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原茶叶自驾之旅
第一天:云贵山、万亩茶海
初到湄潭,定会被这座城市的茶文化所吸引。从城市北边的万亩茶海的碧波荡漾,一倾而下南边云贵山的高山有机鲜叶香都给这所城市点缀上了茶叶的气息。探寻在这片因茶结缘的土地,从城市到山野,从山野到茶园,都会让湄潭镶上翠芽的香气。探寻将从这座城市开始……
茶乡初感
从遵义出发,到湄潭,仅需半小时后左右。一出湄潭高速路口,就能感受到来自"西部茶乡"的独特魅力。
在湄潭高速路收费处,就能看见一只悬在空中的小茶壶,设计虽然谈不上多高深,但至少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路人眼球,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茶叶气息。
顺着新修的道路,一直往前开,就能到达湄潭老城。这是一座有着茶叶文化的城市,从人们聚集的茶乡广场再到城市最高点的"天下第一壶",都在诉说这座城市的茶叶历史。
因为要在湄潭呆两天,当然推荐由湄潭老茶科所改建的黔茶宾馆落脚。这家宾馆装修比较精致,整体风格比较古朴,房间的窗户外就能看见"天下第一壶"。酒店位置也不很不错,距离茶乡广场步行只需要五分钟,路上还有湄水桥夜市,周边环境也算得上不错。
收拾好行李,就能驱车,顺着黔茶宾馆门前的省道204一路东下,就能到达湄潭寻茶的第一站--云贵山。
云贵山--贵茶婀娜云雾出
《茶经》里的味极佳
云贵山位于湄潭县东南的兴隆镇,兴隆镇自古就有湄潭后花园之称,这里的空气清新,植被丰富,早在陆羽的《茶经》中就曾经记载"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可见云贵山的茶叶品质历来都被人所看好,而在《中国茶经》曾有这样的记载"湄潭眉尖为清代茶、贡品",由此便知道云贵山所产的湄潭翠芽,从古自今都是上品,它也代表了整个湄潭翠芽的最好品质,也只有这被云雾所笼罩的深山,才能将这股茶意深深地释放出来。
在驶往云贵山的途中,天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在金色的油菜花和被云雾所笼罩的天空,整个云贵山山脚,一片水墨画的姿态,着实讨好人的的眼球。
在穿过了油菜花田后,路况变得狭窄了起来,只能容得下一辆车行驶。公路盘山了修,路况十分复杂,整条道路呈现出一种坡度陡升的状态,最大的坡度近40度。虽然上山的道路经过了硬化,弯道却非常的急,又没有扶栏作为了保障,山上的路会给人一种惊心动魄地感受。
环境优异闻茶香
沿着这崎岖山路的往上走,花了近三十分钟,终于到达云贵山山顶。
云贵山山顶视野开阔,能眺望幅员的范围很广,再加之一番雨水的洗礼,在视野之内总会感觉这一片山林有着它的古老秘密,风夹着雨,吹出了阵阵鲜叶的味道。
山顶上的这片茶园,是属于一位姓赵的老板,他的想法是在这云峰之上,修建一个能够体验到真正茶园气息的庄园。目前这座庄园处于开业状态,三栋别墅的窗户面对着壮观的云贵山山区,视线开阔,因为远离城市,也显得十分清静。还能听见树林深处鸟儿的鸣叫,一片自然的完满的融合。
在茶庄园的一侧,有一座亭子,亭子不大因为来往的人不多,石阶和亭子里面都有一层比较滑的青苔。在亭子面对山的一侧,能看到不高处的山顶。
山顶茶园位于海拔1300米,茶叶属于小叶种,因为山上的气温较低,茶叶的芽头并没有怎么抽芽,但在茶园附近盛开的桃花和樱花却彰显了春天里的生机。
生态茶园玩法新
通往山顶的道路很笔直,就在那片茶树之间,不当天由于道路湿滑,得知我们想要上到山顶,山庄的人便推荐了另外一条通往山顶的道路。另一条路位于一片被杉树包围的树林之中,两旁的针叶植被显得很高大,而被落叶覆盖的小路,随着小路往山上走,会觉得两旁的树林似乎在述说什么。林间岔路太多,为了不迷路,不得已在走了一半便折返了回来。
