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普洱绝密档案:下关沱茶与重庆沱茶的恩怨情仇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普洱绝密档案:下关沱茶与重庆沱茶的恩怨情仇<,每个地域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茶叶密码,它们关乎生活习惯,关乎地域性格,关乎历史记忆。就像单枞之于潮汕,普洱之于广东,花茶之于北京,而对于川渝地区来说,最难以忘却的,是一缕沱香。沱茶,这种厚似壁碗、圆似面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普洱绝密档案:下关沱茶与重庆沱茶的恩怨情仇。

每个地域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茶叶密码,它们关乎生活习惯,关乎地域性格,关乎历史记忆。就像单枞之于潮汕,普洱之于广东,花茶之于北京,而对于川渝地区来说,最难以忘却的,是一缕沱香。

沱茶,这种厚似壁碗、圆似面包的上乘紧压茶,从诞生至今,一直以其高性价比、高耐泡性、醇厚甘甜的口感,牢牢占据川渝地区的主流茶叶消费市场和味觉记忆。



对于现在的很多川渝老茶客,尤其是重庆茶客而言,重庆沱可谓承载了他们大半生的茶饮记忆。而不知从何时开始,重庆沱在整个川渝市场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下关沱。

在长达半个世纪此消彼长的情仇纠缠中,下关沱和重庆沱,共同构筑了川渝人最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


引子•重庆沱 消失之谜

"记得1971年回老家,我们带的特产只有一样,那就是重庆沱茶。"68岁的杜女士说,"当时火车、轮船到达重庆,广播里最先介绍的特产,就是重庆沱。"

"想买重庆沱茶都要凭票,而且还要排队,因为当时茶叶紧张,还要外销,完全供不应求,一个人一个月配额最多只有2两。"已经74岁的原重庆渝中茶叶公司总经理苗芸回忆说。

不光是民间记忆,在历史资料搜集中,有关重庆沱的记载也可谓牛X闪闪--比如建国后,西南获得的第一块茶叶类世界金牌,就是由重庆沱摘得。

但即便曾经如此辉煌,不知何时开始,重庆沱还是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直至现在整个川渝市场都已显少得见,而代为占据整个沱茶市场的则是--下关沱。




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背后是怎样的一场力量角力?每一个川渝老茶客都想知道答案。


一、 先来后到之争

沱茶,产于下关 扬名于川

对于川渝现在主流的老老茶客而言,对于沱茶的最初记忆,多是源于重庆沱,下关沱则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的品类。那么到底重庆沱究竟是不是早于下关沱呢?

根据《中国名茶志》一书记载,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本产于滇西南茶区,因为新中国建立以前只在下关加工和集散,所以历史上约定俗成地把"云南沱茶"等同于"下关沱茶"。


民国30年 康藏茶厂成立历史图片


在清末民初,主要生产下关沱的,是以永昌祥、复春和等为代表的各种民办商号。而到了三四十年代,下关沱进入了迅猛发展期,带有官方色彩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之"康藏茶厂"等相继成立。而下关沱从诞生之日起至今,始终是以川渝为主要市场,在四川大小茶馆大受欢迎。

陈邦贤在他的《自勉斋随笔》中有这样的描述:"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为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

"这其实与云南普洱茶销售的两条主要线路有关,"现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发源说:"当时云南茶叶的两条销售主线,一条是边销茶线路,走茶马古道,需要从四川重庆过西藏,经过马帮长途驮运,下关沱茶被销到四川叙府(今宜宾)、重庆等沱江一带;另一条贡茶线路,川渝亦为必经之路。"


受访人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发源


再加上地理位置、生活习惯、以及口味的相近,下关沱的口感很受川渝市场欢迎。所以在20世纪上半叶,川渝一直是下关沱的主要消费市场。

(还有一种不登大雅的说法是,当年私商利用下关沱凹陷部分塞进鸦片走私进川,鸦片脱手后,大肆推销下关沱,却也歪打正着开拓了川渝茶市,这也是下关沱"碗臼"形状的成因。)

历史说法,不一而足。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1950年以前,沱茶是只产于云南的,且以"下关沱"为主,供应以西南为主辐射长江流域的整个全国市场。而这样的状态,则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上个世纪,手工蒸压下关沱的历史图片


