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会长王裕晏:南茶北引成就日照绿茶
茶为国饮,源远流长。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日照市"南茶北引"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凝聚着日照市历届领导、广大茶叶技术工作者、茶农、茶商的心血和汗水,展现了日照人民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特别是,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茶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打造"北方绿茶之乡"。日照市茶产业的加快发展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日照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据了解,目前日照市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分别占全省的50%以上和70%以上,发展成为我国秦岭、淮河以北规模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并称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我市作为我国"南茶北引"最早最成功的地区之一,50年来,日照绿茶已成为山东茶的代名词。
系统的总结、弘扬"南茶北引"的成就,不仅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任务,更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日照日报社、日照市嘉泰置业有限公司、日照景阳青茶园联合主办的日照市"南茶北引"大型采访活动,将奔赴山东、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社会宣传作用,总结回顾50年来日照市茶经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采访为我市茶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公民。为我市茶叶产业的整体营销服务,为树立我市茶叶品牌、提升茶叶知名度服务,为打造我市茶叶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服务。
要了解日照市"南茶北引"的过程,首先要掌握山东省"南茶北引"的情况。为此,4月10日,日照市"南茶北引"采访团一行,首先北上济南,采访了山东省原副省长、现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会长王裕晏。
见到王会长,令人自然联想到茶能陶冶性情、保健益寿的功能。如今已82岁高龄的王裕晏,面色红润、声音洪亮、步伐矫健,看上去非常年轻而富有活力。
王会长喜茶、懂茶、爱茶、好茶。刚一落座,随行的日照景阳青茶园总经理陈永强,把自己亲手在日照采到的"明前茶"(清明节前采摘的当季春茶,俗称"明前茶")递了上去。一听说,日照也能产"明前茶"了,已经坐好了的王会长,一下子又站起来了,连忙抓起桌子上的眼镜,仔细端详,不时还用手取了几根茶放在口里品尝。嚼了两口后,转身就对身边的人说:"换茶,今天就喝日照的'明前茶'!"
品着清香四溢的日照"明前茶",我们的采访,首先就从历史上,山东到底产不产茶聊起啦!
历史上,山东产不产茶?
山东茶的历史,经历过剧烈波折,这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有明显的投射。
从历史上看,山东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陆羽《茶经》里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相传,神农炎帝寻求食物和药物遍尝植物时曾多次中毒不适,后因嚼茶而化险为夷,这就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传说。
可是,自唐宋代之后,气候变冷,北方不适合种茶,南方成了主要的产茶区,让人几乎忽略了山东的茶叶。于是有了《茶经》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记载,西方学者也曾提出了"北纬30度以北地区不能种茶"的学说。
王裕晏说,山东是饮茶大省,历史上就有饮茶的习惯,山东省有记载的茶,虽不很多,但是也了解到一些情况。喝茶最早的记载,就是灵岩寺的和尚喝茶。不过,那时候,喝茶大多是"南茶北运"而来。
"古代的茶马古道,除了往西的道,我个人还有一个观点,就是通过运河到山东,到河北,再远到蒙古、西伯利亚、俄罗斯的道",王裕晏说,有文字记载,那时候沿河两岸到处有浙商、徽商在买卖茶叶,山东境内运河段的商埠都堆积着大量南方茶叶。
但是,我们山东人喝的茶,到底是不是都是南方的呢?王裕晏说:"历史上,山东是产茶的!"