如果觉得云贵山除了这些自然环境外就没有其他的玩法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今后将在这茶园之中试样当地的土鸡,采用自然放养的方式进行培育,让这些鸡在茶园中自由地奔跑和啄食。这样的鸡相比其他同品类的鸡,肉质上会更加丰富,而且茶庄园打造的有机茶叶种植,将会避免污染,从源头上把控住了鸡的品质,让人们吃得更加放心。她指了指茶园,这片茶园里面的奔跑的鸡,将会被称为茶园鸡,还将邀请当地的名厨上山为游客进行烹制,绝对地道的贵州味道。如果未来想要自己抓鸡的游客,也可以自己抓,劳逸结合,是一场很不错体验方式。
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想到户外体验全新的茶人生活,我们也能满足,负责人如是说,每到夏季的时候,云贵山的气温要比湄潭县的温度低上几度,温度适宜特别时候游客来采摘茶叶,而且每个人每天采摘的茶叶可以相应的折算成人民币,这在附近一带类似的山庄是体验不到,并还能把这些采摘下来的鲜叶制成茶叶,自己品尝或用做礼品送礼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体验完这片充满茶香和水墨风格的云贵山后,整个人精神会为之一振。简单地吃过午饭后,便可以安心地驾下云贵山,朝着湄潭的另一个目的地万亩茶海进发了。
万亩茶海--以茶而簇
前往万亩茶海之前,找了一位熟悉当地的茶人--老梁,约莫四十岁左右,是个地道的贵州茶农,他为人热情,性格豪爽,在去往万亩茶园的路上绝对不会觉得寂寞。他开着车,将我们从湄潭送到万亩茶海,一路上他东指西点,向我们介绍一路上的风景。一路上,两旁的油菜花开得正盛,雨后的天空也显得格外的晴朗。从云贵山驱车而去,大约需要1个小时,路车不算颠簸,偶尔还能看见两旁的采茶的人在忙碌。
蔓延的茶园
万亩茶园占地约为1万多亩,放眼看去,尽是条条茶行,蛟龙出海,玉蟒匍匐。片片茶园相连,绿浪浩瀚,碧毯铺陈。随着春风的浮动,还能闻到些许鲜叶的香气。
随着万亩茶海的入口往里走,两旁的茶园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远,似乎看不到边际,宛如置身在苍茫的绿色海洋之中,颇具震撼感。
老梁说,万亩茶园地貌多为低矮丘陵,茶树种植依山顺势,绿叶遍地,是典型的生态绿色产业。根据当地的相关资料记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就已经建成了省级国营的湄潭茶场,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三大农垦茶场之一。
现在茶海交由浩浤茶海文化有限公司打造,预计将在景区内修建茶海宾馆、高尔夫休闲娱乐场所,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到在碧波浩瀚的茶海中的五星级酒店。
老梁的茶园也在万亩茶园里面,他指着芽头说,最近贵州一直处于低温的雨雪天气,茶叶生长的情势也不容乐观,所以现在采茶在时间上也显得有点过早,想要赶在清明前采摘,也只能期待老天爷不要下雨,说罢他微微一笑。整个茶园确实只有少数的茶农在忙碌采摘,大片大片的茶园仍旧处于待摘的状态。
采茶如荼如火
老梁驱车十分钟左右,他停下车说前面他一个朋友的茶园有茶农正在采摘,也顺便叫我们同一起去看看。
刚一下车,就能感受到阳光的暖度,踩着绵软的土壤,远远就能看见一群正在从事采摘的茶农在辛勤地忙碌。他们的穿着在一片碧绿的茶园中显得很是抢眼。
走进之后才发现大多采茶的都是女性,她们戴着帽子或撑着伞,双手则在茶树上飞速地移动着。老梁说,大部分采摘的工作都是女性完成,她们比男性手法更娴熟。也有男性在采茶,但是比较少,因为大部分的男人都在从事茶叶的销售和茶叶的制作,所以分工合作更有效率。
采茶工人的手法娴熟,就像是在整个茶树上飞舞一样,不多一会儿时间,就把嫩嫩的芽头一把抓在手中。
老梁说,其实采茶的工作挺累的,忙碌一天,也就四五斤的量,折算成钱的话也就100来块,工作看起来轻松其实很累,不仅要眼睛看好芽头,而且不能强扯避免茶树受到伤害。问及多少鲜叶能制成干茶时,老梁缓缓抽了一支烟说,这些茶叶最多最多只能制成1到2两干茶。在茶海溜达了一阵子,老梁又带我们去吃了当地的农家饭。
