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泰元坊:开在老舍写作 梅兰芳生活之地的茶馆(这里见证了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史)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泰元坊:开在老舍写作 梅兰芳生活之地的茶馆(这里见证了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史)<,引子:在古老四九城的岁月里,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皇城根下,总有那么一段经历或一两条街,是人们心中绕不开的情结。它们枝繁叶茂又念念不去地纠缠在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下,与人的命运一起沉浮辗转,就好像茶语网(www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泰元坊:开在老舍写作 梅兰芳生活之地的茶馆(这里见证了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史)。


引子:在古老四九城的岁月里,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皇城根下,总有那么一段经历或一两条街,是人们心中绕不开的情结。它们枝繁叶茂又念念不去地纠缠在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下,与人的命运一起沉浮辗转,就好像茶语网(www.chayu.com)编辑如今走进的护国寺大街和它因茶馆而名的历历往事,每天都在护国寺金刚殿,也在护国新天地泰元坊的缕缕茶香中鲜活舒展。


老舍的《茶馆》写的就是这里

"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声,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这是已故去近半个世纪的著名作家老舍对故乡北平的深情描述。




而他笔下这个最典型的北平,就位于他的出生地--北京护国寺大街几百米外,一条叫做"小杨家"的胡同(曾用名小羊圈胡同)。老舍在济南完成了他一生最经典的作品《茶馆》,而《茶馆》故事的发生地正是护国寺大街。




可护国寺的故事还不仅于此,这里蕴含着相当传奇的色彩:这条不过600米长的街道,建于元代,距今已近800年历史,曾经有过风靡北京300多年的护国寺庙会。

直到1956年才完成它作为商业区的历史使命,传统的商铺一部分迁到隆福寺,更多的却转移到了至今的商业中心--西单。






梅兰芳在这里定居,小凤仙在这里等待

如今只剩下寺庙主体金刚殿的护国寺,在元代时正是丞相托克托的府邸,到明朝永乐年间,明北京城的总设计师姚广孝住在了这里;

护国寺街9号是梅兰芳先生的最后故居,如今成了"梅兰芳纪念馆";护国寺棉花胡同66号,是护国运动首领蔡锷将军的故居,他为知己小凤仙在棉花胡同47号还租过一处院子;

离开棉花胡同66号再走几分钟,就到护国寺街52号的四合院,它的主人是末代亲王溥杰,他和日本妻子嵯峨浩一起在这里度过了后半生的岁月,著书写字,留下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








而她,则在这里开了个特色茶

茶语网(www.chayu.com)编辑和于佳平见面,是在老街上的"护国新天地"。这是北京市政府为提升护国寺特色商业街的文化体验功能而兴建的一个特色文化Mall。

作为北京泰元坊茶艺馆的负责人,她正忙着筹划当天泰元坊成立十四周年的庆典活动,见到我们后才算打开了话匣子:"泰元坊是2013年底完全迁过来的,之前一直在更为CBD核心的复兴门,开了有十几年,有非常稳定的客源,所以一开始并不是特别想来。"




于佳平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她对护国寺大街的印象,却是从考察这条街的商业环境才深刻起来的:

"由于开发商的力邀,我反反复复来了好多次,想着一家纯文化的清茶馆要怎么在这里生存。直到有个夏天的晚上天黑以后,我发现这条街白天的人潮都退去了,而街市两边的这些老房子、街市中的老北京人却刚刚现出白天没有的活泼--

他们不紧不慢地聊天、走路、打水擦背,胡同里的人家把藤椅拿出来往路边一靠,摇摇蒲扇、吃几口西瓜,整条护国寺大街就显现出一种看淡繁华的感觉。我一下就被这种宠辱不惊的历史感打动了,才认真筹备护国寺泰元坊茶馆的开张。"






于佳平自我打趣地表示,在拥有最典型老北京文化的护国寺,泰元坊却是一家非典型的清茶馆:"我们老店的经营本来很顺利,很多人不理解我的迁店举动,因为在寸步都堵的北京,迁店就意味着商业的完全转型,但我相信这个转型,泰元坊已经顺利完成了。"