王裕晏说,记载上,山东晋代就有茶,盛的时候,在元明时期,山东胶东就是产茶的地方。
王裕晏在论文《鲁茶渊源》中考证,古代典籍上,山东有过产茶的记述,明代就有"莱州茶"、"海州茶",并被列入当时的名茶之列。但是,山东茶从什么时候没有的?王裕晏说:"这个没有记录。解放前,山东就没有茶,解放后,山东也没有茶。我们当时喝茶全部是从浙江、福建、安徽运来的,山东一下子成了无茶省。"
"山东茶的消失,我认为是战乱影响或者遭遇了特大冻害之类的天灾",因此,王裕晏认为,上世纪的"南茶北引",是山东省茶产业的恢复。
毛主席提过"南茶北引"吗?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王裕晏说,解放后,山东兴茶,如果从根上讲,这是毛主席提议的。
1954年,在谭启龙(曾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山东省省长)来山东任省长之前,毛主席和谭启龙在杭州的一次谈话时,就说过: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你到山东去工作,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并建议他"在山后多种些茶"。在两人的谈话中,毛主席同时还讲到要把"丝"、"竹"等南方的一些主要产物也引到山东。
因此,南茶北引和南水北调一样,源自毛主席的大思维。
事实上,毛泽东与谭启龙的家乡都出茶,他们也都是知茶、好茶、爱茶之人。谭启龙的家乡在江西永新县,是云雾茶的主产地。山东素有浓厚的饮茶习俗,是我国茶叶消费大省,即使国家每年从南方调拨4万多担茶叶,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当时茶叶是国家统配物资,是出口换汇的重要商品,增加调拨数量十分困难,山东自产茶叶非常迫切。谭启龙的到来,为山东从南方引种茶带来了机遇,他因此也被人们誉为南茶北引的第一人。
谭启龙到山东不久,山东省委、省政府就达成共识:山东的茶叶供应不能光依靠国家,要想办法自力更生,于是就形成了"南茶北引"的最初想法。
1956年,谭启龙决定在山东试种茶叶,在他的直接安排下,山东从安徽购进了大批茶苗、茶种,分发到各个地区试种。当时,山东"南茶北引"范围最初确定在青岛、日照、临沂三地,第一次南茶北引自此开始。
但是"南茶北引"谈何容易,由于地域气候等原因,当时农林部门没有懂茶树种植的,第一批5000株茶苗全冻死了。第二年,即1957年春,又引进茶苗4000株在青岛中山公园栽植,仍没有成活。1959年莒县又引进4斤茶种进行试种,后来总算引种成功了,可是,几十年不遇的寒潮突袭,致使成片的茶苗被冻死,有的茶园甚至整体毁坏。再加上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南茶北引"几乎面临失败的格局。
后来一直到1965年,谭启龙在青岛考察时,发现青岛中山公园路两旁当冬青种植的几棵茶树成活了,这大大增强了谭启龙的信心,于是发起了第二次南茶北引。
1965年青岛茶树第二代出世,青岛市太平山麓茶苗试种成功。青岛试种茶苗成功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开始广泛试种茶苗,其中以山东日照、临沂最为出色。
1966年山东日照南茶北引试种成功。
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叶第一次跨过了高纬度的限定,在北方的土地上正式生根发芽。
王裕晏说,山东人就是靠着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使南方优质茶树品种度过了抗旱防冻的难关,在山东一个个安了家。
山东茶要代表"北茶"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奋斗与发展,"南茶北引"由失败走向成功。"南茶北引"成功的标志就是山东的茶树种子能自己繁殖了。从此,国人的茶杯中有了山东茶。
如今,山东茶已遍布齐鲁大地,孔子故里、泰山脚下、灵岩寺边都有了茶园,日照、临沂、青岛的崂山等已成为山东茶的优质产地。上世纪80年代,山东茶还漂洋过海,在朝鲜生根发芽;2004年,山东茶又种到了长城脚下,改写了北纬30度以上不适合茶树生长的预言。
"南茶"不但根植于齐鲁大地,而且变成了地道的"鲁茶"。王裕晏说,经中国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跟踪质量检测表明,山东茶的各项指标优良而且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及微量元素比其他茶叶高出许多,保健功效十分显著。
王裕晏开心地告诉记者:"山东茶叶片厚、滋味浓、耐冲泡、香气高,仅这几条就远胜过南方茶。别小看山东茶,它的价格可贵着呢。山东以发展绿茶为主,而且是重点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
"南茶北引"改变的不仅仅是"北纬30度以北地区不能种茶"的学说,还有中国茶叶市场的大格局:由以前的"南茶"一统天下,变成了如今的"南茶"和"北茶"相得益彰。而山东省正是"北茶"的大本营。
山东茶经济,前景广阔
南茶北移,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首先还要考虑茶树生产条件上的可行性。毕竟,如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发生在茶身上,山东是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上的抱负的。
王裕晏告诉记者,无论在质量上还是产量上,山东茶都可称得上是北方之最,昔日是南方茶一统天下,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山东人喜欢喝山东本地茶。在济南、青岛等地茶叶市场,一些广西、贵州等地所产茶叶,有的也在冒充山东茶销售,因为这样每公斤茶叶可以多卖四五十元钱。"但是,山东产茶仅仅是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山东茶总产量,实际还不到山东茶叶市场总销量的10%。"
"山东是茶叶消费大省,年消费量达到5万吨,茶叶市场业蓬勃发展,山东已成为南茶北运的集散地,济南、青岛、临沂、潍坊等城市的茶叶市场年交易量达130万担。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谈起山东茶的未来,王裕晏充满了自信。他说:"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包含着丰富的附加值,具备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其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产值的20多倍。同时,它又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密切相关,对一个地方发展的促进不可估量。"
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会长王裕晏告诉记者,齐鲁大地好茶者众,如今市场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但是,如何发展茶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据了解,现在全省名优茶产量已占茶叶总产量的40%还多,产值则占茶叶总产值的60%。如今,产茶大省的愿景也正在实现,尽管适合北方种植的茶叶种类只有十多种,但山东省茶园面积每年新增都在5万亩左右,茶叶产量也在稳增。