一桌子的菜,满是清香,尤其是香椿炒蛋,采摘是是当地树上最嫩的的香椿,借着香椿的气味和鸡蛋的鲜味,整体都显得鲜香可口。
时蔬天然味道鲜
一到桌上,老梁就一脸热情,话题聊得更远。指着桌上的菜告诉我们,这里的菜都是附近的农家自己种的,比城市里的菜更自然、更新鲜,而且万亩茶园这一带的环境又很不错,能吃到城市中很多吃不到的菜。
就好比新鲜牛皮菜和天然的青菜,他指了指桌上的菜说,牛皮菜在城市中基本上已经吃不到了,但是这里的青菜却有能一种城市吃不到菜香味。
一到饭桌怎么能少得了酒,他说着就去店里要了半斤茶花酒,非得劝着我们喝。他先小喝了一口说,你们都喝点,这酒是用茶花酒酿的,只需要细细品就能喝出茶花的味道。而且这酒活血化瘀、降血脂的功效都很不错,还能美容。他笑了笑,并说他一直都叫她老婆喝,每天小喝一点还能变得年轻,身体更好,但是这酒因为没有经过有关单位的认可,所以在市面上是喝不到的。说罢他又点燃一支烟,当你们回去后想要喝这酒的话,可以跟他联系,他会寄一些过来。
我也品尝了一下这么神奇的酒,入口时候有些辣,咽下去后有种喉头会有少量的灼烧感,口腔整体的回味相当的棒,不建议不太能喝的人喝,度数毕竟还是比较高。
饭后,老梁向我们推荐了一款在贵州很流行的茶树花茶。这种茶树花茶,每年九十月份开始采摘,并按照工艺制成干茶花,其中包含了厚重的花粉,用水一冲,就能看到整朵完美的茶花在水中绽放,显得格外的美丽。他说,当地人总是喜欢放一把翠芽,又放一几朵茶花,再用水一冲,根根翠芽浮上水,朵朵茶花尽绽放的美感。
在品尝完这带有茶味的茶树花茶后,他又带着我们去了位于永兴镇的浙大旧址之一的欧阳曙宅。
老梁说,这是当年浙大西迁湄潭,在永兴镇设立的一个分部,所有的一年级新生及先修班学生都在这个地方居住,也算先感受下历史的痕迹,等到湄潭之后再去瞻仰浙大旧址。
被遗忘的历史角落
欧阳曙宅,是一座不大的宅子,空荡荡的门廊里彰显着历史的印记。在整个宅子的大堂里,随着时光的流逝,显得跟是破败,而在整个天井又有着青苔尽显历史的沧桑。
一楼的房间里,凌乱地摆放着本本书籍,他们又安静地躺在那里,尘封着属于他们过去的故事。在二楼的小隔间中,还偶然找到一叠红色的小本,写满了历史尘封的印记,而墙上的海报也时光转移到了当年的岁月之中,久久让人怀念沉醉。
欧阳曙宅,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建筑,整体以木质结构为主,不高。天井里的水缸和几株树,都在向人们述说那段浙大的历史,而从天井往外看,碧蓝的天空,在斗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威严和沧桑。如果不是后人保护得当,也许这样的历史遗迹或许就只能被淹没在历史中,不能被发现和传承。
离开永兴镇已是日落,便驱车回到湄潭的黔茶叶宾馆。
第二天:湄潭
湄潭这所被历史印证的城市,在历史的痕迹中寻找到新湄潭的茶叶新印象,在浙大旧址感受历史的痕迹,在湄潭新城感受新城的飞速变化。感受茶树花茶,这全新的茶品在玻璃杯中的上下翻飞,湄潭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城市。
湄潭老城--印象茶城
根据前一天说好的时候,第二天一早,老梁就出现在了酒店门口。步行着我们去感受湄潭的茶文化。
老梁说,湄潭是一座以茶为主的城市,这座城市随处可以见到茶叶的影子。不论从城市的商店的招牌亦或是整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都在为这座城市明证。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中央实验茶场和象山茶园在湄潭的成立,虽不能说是全国最早,但绝对是贵州垦殖之首。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湄潭在我国茶叶界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当年的成都茶叶经济年会上,湄潭便获得了"全国重点产茶县"的称号,而此次成为茶之旅的首选城市也实至名归。
