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亩到上万亩,一辈子只做一杯好茶 ——专访重茶集团掌门人张节明
清晨6点,城市还在熟睡,张节明已经起床了。
重庆巴南区白象山,早春的花已经绽开在枝头,重茶集团坐落其间,万亩茶树,正在春天里发芽。
张节明喜欢清晨在茶山小道里走走。鸟儿在枝头鸣叫,茶尖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呼吸里全是茶叶的香。
宿命使然:他选择了这个小作坊
重茶集团的前身,是二圣茶厂。
1976年1月16日,一批知青上山下乡来到这里,种植了一片茶园。
知青回了城,茶园也就荒废了。
这个占地40多亩的茶山,在张节明最初的视线里,呈现出破败而荒芜的景象。
"没有房子住,就砍点松树棒,铺上干杂草,天当被地当床。"那样艰苦的岁月,熬不下去的人慢慢离开,而张节明选择留了下来。
"并不是看准形势,实际上是命运的无奈,逼迫我留下来。"多年后的诉说,显得云淡风轻。彼时的艰难,成全了他和茶叶一辈子的缘分。
妙手回春:承包茶厂,他力挽狂澜
对于二圣茶厂来说,1984年的春天来得有些迟。茶,卖不出去;人,陆续离开。茶山的道路没有清理,枯枝败叶一地。二圣茶厂,濒临破产。
镇政府让张节明承包经营。张节明接过了这个摊子。接过来,怎么让茶厂活下去?张节明大胆地想到了转产,即生产红茶并且出口国外。
想法有了,但是缺的是钱。张节明想尽办法去信用社贷了款。贷出来的1万元,张节明首先想到的却是拿出其中7000元用来偿还二圣茶厂拖欠员工的工资。张节明的想法很简单:一个企业的立业之本是诚信、是担当,如果对自己的员工都做不到诚信和担当,遑论外面的商业伙伴?那企业又怎能在市场立足?
转产后,企业开始有了好转。承包当年,仅红茶业务就实现盈利3万元。
命运转折:转产再次逃离破产海啸
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98年左右,二圣茶厂又一次出现危机。
当时茶厂的红茶基本上都是出口到国外,但二圣茶厂却没有出口权,只好将红茶卖给通商口岸。
张节明颇为担忧:销售虽然实现了,但如果红茶全部出口的话,企业的咽喉实际上是被扼在外商手里。他当机立断,考虑转产,由做红茶转为做绿茶。不管是深谋远虑,还是运气使然,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这一决策的转变,不仅使二圣茶厂在当时与同等水平的茶企拉开了差距,而且保证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开疆辟土:茶园从40亩到过万亩
随后的几年中,二圣茶园面积开始了版图扩张。
从最初的40亩,到现在的过万亩,疆土扩张可谓突飞猛进。在张节明的印象里,这样的扩张,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从未停止。
1979年,国家推出政策,准备在全国打造100个产茶大县。
当时的重庆隶属于四川省,巴南区(当时称为巴县)开始建立茶园。这是二圣茶园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展。也是这一次,真正地完成了茶园的建设和布局。
回忆起当年,张节明透露道:"当时,重庆希望有一个属于重庆市的茶品牌,当时永川秀芽、重茶、农委和永川某部门一起来搞这个事情,相关部门对这件大事也非常支持,从镇财政批了150万来购买生产设备。正因为大家的努力,我们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可以说,当时整个重庆茶叶的市场都是由我们企业撑起的。"
虽然茶园的面积越来越大,但张节明仍然很谨慎,因为他之前见过太多的优秀茶园被荒废,"茶园再大,不会利用也是枉然。说实话,现在中国茶园荒废了很多,我也看过很多之前鼎盛,后来在政策、市场等等条件下荒掉的茶园,感到很心疼。"
这么多优秀的茶园在日益荒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茶园处于茶业产业链上游,产出与投入相比,显得不那么理想。而处于茶业产业链下游的茶叶销售则更应该对上游进行反哺,保证茶业产业链的正常运作,是以固本培元。这是张节明所坚持的产业布局理念。
也正因为他对这样产业布局理念的坚持,他所带领的企业也有了更迅猛的发展:2005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由重庆市二圣茶业有限公司控股经营的重庆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在张节明有条不紊的布局掌控下,重茶集团也开始了一条即快速,又保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0年后,重茶集团成为了一个集品牌推广、市场营销、茶文化传播、茶树种植、茶叶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
火烧毛虫:食品安全重如泰山
"茶园中曾经有一种毛虫,它避光,躲在叶子背后很难找,但一下雨就成片出来,用农药很不好治理,还会污染茶树。后来我们用了土办法--用煤油和农村的竹子,把煤油装在竹子里,塞上纸,点燃后用火花去烧那些毛虫,因为毛虫有绒毛又密集出现,所以往往点燃一支那一片就活不下去。用这样的办法,避免了农药残留又治理了虫害。"
"对于我们这些小企业、民营企业,食品安全是如履薄冰的。"这是张董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回答。也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安全处处长问到这个问题时,他给出的回答。
喝茶要健康,从根本上,茶叶需要非常健康。
"为了保证茶叶健康,我们在生产技术和工艺上,作一个变革。"张节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实不仅仅在于领导的决策,在很多实际操作层面,他都亲力亲为做实验、做调研。
根据实验和调研结果,他们发现茶树在春季是不长虫的,夏秋两季则会长虫, 以前的工艺是在秋冬两季将茶树修剪了,修建后的茶树一桩只有一芽,采了就没了。这对于虫害的治理和春茶的采摘,无疑是不利的。
"一条小小的虫子,搞得我们大伤脑筋。但办法不是没有,就看你动不动脑子。"在张节明的主持下,技术团队制定了茶园选择夏季修剪、秋冬两季不修剪等一番新技术。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新技术,茶园的叶子长多了,到了春天芽头也就多,产量增加了,叶子的光合作用增强,这样对茶树冬季营养的积累更好。
而夏季虫害多发,就让茶农将茶树剪掉,等茶树新长出来则需要一个月,虫也大量的死掉了,这样可以防70%~80%的害虫。
另外,茶园还使用物理防治害虫,例如黄板。这样避免了药剂使用,很大程度地保证茶叶的健康质量。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基础上,张节明与虫害的斗争取得了非常绿色有效的成果。
他山之石:日本茶园可攻玉
现在,位于二圣茶山的茶园,被称作"西南星空下最美茶园"。
这是张节明最为自豪的事情。
日本的茶园,一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是8年左右去考察的日本茶园。那里给我的印象,首先第一是交通发达,不管是山上山下,永远有沥青路,方便出入;第二是机械化程度之高,修剪、采茶等等基本都是机械采摘,当然日本的产品结构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要么做很高端的、手工采摘的抹茶原料,要么就是机械采摘的煎茶或茶饮料原料;第三是茶农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无论什么茶产品,包装上必须要表明产出地,并且说实话,国外进来的茶,在日本真的不是很好销,因为质量不及人家。"
日本茶园先进的行为和理念给张节明更多的思考。
"做得好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在谈到重茶集团的发展现状时,张节明笑容欣慰,语气自豪:"重茶集团在2014年的年产量是上百吨,年产值实现上亿元,集团业务现状并不单单局限于西南片区,更是放眼全国市场,覆盖北京、上海等城市,我们有信心2015年,在去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茶树无声,在三月的暖阳下,冒出嫩绿剔透的茶尖儿,三三两两的茶农正忙碌其间。油润的绿起起伏伏,绵延开去,成为春天里最美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