重庆沱,其实师出于下关沱

1951年以后,随着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全国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被完全统一到了中国茶叶公司(简称:中茶)之下,由国家统购统销,并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特点把茶叶的加工进行分区。

从这个时候开始,下关茶厂在国家计划里主要负责生产以心脏紧茶和砖茶为主的边销茶,而重庆因为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备受国家扶持,改建后的"重庆茶厂"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开始生产绿茶、花茶,以及沱茶。

"在此之前,重庆是从不生产沱茶的,主要是从云南大理进货,而从50年代开始,重庆就开始派人来下关茶厂学习沱茶制作技术,下关也派人去重庆传授沱茶工艺。"杜发源说。

1953年,重庆第一个沱茶诞生于重庆茶厂。而从重庆开始生产沱茶之后,下关的沱茶产量就越来越小,主攻边销茶,"每年可能只有10到20吨沱茶投放川渝市场。"

就这样,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主导下,原本属于下关沱的半壁茶叶江山,被迫拱手让给后来居上的重庆沱,而集计划经济体制荣宠于一身的重庆沱,也开始了它如日中天的30年。


二.上世纪50~70年代

下关沱退隐,重庆沱垄断川渝沱茶市场

沱茶属于普洱茶的一种,从传统普洱茶加工的角度来讲,在紧压茶中的沱茶、饼茶和砖茶中,沱茶是用最好的原料来制成的。"在传统普洱茶选料和加工中,一般是1~4级的原料做沱茶,4~7级甚至8级的原料做饼茶,然后7、8、9级以下的原料来做砖茶。"杜发源说:"当然,这种情况在进入新世纪后,有很大改变。"

虽然都属于优质紧压茶,而且重庆沱的制茶工艺也脱胎于下关沱,但是二者口感却不尽相同。

"相比之下,下关沱味道会更重,更耐泡,更香,而且有种云南茶代表性的烟香味。"茶龄30年的老茶客陈老先生说。"而重庆沱的特点是喝完有种沉香味,带点回甜。"



"其实口感的差别,归根结底还是原料和拼配的差别。"已经在下关茶厂工作20余年的杜发源一语中的,"重庆沱茶使用的原料主要是中叶种或者小叶种的原料,而下关的沱茶使用的原料则是大叶种的晒青毛茶,这两个差距较大,因此口感也会有大的区别。"

而大叶种与小叶种之间最大的问题,则在于大叶种茶的内含物和水浸出物的含量会相对更高,味道更重,相对而言更耐泡,用重庆话来讲,就是"更霸道"些,更容易受到饮食习惯上口重的川渝人的喜好。这也成了若干年后,下关沱收复失地时,手上最重的砝码。

回忆起那个年代的重庆沱茶,那可真的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首先,西南地区的茶原料云集重庆茶厂,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重庆沱茶从来就不缺茶叶原材料;其次,出口创外汇一大部分,剩下的还要供给整个川渝市场,在那个供应配给制的年代,重庆沱几乎有钱也难买到。可以说,在上世纪50~70年代,重庆沱不仅垄断了川渝的沱茶市场,也垄断了茶客记忆。

而同一时期的下关茶厂,虽然边销茶依然走量巨大,但沱茶在川渝市场却几乎少有提及。



统一使用"中茶"商标的下关沱



据原下关茶厂的历史数据统计:从1950年到1979年这30年,下关茶厂虽然一直在生产边销茶,但沱茶的年产量基本都未超过100吨,年川渝市场投放量均只在10~20吨之间。对比重庆沱到70年代末,在建立工业化生产线后的年产量2000吨,下关沱确实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

然而盛衰兴替,变化无常。到了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下关沱和重庆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命运更迭。


三.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下关沱收复失地,重庆沱渐丢江山

1983年,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22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重庆茶厂生产的"峨眉牌重庆沱茶"获得金质奖,这是建国后西南获得的第一块茶叶类世界金奖。接下来,国内外的各种奖项亦纷至沓来,重庆沱到达了发展的巅峰。