一心想教书育人的茶馆, 原来这么务正业

其实对于佳平来说,迁店并非人生的第一次大胆选择。早在2001年,她放弃了在高科技公司的高薪职位时,就受到过来自亲友们的侧目。

"因为我父母都是科研人员,而我是北师大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我们整个家庭都是和茶毫无渊源的知识分子,就有人怀疑我能不能坚持。事实证明我做到了,这十几年从对茶一无所知到现在茶课学员满天下,我了了自己当年的心愿--趁年轻做点做自己对社会都有益的事。"于佳平认真地说。




其实,于佳平所说的茶课,是泰元坊茶艺馆至今为人熟知的特色--

泰元坊全景茶艺茶文化体验,内容既涵盖各级别的专业茶文化课程,如茶的冲泡与品茗、茶席设计、茶器鉴赏等,也开设有太极、周易、书画、古瓷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合无论有没有基础的各类型人群。这里一年中至少有三百天会有各类主题茶艺课程,学员的选择范围非常广。




但是泰元坊的一路走来并非毫无波澜。对作为创始人的于佳平而言,记忆最深刻的时候是在2003年。

"本来清茶馆的经营就不容易,像泰元坊从2001年熬到了2003年,刚刚度过创业三年的起步期,正要加快发展时,谁知迎头就遇上了非典,对各类型公共消费场所的经营全面造成打击。尤其像茶馆这种并非为基本生存而创立的业态,打击更大。我们原本在非典之前开的国贸分店,也因为这个原因不能再继续。"

于佳平泡开一壶正山小种,顿时茶香合着她的话音,化开在十余年跌宕起伏的故事里,袅袅升腾。




经营不顺心的日子里,于佳平做什么呢?她开玩笑地说是"韬光养晦",实际情况是当时许多泰元坊的老顾客在那段全城非典的日子里,突然在日常上班、谈生意之外有了反思人生的心情,他们来茶馆聊天,聊的内容都开始转向对自己和生活本身的关注。




"要说也是无心插柳,那会大家突然有了闲情逸致,觉得生命特可贵,就愿意了解生活中许多被忽略的美好,这么着,就坐下来开始聊茶。我自己那时也多少有了点心得,聊着聊着大家就说,原来茶里这么多有意思的事,要不你们泰元坊就开个班,你来给我们讲。"

理科出身的于佳平,笑言自己就这样成了一名很文艺的茶文化教师。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泰元坊都免费为顾客们提供茶事教育,一直到2006年才将它作为一种经营项目推出。

"一开始是在北京晚报上打广告,登招生简章,就开始有外部的客人找来了。但这时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原来免费时讲课人气挺旺,一收费大家就觉得要考虑考虑,结果第一期开班只有一个听众,变成我们老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课程,怎么办?必须不计成本地教学,遵守承诺如期开班,因为这是一件关系商誉和诚信的事情。"于佳平很感慨。




这种艰难的状态直到2007年下半年才开始好转,随着社会网络推广的普及,泰元坊茶事通过网络以及民间的口碑相传后,招生量开始呈几何倍数地增长。

到了2008年时,因为业务量飙升,泰元坊茶艺馆和泰元坊的茶事教学部分正式分立,于佳平和她的团队合伙人,就正式成立了北京泰元坊茶文化有限公司。




对此,于佳平的总结是:"本来好像是不务正业办的这个茶文化课,现在反而成了茶艺馆的最亮点,以至于到现在社会上仍有许多人认为泰元坊是专门办茶艺学校的。"她莞尔一笑。


茶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做茶人的追求是什么

泰元坊茶艺馆其实位于整条街最中心的商业地段,门外车马喧嚣,有的是护国寺小吃店外探头探脑的游客,有的是居于深墙隐院中不愿提及身世的老人,还有的是炒肝、面茶、炸灌肠和街头的外来咖啡馆内,那些青春茫然的面孔,但一切的一切,都将在进入茶馆大门之后,被悄然隐没。




"泰元坊一直有两个主题,第一是中国茶文化的全方位全景体验,第二就是倡导人们读书,所以茶馆19个茶空间的名字都取自中国著名古籍和古代文化名人的书斋,希望人们在一杯茶、一本书的陪伴下完成一种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跟着于佳平,我们穿行在泰元坊楼上楼下共1200平方米的空间里,最后停在了二楼大教室"尚志"的门口,而这是一间有先进多媒体设备、能同时容纳70余人听讲和交流的专业茶艺教室。




