仓山区城门村花农林洪寿情不自禁地道出了这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
种花得花 花开花香
林洪寿的家乡仓山区城门镇一带是福州种植茉莉花的重要基地,被称为"琼花玉岛"。
1978年,林洪寿的家分到了几亩地,开始种植茉莉花。当时,年仅18岁的林洪寿在老花农传帮带动下,开始在田间地头学习种花,干着各种花园农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花而作。使林洪寿学到了不少管理花园的知识和经验。
"采花是算种花最辛苦的活儿。因为每年的三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茉莉花开放的最旺时间,必须当天采摘,否则第二天花会凋落。那时从早上八九点开始采花,下午三四点收工,中午没什么休息。每天头顶烈日,酷暑难当。腰后还要背只小竹篓,双手不停地来往采花装篓,全身汗流浃背,气 喘吁吁。"林洪寿停会儿又说开了:"当时市面一斤茉莉花收购价只有五六毛,而我种的花因为管理 好,开得又大又香,每斤比别人多卖二毛多。随着花的质量提高,家里增加不少收入。不久,我又投资数万元,把花园面积扩大到五六十亩。"
通过种花、采花,培养了林洪寿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他增长了不少管理知识,也为他今天的茉莉花基地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管理基础。
制茶学艺 苦中有甜
1985年,林洪寿到其姐夫办的茶叶加工厂打工。从一名制茶工人当起-技术员-车间主任。由于他生性好学,自幼聪明,刻苦磨练,基本上掌握了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的一套窨制技术,成为仓山区远近闻名的制茶能手。回忆这段学艺,林洪寿深有体会地总结着:"学的是艺,窨的是茶,人生如茶,苦中有甜。"
"制作茉莉花茶工艺包括茶胚处理、鲜花护养、茶花拌和、堆花等十一道窨制,110多个小工序,功夫精细,步骤繁琐。每道工序都有温度、湿度、水分、时间等严格标准把握。否则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今年52岁的林洪寿说起茶技头头是道。他还向我们展示其所学的传统福州茉莉花茶的一套窨制技艺-"平、抖、蹚、拜、烘、窨、提、装。"只见茉莉鲜花与绿茶坯在林洪寿手中抖动、滚翻、和合等,每个步骤都显示出林洪寿有娴熟的技艺和到位的力气。
林洪寿还告诉我们,茉莉花茶是加工类茶品,窨制技术等级要求比较高。必须抓住鲜花吐香、茶叶吸香、复火保香三个重要环节,窨制过程要讲究"干、凉、匀、快"的独特技术要求。比如,在茉莉花控温工艺方面,要求花在气温37度时段最适合开花,这时要进行堆花和摊花,等到80%以上花都开放到虎爪形状时,就要筛选出最优质的花放香,与绿茶拼配窨制。达到花茶共眠,茉莉吐香,绿茶吸香。此时,如果没有控制好花的温度和湿度,这一批次的茉莉花茶香气可能完全走样闷味。所以,制作一泡好茶不容易。不仅需要精湛的工艺,还需要人的体力、耐力的配合,才能制出好茶来。真是"茶好喝,花难窨"。"虽然制茶劳累,但能让消费者喝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健康茶、放心茶,是我们制茶人一生中感到最大的快乐。"林洪寿如是说着。
创业之路 基地带动
1988年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闽江两岸的群山环抱,面对着这片熟悉的土地和茉莉花园,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林洪寿自筹资金20多万元,开办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开办时期,由于人员、设备和资金的不足。林洪寿只得以收购绿茶为主。白天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一斤一斤收购茶叶。晚上回来,还要与工人们一起用手工加班制作花茶,成品后拿到市场销售。一年下来,生意不算大,但也挣了不少利润。
不久,细心的林洪寿发现,由于没有自己的茶叶基地,茶叶品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他想,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发展来看,必须要拥有自己的茶叶基地。一方面能保证茶叶的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为茶厂生产提供充足的绿茶原料供应保障,增加茶品等级指数。说来也巧,不久,林洪寿的一个朋友给他穿针引线当"红娘",介绍他到本省的福鼎市白琳镇承包了2000多亩茶山。林洪寿如获至宝,非常高兴,采取"企业+茶山+农户+加工"的创业模式,把茶山按面积划分承包给当地200多个农户生产。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购管理模式让茶农经营茶山。这样一来,茶农的投入减少了,收入都增加了,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而作为企业来说,茶品质上去了,销路也更顺畅了,真正形成了一个自产、自制、自销的良性循环发展的生产机制。目前,企业在山西、陕西等20几个城市设有销售网点,年销售花茶100多吨。上缴国家税金300多万元。
随着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林洪寿把茉莉花基地面积扩大到200亩,绿茶面积扩大到7000亩。
面对未来,林洪寿满怀信心地说:"做好茉莉花茶,是我们这一代福州人的追求。我这一辈子离不开福州茉莉花茶了。今后,我要做得事情虽然很多,但是,我会坚定的沿着把福州茉莉花茶品牌做大做强这条路子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