此时正当得意之时的重庆沱茶不会察觉,一场新的革命正在酝酿之中。

1984年是个重要的历史节点。1984年,国家的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中茶大一统之下的茶叶流通体制开始逐步放开,以前绝对不可能任意生产的茶厂,终于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自主发挥生产经营优势。

经济一放开,茶叶生产企业立即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大量兴起,对这些小茶厂来说,改革犹如久旱逢甘霖,但对计划经济产物的重庆茶厂,则犹如暴风骤雨--优质茶叶原材料不再只供应重庆茶厂,地方企业的竞争抬高了收购价,原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造成生产量的严重脱节。

"重庆沱之前主要是走外销路线,一直存在内部供应不足的问题。生产量跟不上,我们是做销售的,没卖的总不行啊。"苗芸说,他所领导经营的原重庆渝中茶叶公司,在80年代叫做市中区茶叶商店,是重庆茶叶消费市场唯一的供应单位。



受访人 原重庆渝中茶叶公司总经理 苗芸



"当时我们还都是国有企业,独一家销售,什么茶叶都好卖。"苗芸记得,当时宜宾沱茶、涪陵沱茶,还有四川各地产的沱茶,同时冒出来很多,一夜之间涌现出的中小茶企,纷纷抢食重庆沱的市场。而这时,下关茶厂的厂长冯炎培也找到了苗芸,希望打开下关沱在重庆的销售局面。

"因为重庆沱茶实在量太少。就像这个菜一直不够吃,以前是没选择,饿肚子,但是现在可以选其他菜吃了,为什么不吃呢?反正都是茶叶的嘛。"

"下关沱一是价格不贵,跟重庆沱茶价格差不多,再一个就是味道很重,喝起来很浓,比重庆沱更耐泡,很适合重庆四川这边的口味。唯一一个一开始不太适应的是云南茶的那种'烟味',因为毕竟口味养成一二十年了,要改不太容易,但下关沱的品质本来就不错,喝着喝着也就习惯了。"

在短暂的市场混乱后,终于大浪淘沙,历史悠久且口味稳定的下关沱慢慢占据主流,并且消费以甲级沱茶为主。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下关沱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从1980年开始,下关沱茶的沱茶类产品年产量超过100吨;到了1989年,年产量超过1000吨;1993年,年产量超过2000吨;1998年,年产量超过了3000吨。

在熬过了30余年的漫长边销之路后,下关沱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沱茶春天。



从1991年起,随着"松鹤"、"宝焰牌"、"下关"等商标获准注册,下关沱茶开始进入打造品牌的时期,在川渝不仅仅有了巨大的占有量,其明星经典产品还有了巨大的品饮粉丝团。1986年,熟茶型下关沱首次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获得世界食品金冠奖,此后又分别在1987、1993年再次获得该奖。1981年、1985年、1990年,青茶型下关沱茶三次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无论茶客口碑还是官方荣誉都彻底超过了重庆沱。

就这样,从80年代初期开始到90年代中期,失去了国家政策的保护伞,重庆茶厂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而从80年代中期到2000年,下关沱迎来了发展的巅峰,几乎将重庆沱完全取而代之。2001年,重庆茶厂宣布停产,重庆沱的一个时代终结。


四.进入新千年

重庆沱重振有难度,下关沱苦恼被炒作

进入新千年,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很多茶厂的原国有股份经过拍卖,已经彻底民营化。2004年,由原重庆茶厂的部分老员工集资成立的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恢复生产,试图重振重庆沱。



"不过由于本地沱茶的原料多属中小叶种,茶多酚、咖啡因等内含物质不及大叶种的云南茶丰富,用来生产沱茶的本地茶叶先天不足,加上无法闯过国外条件苛刻的环保关,所以用于出口的重庆沱茶,其原料茶叶绝大多数采购自云南,这肯定就增加了生产成本,--没有茶叶基地的支撑,成为本土茶叶品牌发展的一大障碍。"

"此外,在出口价格上,由于重庆沱茶多是传统的'半成品包装'(大坨盒装),其出口价格仅为云南沱茶的1/4。"(引号内容摘自《重庆沱茶 二十年风雨金牌梦碎》)

