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做足“茶文章”成就致富路
2月27日,在海拔580米高的三门县亭旁镇大浪岭山上,绿毫茶叶基地的采茶工在忙着采摘春茶。
春茶贵早,现在天气回暖,又有雨水的滋润,各地的茶树开始吐新芽,台州茶农们也忙开了。2月27-28日,记者来到三门绿毫茶叶专业合作社,听茶农胡善树说茶经、谈茶事。
早春茶量少,160名采茶工一天仅采50公斤
2月27日上午,在海拔580米高的三门县亭旁镇大浪岭,云雾缭绕。占地面积1800亩的三门绿毫茶叶基地,就坐落于山顶。仰头一看,在梯田上,一行行、一排排的茶树漫山遍野,成了绿色的海洋。
不知不觉,被眼前景色吸引住了:在早春暖暖的阳光下,远近都是青山碧水,茶园叠翠,采茶工人在茶园里忙碌。
到了山顶,穿行在茶园中,闻到的都是空气中弥漫的茶叶清香。只见密密匝匝的茶树上,已绽出一片片新绿,晶莹油亮。一位位采茶大嫂,腰系小茶篓,灵巧的双手上下左右穿行在茶树间,不停地将一朵朵嫩绿的新芽摘下,然后放入篓内。
当天,绿毫茶叶专业合作社派出了160名采茶工。这支庞大的采茶大军,一路欢声笑语不断,热闹了平日清寂的山野。早上7点钟,她们就开始干活,直至下午4点30分,共采茶50公斤。
"高档茶叶提早上市,既可提高经济效益,也可提高社会效益。我们每年采茶的时间,一般比别人早,今年2月24日就开始小量开采了。为使'太师峰'牌名茶的声誉在省内外久盛不衰,我们不仅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而且在早字上做文章。"三门绿毫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善树说。
第二天下午,来到亭旁镇工业园区的绿毫茶厂。步入现代化的茶叶生产车间,传来机器的轰隆声,内摆放着燃气茶叶杀青机、茶叶理条机和烘焙提香机等。杀青工序采用从国外引进的蒸青流水线,绿茶、扁茶流水生产线整齐排开。与以前的加工相比,新型的茶叶加工模式,让茶叶工人省去许多程序。他们只需守在机器旁,细细观察茶叶的变化即可。
做青、杀青、做型、回潮、二次做型、烘干……工人们在忙着加工茶叶,这是今年的首批早春茶,有近百斤,到晚上10点才能做好。空气里茶毫飞舞,散发着茶叶的芳香。
记者数了一下干活的人,胡善树及儿子胡晓俊,共9人。此时,只见胡善树,轻轻抓起一把刚采摘下的新芽,沿锅边慢慢揉着,边揉边抖。之后,他反复做着这个动作。记者好奇地问他:"加工茶叶要多少道工序?""要经过抓、抖、搭、扣、带等近10道工序,可惜眼下茶叶数量太少,以后会多起来。"胡善树说。
花香红茶批发价3200元/公斤,花香绿茶800元/公斤
2月28日,从杭州传来喜讯,胡善树送去鉴定的天然花香绿茶和红茶项目,受到茶专家的好评。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题为《天然花香绿茶和红茶的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由三门绿毫茶叶专业合作社、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三门县果树特产总站共同研发,胡善树是主角。为之,他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我们以夏秋茶鲜叶为原料,采用独创的炼青技术和扁形红茶做形工艺等,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成功研制出花香绿茶和花香红茶新产品。为此,我们还制定了国内首个《花香绿茶》企业标准。"胡善树说。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茶叶消费者的品鉴水平在不断提升,促生了一大批茶叶新产品。如胡善树的花香绿茶和红茶,与普通茶叶不同,它们散发着浓郁的花果香味。人喝后,觉得回味无穷。这主要是他在加工中引入新技术,以此来调整内含物的转化和香气成分的变化,使其形成花香物质,以达到增香的目的。
2007年7月,胡善树着手花香绿茶和红茶项目的研发,2009年5月成功后投放市场。现花香红茶批发价3200元/公斤,花香绿茶800元/公斤。由于出厂的茶叶数量少,市场供不应求。出人意料的背后,包含着一个朴素的原理-- 创新无价。
茶叶由"嫩"变"老",采茶工很难招
年近花甲之年的胡善树,与茶结缘已有36个年头。他从1978年开始,接触茶这一行。2001年,他创办三门绿毫茶叶专业合作社,至今发展社员32户、省级示范茶厂1家,生产基地1800亩。
他精心打造的"太师峰"牌三门绿毫茶叶,属茶中珍品,有红茶、绿茶、天然花香绿茶和红茶等品种。而且,还通过了食品安全系列QS认证。该茶以外形秀直、色泽翠绿和香郁味醇,远销北京、上海和山东等地。
而且他很有市场意识,全国各大茶叶展销会,以及茶叶评比活动等,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涌现出"太师峰"牌三门绿毫茶叶,并屡获大奖。2013年6月,"太师峰"牌仙子红茶,荣获2013"浙茶"杯红茶评比金奖;在2013中国茶业博览会拍卖会上,它以1万元/公斤的高价成交。从2004年至今,"太师峰"牌仙子绿茶,在中国茶叶博览会上,喜摘10枚金奖。而新推出的天然花香绿茶,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两届中国名优茶叶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眼下,正是春茶飘香时,我市大多数茶场面临用工荒。茶叶由"嫩"变"老",采茶工却无处可找。那么三门绿毫合作社,招得来工人吗?
"现在我们的茶叶不愁卖,除了在国内市场销售,还销往韩国、日本等国家。当前我们面临的是用工短缺这一难题。招工电话打得手软,至今采茶工还有缺口。山上的茶叶,若不能及时进行采摘,鲜茶将由'嫩'变'老'。我们合作社有1800亩的茶园,眼看很快就到茶叶采摘高峰期,一亩茶园至少要配备一名采茶工,这就需要近2000人。采茶工难招,已是多年老问题了,但今年采茶工紧缺现象却最为严重。"说起招收采茶工的事,胡善树一脸无奈。
每年元旦一过,该合作社就开始联系一些以前的采茶工,请他们多带些人来。春节前,还走访部分活动能力强的采茶工,此后至开采一直保持电话联系。为招采茶工,他们费尽了心思,但总是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