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碧螺春如何冲泡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碧螺春如何冲泡<,众所周知,碧螺春主要出产在中国太湖旁的洞庭山一带,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把它叫做洞庭碧螺春,属于没有经过发酵的炒青茶,应该属于绿茶家族的一个重要品种,因此也是一个对于冲泡有一定讲究的茶叶,因此,下面小编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碧螺春如何冲泡。
  众所周知,碧螺春主要出产在中国太湖旁的洞庭山一带,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把它叫做洞庭碧螺春,属于没有经过发酵的炒青茶,应该属于绿茶家族的一个重要品种,因此也是一个对于冲泡有一定讲究的茶叶,因此,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碧螺春如何冲泡吧!
  碧螺春如何冲泡
  1、烫杯
  先准备一个玻璃杯,将热水倒进杯中洗涤杯子,这样可以洁净茶杯和温杯的作用。
  2、水温
  冲泡时采用山泉水适合,它不会破坏碧螺春的营养成分,泡茶的适合水温是80℃。
  3、放茶叶
  茶叶的量可以按照自身需求设定,茶与水的比例是以1:50。
  4、浸润
  倒入少量开水在杯子里,水量浸过茶叶就可以,当芽叶吸水后膨胀舒展,就能把可溶物浸出,在这过程中,可以闻到浓郁的清香。
  5、冲泡
  把水壶提高,用高冲低斟的方法往茶杯倒入开水让茶叶在杯子里翻腾,这样可以让茶汤更均匀。
  碧螺春的价值
  洞庭东西山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历史悠久,闻名中外,至今仍沿用传统精湛的纯手工炒制工艺,2011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碧螺春炒茶工艺是通过上千年经验的归纳总结而得出的一种工艺,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一代代苏州茶人保护原产地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品质,传承碧螺春的制作工艺,使得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
  1、茶叶采摘
  摘得早: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
  采得嫩:通常采芽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
  2、茶叶摊凉
  采回的鲜叶要及时摊放在阴凉通风处,其间翻动1~2次,有利于香气形成。
  3、茶叶拣剔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
  4、茶叶炒制
  碧螺春茶炒制,四个工序,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炒制特点: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全过程30~40分钟。
  碧螺春的品饮方法
  一点香:焚香通灵;二涤器:仙子沐浴;三凉水:玉壶含烟;四赏茶:碧螺亮相;五注水:雨涨秋池;六投茶:飞雪沉江;七观色:春染碧水;八闻香;绿云飘香;九品茶--初尝玉液;十再品:再啜琼浆;十一三品:三品醒醐十二回味:神游三山。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呈现着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
  碧螺春的产地环境
  1、自然环境
  洞庭山碧螺春茶树生长在江南最珍稀的产茶区,北纬31度,日照时间整年规划变化,带来极佳的昼夜比例,温度湿润,无霜期长,雨水充分,四季分明,为茶树充分生长营造了极其适宜的环境。
  2、山区地貌
  洞庭山碧螺春产地包括洞庭西山和洞庭东山,统称为洞庭山,位于苏州西部丘陵山区,洞庭西山是四面环水的全岛,洞庭东山系太湖半岛。山岭大部分是五通系石英砂岩和紫色云母砂岩及小部分中生代石灰岩组成。经长期侵蚀,山丘外貌圆浑,其周围地面下降为湖湾,再经坡积物、湖积物填充而成谷地,俗称山坞。碧螺春茶树主要分布在山坞及山麓缓坡中。
  3、综合气候
  洞庭山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带,受太湖及复杂地形影响,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平均日照2190小时,无霜期244天。年均降水量1100mm,相对湿度79%。
  4、土壤营养
  洞庭山土壤由山丘岩石风化残积物发育的土壤为地带性自然黄棕壤,山坞和山间开阔平地为耕型黄棕壤。土壤中有机质、磷含量较高,pH值4~6。
  5、林木植被
  洞庭山植物种类丰富,生长繁密。有松树、杉木、白栎、冬青、麻栎及人工营造的银杏、枇杷、杨梅、板栗、柑桔、桃、梅、石榴等十多种果树。茶树栽培于果树、林木中,林木覆盖率在80%以上。
  碧螺春的栽培特点
  茶果间作是碧螺春茶园最具特色的栽培方式,以茶树为主,在茶园中嵌种果树,以25%-35%的的枇杷、杨梅、板栗、梅树、桔树等,用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洞庭山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温馨提示:碧螺春的冲泡方法与其他一般的茶叶有所不同,它是先注水后放茶叶,注入杯中的开水要求在摄氏70度以下。泡茶虽讲究,但这样冲泡出来的茶你才能品出个中滋味!

2022-05-04 10:25:4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