"不仅仅是山东喝茶市场,东三省及河北、北京等地都是今后市场开发的对象,而且国际茶市场容量也很大。"王裕晏眼睛里满怀期冀:"品牌有多响,产量有多大,山东茶的市场就有多大。"
对于山东下一步茶叶产业发展,王裕晏分析说,一方面现在各地正在制定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提倡山东茶发展主打"品牌战略",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茶叶的加工、提高茶叶的品质,另一方面就是采取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真正使山东茶叶迈上新台阶。
北茶崛起,品牌当先
悠悠筝音清,脉脉新茶香。王裕晏说,中国是茶的故乡,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续发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齐鲁大地好茶者甚众,经过"南茶北引"工程,山东鲁茶也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加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是山东茶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
不过,王裕晏也认为,一亩茶,十亩田。由于种茶的经济效益高,山东省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山东省茶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和销售。突出的表现:一是加工质量良莠不齐。目前全省共有大小茶厂上千家,"家家生火,户户炒茶"的小作坊生产情况严重,极大影响了山东省茶的声誉;二是品牌多而乱。目前全省有注册商标的加工企业近八百家,众多的品牌使消费者难以辨别和区分;三是规模化程度不高。山东省的茶叶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年加工能力达到30吨的企业却不多,绝大部分是小规模零星生产,严重影响了山东省茶的品牌和形象。"品牌才是提供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和保证",所以有必要对名牌产品加以保护,以促进茶经济和茶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王裕晏说,2006年,历经近一年时间经专家评选出的山东省"十大名茶"(其中,日照市占6个)、"十大优质茶"(其中,日照市占6个),一方面集中展示了山东省50年来茶叶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共创品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茶应该一边走品牌铸造之路,一边加大产茶农业区的开发。"王裕晏认为,纵观当前茶产业的发展,品牌缺失都是一个瓶颈。在全国企业已经从产品销售发展到品牌营销的高级阶段,山东茶能否重振雄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培育起知名茶品牌。
"山东茶产量较小限制了山东茶产业的发展,"下一步,山东应继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在提质扩容上下功夫,力争3年后使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翻上几番,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更多的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借助政府发展生态旅游的东风,将茶叶种植基地建成集观光、品茶、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茶文化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茶,形成山东特色茶叶品牌。
建议日照搞茶文化节
王裕晏说,在山东省举办的历年茶博会上,山东茶都表现不俗,更让来自南方的一些茶商深受刺激。但王会长直言告诉记者,山东喝茶市场广阔,山东茶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必要去打南方市场。"山东茶产量少,生产成本高,适合北方人口味,山东人均年消费茶叶560克左右,山东茶能够占领一半的本地茶叶市场就很了不起了。"
"山东每年都要举办多次茶博会,日照要搞,我主张搞成'茶文化节'",王裕晏说,日照是山东省最大的茶叶主产区,但是相对南方,仍然是一个很小的产区。搞茶博会虽然有助于相互交流,但是如果把全国各地的茶企、茶商拉去日照搞展览卖茶,他们的价格往往比我们当地茶便宜很多,会影响日照茶。对于市场来说,我们的茶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南方茶。一是他们的茶上市早,南方茶在清明前后就上市,我们日照茶得在谷雨以后才能下来;二是日照绿茶虽然成名已久,并以香气浓厚、品质上乘著称,但是茶价不占优势;三是我们与南方一些名茶相比,在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
日照绿茶在山东茶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可以说,"鲁茶看日照"。日照茶的宣传定位就应该主打"日照绿茶"这个地理标志品牌,抱团打天下,而不该把注意力只放在自己单个品牌的宣传上。整个"日照绿茶"区域品牌打出去了,才能给各个茶企、茶农带来更高的效益,推动日照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王裕晏认为,日照绿茶要组团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使其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日照不要搞茶博会,要搞茶文化节,推销自己的茶,跟日照当地旅游结合起来。坚持把日照茶文化节打造成为日照市的标志性节会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节会这一目标,充分体现日照茶乡文化、办出茶乡特色。要更加注重凝练总结茶文化节的品牌内核,塑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进一步增强节会品牌的影响力。
人物链接:
王裕晏,1933年1月生,山东临沭人。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名誉教授等职。现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中国茶人联谊会特邀顾问、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会长、中国老年教育书画研究院院长、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