出了酒店,右转穿过湄水桥,就来到了湄潭老城的中心,茶乡广场。整个广场不大,广场的对面是湄潭内的至高点--火焰山山顶。在"天下第一壶"附近也修建成了一个天壶公园,该公园以"秀甲天下茶品质、海纳天下茶文化、诚聚天下爱茶人"为主题,而茶乡广场也为该公园的一部分。他笑说,别以为那把壶是个样子,其实是家酒店。
天下第一壶通体呈现出一种偏红的土色,他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茶叶对于这座城市文化的重要性,顺着花园桥往南走,就是花园桥美食街,虽然冠以美食街的名字,却并没有形成气候,整条街道不到500米,不够宽敞,里面的汤锅价位还算合理,来到湄潭可以尝试一下这里的笋和新鲜腊肉,口感肥厚,但并不腻味,汤味鲜美,豆腐白嫩入口即化,如果想尝鲜的朋友,到可以去试试这里的湄潭特色菜。
离开花园桥顺着塔坪路一直往西走,就能看见湄潭的地标性建筑--茶壶城标,这座城标位于湄潭汽车站外。老梁指了指城标说,湄潭为了把茶文化打造得更加的浓厚,所有很多城标都修成了茶壶的模样,不仅具有代表性,更能贴近茶这一抽象的概念,在感官之上更能抢夺眼球。
浙大广场--历史的佐证
顺着塔坪路,一直往北走中山西路,就能走到湄潭最具历史痕迹的浙江大学西迁时的旧址--文庙。文庙是一座不大的庙,四周墙体雪白,如今也只是座当年的印记。
1937年秋,抗日战争的爆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年,浙江大学被迫西迁,700多名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于1940年抵达黔北湄潭。
在国难当头、物质匮乏的恶劣环境中,德高望重的竺可桢,倡导"求是"学风,广纳学者名流,汇集一代精英,坚持流亡办学。浙大师生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培育一代"求是"学人,使浙江大学成为中外著名学府,被人誉为"东方剑桥"。
老梁像说评书一样地说,在解放后的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中,有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谭其骧、李政道、程开甲等45位曾在流亡办学中的浙大工作、学习过。而浙大西迁贵州,更为这穷乡僻壤的黔北大地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为湄潭茶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比如浙大农学院专家刘淦芝博士,在他的指导下,当地政府将湄潭的茶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改进了湄潭茶固有的品质,引进了异地的优质茶种和杭州"龙井茶"的生产技术,培育出龙井茶、绿茶和红茶,使湄潭茶叶顿时名扬四方,受到浙大教授、专家的好评。
在文庙的右侧是一座教堂,教堂的天花板画满了星空,老梁说,这曾经是竺可桢教授住的地方。走在曾经的浙大的图书馆、竺可桢教授的住处、嗅到的是一份历史与茶叶的混杂气味,悠远却又很近,总能唤起茶叶在心底对知识的躁动。
离开浙大旧址,顺着浙大南路往西走,就能回到黔茶宾馆。一路上都能看见两旁琳琅满目买茶的店家,时不时还有当地人在茶店里买些茶叶,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很随和。
茶树花茶--贵茶新味道
到了老梁的店里,他拿出去年出的茶树花茶,并沏上了一壶。
老梁特意交代这种花需要用透明的玻璃壶来泡,这样泡出来的茶树花茶才能满足人们在视觉上的刺激。当热水冲入放入了干茶花的玻璃壶中,茶树花就像一个悦动的精灵,在水中上下起舞,并慢慢地随着时间张开成为朵朵茶树花,并在整个茶壶中显现出律动的感觉。