与此同时,与重庆沱茶道阻且长的漫漫振兴路相反的是,已经越过"攻城掠地"阶段的下关沱,正陷入一种"甜蜜的苦恼"之中--产品被抢收。

沱茶这种高性价比的茶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以消费为主体的,即使在它最大的川渝市场,想找到保留下来的10年前或者20年前的下关沱,也依然很难。然而新千年以来的两次普洱茶大的炒作,却也波及到了本就属于普洱茶品类之一种的下关沱。

比如下关沱最有代表性的便装甲级沱茶,04年的市场交易价格是500~600元一件(一件25Kg),而到了今天,价格则为1.5万~2万元。

在一些资深藏家看来,沱茶的升值是必然的,"因为一个是作为消费为主的茶品,早期的沱茶没有留存市场和藏家的手里,存量很少,基本被喝掉了;再一个就是在这10年间,大家对普洱茶的认知都集中在了饼茶上,对沱茶的认知还较低。收藏饼茶的人很多,收藏沱茶的人其实相对还很少。所以,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存量越少,风险才会越小,应该说沱茶的储存价值会比饼茶更有潜力。"不愿透露姓名的重庆藏家黄先生道。

而不同于部分普洱茶一夜之间暴涨暴跌的狂热,一直是以10%~20%的幅度波动的下关沱,也被某些藏家瞄准为稳健、理性的投资品。



而下关沱的产量越来越少,也是造成被炒作的原因之一。相对上世纪末,下关沱的迅猛销量相比,新千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面的扩展,可供消费的茶品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人们对茶的认知也越来越丰富,下关沱的状况也在变化--"在90年代,下关茶厂的沱茶生产量是绝对第一位的,年产量有二三千吨,其次是边销茶,但是现在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转换,饼茶产量增幅较大,而现在沱茶系列产品加在一起只有几百吨。"杜发源说。

在06、07年,因为普洱茶收藏和投资价值的被放大,投放川渝市场的下关沱往往还未见到真正的消费者,就被人抢购收走,川渝茶客再次无沱茶可喝。于是,深谙产品价值最终还是要靠真正的茶客消费来实现的下关沱,从2008年开始,专门制作出了"川渝专供"的专销产品,包括酽缘沱、川渝沱,都是这种类型。



"'川渝专供'一方面价格会更向消费者倾斜以外,配方上也有区别。"杜发源说,"因为在普洱茶的概念里,通常认为晒青毛茶原料制成的茶才更有收藏价值,所以我们在'川渝专供'的产品在甲级沱茶的基调上,另外又加入了适当的烘青茶拼配,并在产品包装上予以明示。这样一来,虽然烘青的量不会超过3%,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炒作商人抢购的状态。"

"所以两句话,"杜发源总结,"一个是,现在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个产品打天下的时代,没有了。另一个,普洱茶的非理性炒作也会造成消费者的减少。长期被作为直接消费品的下关沱如果现在普遍被炒作收藏了,不能见到直接的消费者,那么当消费者慢慢地不得不接触其他的产品,甚至改变口味的时候,那么对普洱茶企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因此,113年从未间断的生产和消费,是下关最自豪的!"


结束语:

至此,下关沱与重庆沱之间,这场历时半个世纪的茶叶战争,最终以下关沱的绝对优势暂告一段落。

在国家力量这只无形大手的翻云覆雨中,造就了下关沱与重庆沱,这对瑜亮兄弟的世纪之争,和它们陡然不同的命运结局。重庆沱,这个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最终还是难抵市场经济的洪流,就像那个年代的蓝工装、样板戏一样,成为一代味觉记忆符号。

新时代的茶饮选择,不再"被计划"、"被限制",而是完完全全由消费者自发的口味筛选来决定。在茶叶品类百花齐放、层出不穷的今天,以下关沱为主力的沱茶类,正在步入一场对手更多、更强,波及范围更广、形势更为复杂的茶叶战争。

比起那些年跟重庆沱的交锋,那可更要残酷得多了。


本文参考资料:

李其康《下关沱 百年品牌之路》

郑旭鹏 饶方婧《重庆茶厂隐退 记忆中的沱茶还在飘香》(原载《重庆商报》)

《重庆沱茶 二十年风雨金牌梦碎》(作者不详,原载《时代信报》)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以上内容均属茶语原创内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涉权必究。


2022-05-04 00:07:5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