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也在路上(6):尴尬的第三阶段熟茶
五年前就认识的京城茶友"赵猴魁"来茶馆找我喝普洱茶。朋友们都知道,老赵最爱徽茶太平猴魁,每年托朋友从猴坑订制几斤,有一次还差点掏钱把那几个山头给承包下来。他跟我说过就好这一口,我当时听了就觉得暗暗吃惊:他能从众多优质绿茶中识得猴韵实在不简单。近来可能是觉得身体发胖有必要控制一下就也喝起了普洱茶。
在陪他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地往上喝的时候,一团萦绕于心头有一段时间的迷雾也在逐渐消散。众所周知,我把熟茶在时间上划分为第一阶段(3年左右)、第二阶段(8-10年)、第三阶段(15-20年)、第四阶段(20年以上)。在黄普茶校的讲习与教学实践中,我明显感觉到有这么一个问题:第一、二阶段的茶很好讲,把这两个阶段茶的品质特征交待清楚,再把标杆茶让大家一喝,然后分别勐海、昆明、下关各系,将与之同时期的茶分系一一对冲,问题就说清楚了。但是,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变化特别大,过渡并不平滑,有着较大的跳跃,初入门的茶友往往会觉得不适应。而到了第四阶段,则因为风格非常鲜明,大家反而又多能接受了。
造成第二与第三阶段茶之间感觉如此大反差的原因,我想主要还是茶的保存环境造成的。在云南等地要找到一款陈期在10年左右的熟茶应该还是可能的,而要找到一款始终在云南比较干燥环境中存放了15至20年的熟茶,难度似乎非常大。换句话说,目前的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熟茶基本都在香港、台湾、广东存放着,多年传统仓储出来,风格与比较干燥环境中存放出来的近10年的熟茶当然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了,过渡不平滑、跳跃较大是很自然的了。即便我在讲习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加入了96A砖和94红中红砖,但因为A砖和红中红都是长期在云南存放的茶,环境相对干燥一些,变化上就与香港传统仓储有着明显的不同,虽然也有陈香陈韵和化感的出现。
第四阶段熟茶(比如典型的73厚砖)因为存放到位、退仓到位和醒茶到位的原因而容易让有品饮经验的茶客接受,而第三阶段熟茶可能是因为退仓与醒茶尚不如第四阶段熟茶充分的原因,在口感上确实让人感觉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昆明今雨轩董碧莲老师送我的几个90年代香港传统仓储的销法沱,则是第三阶段熟茶中让我十分惊喜的茶品之一,而这样的三阶段茶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南方可能会相对多些?
由此,我还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曾经有人问起,熟茶到底放南方好还是北方好。我想,如果近年内就要喝的话,那么放在北方比较干燥环境中应该没问题甚至会更好些;如果打算放出药香陈韵化感来,我估计还是要传统仓储十多年以后才有实现的可能。北方干燥环境有没有可能让一片熟茶存放出药香陈韵来?我看难。
在陪老赵喝茶的过程中,我建议他多喝第一、二阶段的熟茶,以后视情再去碰第三、四阶段的熟茶。毕竟,在减肥和降血脂的作用强弱方面,熟茶各阶段之间并无特别明显的差别。
老赵走后,经理在填写客户购茶记录时问我:他叫什么名字?是啊,他叫什么我都忘了,呵呵,就叫"赵猴魁"吧。
文/黄刚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