虽然说前一天在永兴品尝过了这中茶树花茶,但却没有想到这种茶花被水一泡还能有茶的味道。问及这种茶树花茶的制作方法,老梁说这种茶树花茶一般是前一年的九十月份进行采摘,并对这些茶花的完整程度有一个控制,然后按照制茶的工艺制成干茶。这种茶树花茶并没有揉这道工序,这就保证了整个茶树花茶在制作的后期能够保证完整度和功效。这种茶树花茶味道好,对身体好有调节身体的作用。
偶尔从店旁路过的车辆,后面都能隐约看见某某茶叶公司。这座城市随处可见的茶叶标识和茶叶印记都深深地印刻在这座城市的文化中。
老梁建议我们品尝最近才赶制出来的湄潭翠芽,湄潭翠芽一芽一叶,用水冲泡后,根根竖立在杯中,宛如根根银针,被水泡出的特有茶叶清香,能在鼻息之间留下很重的印象。入口清香,略有回甜,非常不错。
老梁介绍这些起这些茶,就像在讲自己的孩子,脸上洋溢出来的笑容是非常自豪。
酸汤--正宗贵州味
喝完茶,跟着老梁来到茶乡广场上一家酸汤牛肉。酸汤是贵州很出名的一道茶,这种酸汤不像北方的酸,也不像江浙的酸,是一种酸而鲜,并且酸汤中还夹杂了木姜子,整锅汤总会呈现一种很异国的味道。
这种酸汤在吃大餐之前,喝上一口酸汤会很开胃,再随着里面新鲜的牛肉大肚等东西,着实很美味。而搭配的泡菜口感脆爽,味道发甜,味道很棒,着实能够抓住味蕾。
午饭之后,稍作休整,便驱车前往距离湄潭两百多公里外的团龙村。一路上倒也不单调,南方特有的喀斯特地形,山峰险要,云雾缭绕。尤其在车穿越过架在两峰之间的桥梁之时,窗外薄云流过,就像仙境一般。
第三天:团龙
在大山深处的团龙,是一座很古朴的村庄。多年前,人们将生产的翠峰进贡给梵净山上的寺庙。多年后,人们将这里产的翠峰又进贡给皇室成为贡茶而名噪一时。团龙,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养育出了最特色的翠峰味道。
团龙村--浑然天成
到达团龙已是夜晚,小雨飘零。给这座古老的村子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神秘。雨水轻敲车窗,一种世外之感油然而生。
团龙村位于贵州铜仁产区著名的梵净山风景区西麓,曾经是西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路,随着南线江口的旅游业的发展,整个村子渐渐地变得更加静谧和落寞。去往团龙的路况不是很好,颠簸很大,建议提前找到当地民宿,不然很难入住。
在去往团龙的途中,尽可能享受的是无尽的新鲜空气和当地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鬼斧与神功缔造了这片深山中的茶叶之乡。
团龙接待我们是当地的一位种茶的乡亲老张,他是团龙的一位老茶农,他世家都以茶为生。随着近年来团龙旅游的渐渐落寞,他也感受到了这份冲击带来的无奈。
饭桌之上他说道,现在村里很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在团龙了,部分已经离开外出打工了,剩下的人也都是些老人和小孩了。不过他微微一笑,说,即便这样,团龙却也倒是个养老的好地方,有很多的土家吊脚楼,空气和水的质量都很高,生态环境很好,常年被薄雾包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长寿村"。
梵净翠峰--历史贡茶
老张讲起团龙种茶,语气里带着一种自豪,他说在600年前的明清时期,团龙所产绿茶就被朝廷指派为贡品,至今古茶树依然枝繁叶茂。而近些年团龙所产的"梵净山翠峰"、"梵净山佛光茶"、"团龙贡茶"多次获得各界好评。
老张如是说,现在团龙这边的茶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几乎很少对外销售,而且因为道路并不是很方便,虽然现在路面已经硬化,但是梵净山南线的江口镇旅游开启,这边的游客数量大减也造成了人员少,卖茶不便利的原因之一。不过最近贵州政府正在修建隧道,而隧道出口就是团龙村村口,在以后将会对团龙的茶叶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也得在很久之后了。
团龙全村现有10个村民组202户778人,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并沿袭了过年、哭嫁、哭丧等民俗传统文化,保存着大鼓、锣、唢呐、长号等乐器和花灯、板凳舞等戏剧、舞蹈等民间艺术;森林覆盖率高、原始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浓厚、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寨。
贡茶--历久弥新
翌日,天气晴好,厚重的水汽。
跟着老张来到村口,看见那座历史的团龙村的风雨桥,静静地立在村口,而油漆有些掉落的大门总显得些许的落寞。整座村子因为处在淡季,也显得萧条。老张带着我们朝着团龙村往里走。边走边能看见梵净山的云雾身影,而在马路两旁都是各家各户种植的茶树,这些茶树由于受今年冷空气的影响严重,冻伤的茶叶有些多。
老张说一般采摘都是在晴天的时候采摘,像当天这种下雨的情况,采摘的人一般都很少。虽然路上看到了团龙茶场的标识牌,再加上这萧条的街道,总会莫名的感到一种落寞。
走近茶场,里面也在加工茶叶,整条工作线以机器为主,空气中的颗粒太大。便被工作人员劝说退出了茶场,老张说,古时的团龙茶,分为三个品级,第一个级别用来供奉梵净山上的寺庙,第二个级别用来进贡,第三个级别则用来自己饮用或用于销售。
老张继续带着我们往前走,一路上标志性的土家吊脚楼坐落两旁,他指着周围的山林,说那些矮的颜色有些深的地方便是茶树。贯穿全村的小溪,清澈见底,老张说,梵净山很多地方都修建了低矮的小水坝,将河流都阻断了,团龙这边还好,至少这河流的水还算得上清澈。
小溪上偶尔会瞧见一两座独木桥,给人一种回归原生态的体验。他说,也只有这样的好环境才能养育出翠峰这样的好茶,说罢,他便带我们回到他的家,拿出最近才制好的新茶,为我们沏上一壶。
梵净山翠峰的青草气味较重,很香,随着泡的时间,茶叶也根根树立在水中,清新的香气久久回荡唇齿间。
制茶--历史传承
在喝茶的同时老张叫来一位还在团龙制茶的人,他年纪约为四十上下,我们叫他老夏。老夏眼神坚定中也流露出丝丝的自豪。老张说,老夏算得上是团龙村中少有的制茶人了,如今留下来的人,要么就是只收鲜叶,要么就只单纯的种茶、采茶,而像老夏这样的茶人已经很少了。
说话间,老夏端起我们喝的茶杯,咧嘴一笑说,这是他做的。
谈笑间,我们很好奇地问起他为什么不像其他人那样出去打工,而是待在着个地方制茶。他却很淡定地说,制茶是他热爱的工作,因为在制茶的工程中,感受到茶给他带来的愉悦心情。出去打工收入会有很大的提升,但却不能自己制茶自己喝,这与他的初衷不合,也就不想出去了。
以前他也在外打工,第二个孩子的降生和母亲患病,不得不又回到团龙继续做茶。不过他觉得并不后悔,因为制茶工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总得把这份对茶的执着传承下去,也许未来,他还会让自己的孩子也留在团龙继续做一位合格的茶人。
他谈笑之间流露出来的幸福感,确实让我们喝茶的人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情谊和对未来的希望。他端着茶继续说,现在团龙这边的茶基本是本村的一个人在收,然后她通过自己的渠道将这些茶叶卖出去,毕竟因为团龙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进山收茶的人也很少,而随着附近洋溪镇的茶叶发展和便利的交通,越来越多的人便会选择到那边去收茶,就期待隧道通了之后,能够再让团龙茶叶找回当年的风光。
简单的午饭后,我们告别了老夏,和老张一起驱车前往位于梵净山西麓的护国寺。
护国寺--寂寥的寺庙
曾经恢弘的寺庙
一路去往护国寺的路上,两边的植被茂密,也能在中途停车的时候,老张指着悬崖的边上的茶树说,梵净山这边的土壤确实挺养茶的,这样的陡坡都能种出茶来,非常不错。
老张说,多年前这边的道路并不是这样,崎岖蜿蜒,随着梵净山环线的道路的修建,这边的路况也越来越好,只是因为南线的江口县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不会再往这边上梵净山了,就算路况再好,也很难再看到往日车水马龙的模样了。
从团龙驱车前往护国寺,全程道路平缓陡坡较少,一路通畅,顺山而上大概需要2个小时左右。梵净山,被称为"天下众名岳之宗"。
自唐代佛教传入印江以来,先后在梵净山地区兴建了西岩寺、太平寺、天庆寺等,至明万历年间,形成了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的盛况,而护国寺为四大皇庵之首。
护国寺位于梵净山西线半山腰,后山犹如一匹下山的大象,左右两边山峰形成向它拜辑的两头雄师。佛家把这个地形叫做"双狮拜象",是风水之宝地。到达护国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也叫"三门",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佛教"三解脱门"。门额上"护国禅寺"蓝底金字匾,进山门后,第一座建筑为天王殿。天王殿的后面便是放生池,放生池的桥梁呈"T"字型,走过整个桥梁,拾台阶而上,就是护国禅寺的大雄宝殿。
据说,这座大雄宝殿为西南之最,它的大小也着实让人感叹。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四角供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因为这里是林济宗的发源地之一,所以大雄宝殿两边供奉的是24尊天、而不是一般庙宇的18罗汉。
大雄宝殿后壁是海岛观音图,该图以南海普陀山为背景,以立体高浮雕的形式展示观音菩萨参佛、得道、慈行普渡、把象征大悲甘露的净水洒向人间的故事,其左右是金童玉女及53参像。据佛教界介绍,这样的观音图全国只有四副,而这是唯一全部用香樟木做成。
逐渐落寞的禅寺
老张找当地的商人要了一把玻璃壶,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包刚刚做好的翠峰茶,取了些许,待水温凉了些,便把茶叶投进了壶里。
沏上一壶淡茶,翠峰的味道扑面而来。顺着水的温度渐渐地竖成根立在杯中。老张长叹了一口气,当年的护国禅寺并不是这样。现在这里的样子,已经很残破了,多年前来护国寺烧香的人很多很多,现在渐渐地少了,有时候都没什么人来。
像以前团龙还在为梵净山上的寺庙进贡茶叶的时候,这里的香火是不会中断的。如今整个大环境都变了,寺庙也渐渐地破败了,连前面的碑都倒了。他指了指大雄宝殿上面的砖瓦,你们看看那顶上的瓦片,也年久失修逐渐落寞了。
寺庙里还有很多的和尚,只是没有像过去一样每天敲钟了,现在如果想要买香火的话,还得去偏殿叫和尚出来买香,然后再进去敲钟,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是为了拜佛而来,现在反而更流商业化,失去了一个寺庙该有的东西。
现在西线这边来的人也越来越少,渐渐地这座寺庙也开始走向破败了,照这个事态发展下去,被人遗忘也是早晚的问题。虽然历年来翻修的工作也在进行,只是只抓表皮不修根的事,做了也跟没做一样,只是希望以后来的人更多些吧。
说罢,喝完茶,人们都陷入了沉思。听着林间偶尔的鸟语,或许会对这坐禅寺还有些期待,只不过太安静,静得有些让人恍惚。
安静的禅寺,能够感受到大山的律动,会让身心莫名的安静下来。老张说,护国寺以前还提供斋饭,但是因为来往的人不多,所以斋饭也没怎么做了。随后他又向我们介绍了几家在护国寺外的小吃店,并推荐了炒粉。
护国寺是西线上梵净山的必经之路,为了第二天能够顺利登顶,我们选择了不远处的金龙宾馆,夜晚的梵净山安静,偶尔能够听见山鸡的叫声,生态的环境确实让人着迷。沏上一壶梵净山翠峰,品位高山云雾的香气,感受梵净山的雄伟,别有一番滋味。
第四天:梵净山
梵净山,被誉为最后的净土,在这片净土之上能够看见最壮阔的风景,也能眺望最远的日出。顺山而下,就能看到千年的紫薇树王,感受聚天地灵气而生的生命特征。
梵天净土征程起点
从护国寺一路往上变会进入进入一片丛林。路两旁长满黄杨、铁杉等树,由于生长在脊岭上,风急且劲,这些乔木都是并不高大的小老树。树身筋骨嶙峋,树干古藤绕挂,均披以厚厚的苔藓。路两旁树枝互相纠结缠绕,几乎树树连理,虬结如龙,形成里许荫蔽的天然长廊,故名"黑巷子"。游人一入此廊,只觉凉荫扑面,暑气全消。仰视穹苍如盖,四周清光漫漫,恍若 置身洪荒世界,偶尔林间一两只小鸟又会把人从这种洪荒的错觉中拉回来。
舍身崖--汇天地灵气
舍身崖是薄刀岭一段最险峻的去处,此处山势陡然急收,个别地方窄仅容足,崖绝壁直泻谷底。晴天,左侧肖家河,右侧长滩河晶莹如带,紫雾蒸腾,鹰翔涧底,猿啸半空;阴雨天,但见足下两峡乱云翻滚,遥闻溪流轰响,声如地底传来。放目四顾,群山如浪,向四周排空而下,起伏连绵,直至天穹;对面新山金顶,如一块巨大无伦的淡青色寒冰,赫然直插天际。峰顶天生桥,弥勒、释迦两殿清晰可见,似乎仅隔咫尺之间。
人们把梵净山视为"灵山",山上神佛慧眼如星,洞悉人间善恶。过去朝山的人,如平生正直善良,至此心境安定,相信有诸神护佑,便能泰然过"舍身崖",直达金顶。如曾作过恶事,心存疑忌,不敢过来,所以多半把带来的香烛纸钱在此焚化,对山遥拜,了愿而归。故亦称此地为"拜佛台"。
棉絮岭--攀登至高点
从棉絮岭徒步至梵净山顶部,大约12里路,这是条朝山的古道,唐宋时期的香客就已经沿着原始莽岭的山脊,奔向梵净山顶,现在已经在古道上加宽,比古人好走多了。这条道路平缓,两边视野开阔,遥望金顶而前行。对面新山金顶,赫然直插天际。如果天气好,峰顶天生桥,弥勒、释迦两殿清晰可见。
沿着脊岭缓上,两旁长满大小不一的杜鹃树。小的如平坝杜鹃,大的盈握,再大的如臂如股,最大的几株粗如廊柱,人们称为"杜鹃花王"。阳春三月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从山上四望,有大红、粉红、有洁白如玉,有白中带红,浅紫色、淡黄色,漫山遍野像灿烂的彩霞。梵净山杜建花品种繁多,高达数十种。
这里与舍生崖历来是由印江西线登山的两处绝险之地,但此处较之舍生崖更令人惊心动魄。剪刀峡由于地势险要,又是梵净山历来发生兵事活动中的要隘,这里不知曾洒下多少人的鲜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便是此地的真实写照。
看到金顶之后,便可以顺着来的路往护国寺的方向走了。
在护国寺吃完一顿斋饭之后,就可以驾车前往铜仁了。
在前往铜仁的路上会经过永义乡,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山脚下,是梵净山西线旅游圣地和西上梵净山的唯一旅游线路。车行驶在永义路上,两旁风景极其静谧,两岸群山静静矗立,就像在守候大自然的馈赠一样,显得幽静。金色的油菜花和潺潺流动的小溪都在向人们诉说这条道路上应有的故事。
紫薇园--千年紫薇王
车行驶到永义乡附近,不得不提一个地方--紫薇王保护园。
紫薇园内有一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薇树",树龄1380多年,冠径15米,树高34米,胸径1.9米,曾在1998年被选入贵州省古、大、珍、稀树名录。因属第三纪残遗植物,科学界视为活化石。此树目前在国内没有发现第二株,世界上也只在日本福冈发现比此稍小的另一株。
正好赶上这株紫薇王抽芽,还见不到枝繁叶茂的状貌,稍微显得有些遗憾。听当地人说,这株树每年蜕皮一次,开花3次,花色红白相间,朵大色艳,十分美丽。但是它只开花,不结籽,不繁衍,所以这就是全国唯一的宝藏。
若非要用四个字来形容此株紫薇树,那就是"稀、奇、神、灵"。稀,就是绝无仅有。奇,一年开花三次,蜕皮一次。神,种子落地不生,枝条嫁接不活。灵,当地百姓和过往游客常来拜祭该树。
夜晚到达铜仁,便是此次贵州自驾游的最后句章。这片梵天净土下的旅程将会体验到大自然与茶叶对整个茶叶之旅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