于佳平缓缓推开教室的大门,顿时整个纯白色调的房间就和室内摆得整整齐齐的中国式书桌一起,映入了我们眼帘。

"读书以尚志,这是清代文人袁枚的名句,意思是读书人虽不直接创造物质价值,但他必须是精神上的一个耕耘者,我们觉得这句话有非常好的励志作用,于是就像古代人办私塾那样,开了这个大课堂。这里的各种茶事课程和文化交流活动,一年中从不间断。"




于佳平还告诉我们,围绕在"尚志"四周19个茶空间内的所有布置和软饰包括窗帘、布艺、地毯、摆件、挂画以及书籍等,全部都出自泰元坊团队的设计。

"连家具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她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接着说,"一般人很难想象,泰元坊作为茶馆,却拥有近五千册各领域各类型的书籍,算得上是一座小型图书馆了。人生就得有一边读书、一边喝茶的心情,只要把茶喝通了、把书读懂了,这做人也就到位了。"




为了每一个来泰元坊的人能把茶喝通,于佳平可没少下工夫:"早先只做茶艺馆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想法,希望来泰元坊喝茶的客人,能喝到在北京城性价比最好的茶、最对的茶。所以我从不认为茶馆靠良好装修就能营业待客,你茶都不对,喝茶人他还能对吗?"

对时下茶馆业的一些假大空现象,她摇了摇头,"我们后来做茶,是在课程达到一定高度后为了方便学员需要,将泰元坊的自有茶叶做成了真正的品牌,品牌名字叫'伯韵'。"




在泰元坊黑白主色调的一楼空间里,陈列着"伯韵"旗下的一百多款茶叶,而价位意外的亲和。忍不住转身问了于佳平:"开这么大的茶馆、做自己的茶品牌,为什么不多卖些高端产品或礼品茶?"

她的回答可真不像一个茶馆主人:"我觉得高端什么时候都不等于高价,在做'伯韵'这个品牌的时候,最终目的就是让人都喝得起也喝得明白,所以产品价位最多不过中等。我们甚至还分装了很多口感提升装、茶类品鉴装的学习型简装茶袋放在店内,量很少价又不高,对我们工厂来说做起来很麻烦,从生意角度又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我们还在做,为什么?人人都讲初心,我觉得泰元坊的创业初心就是让喝茶成为接地气的生活方式,管你文士名流还是普通百姓,能通过为茶放慢下来的时间和脚步,安顿好自己的内心。"




回过身就是街市红尘,那份为生活的奔波与挣扎,几乎写在每一个人脸上,这杯茶的安顿,弥足珍贵。


茶馆是个交友的地方,做做白日梦也无妨

傍晚六点,北京城的日头斜下来,照着泰元坊二楼的窗户玻璃,也照着窗外对面已经800历史的金刚殿屋檐。而老胡同里最后的手艺人在远处吆喝,歌手陈升又在街头发屋里唱着《北京一夜》:"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城门还不开……" 茶未凉、水尚沸,一切浮生若梦。

其实泰元坊是个能满足茶客全面需求的地方:如是商务客人,来到这里有赏心悦目的环境和训练有素的茶艺师,可以在心无旁骛的状态下进行主题会议,从五六人到十余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包厢;

如果是要试茶,无论是刚入门的茶友还是颇有经验的茶客,都能在泰元坊完整的产品体系中找到相应等级的茶叶进行品饮对比试验,从而得出关于中国六大茶类的正确口感,而在试茶的过程中,就能结交意气相投的茶友。

如想放松心情,又尽可趁周末闲暇,约上几个朋友进行靠谱或不靠谱的茶聚会,翻书泡茶,或者晒晒自己的手工、尝尝自制的茶点,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当然,还有很多人将泰元坊当成了自己生活的"第三空间",他们常常不愿留在办公室,而是带着工作、提着电脑来到茶馆,就着畅通的WIFI网络、手捧一杯茶,安安静静地写文章、做策划、画图纸……

一颗颗翱翔的心和头脑,在这洋溢中国书香的茶空间里,得到了肆意飞扬。

此外,泰元坊里还会有各种类型的人文茶会,从品茶、赏器、观画、抄书到戏剧欣赏等,吸引了众多追求精神境界的茶友,在春去秋来中感知茶与岁月的故事。




在泰元坊坐了一整天,发现在看似不热闹的茶馆里有不少过来看书或工作的茶客,或独身或结伴,大都一坐半天。不见喧哗、没有躁动,只有隐隐翻书声和低低的谈话声,而茶艺师们总是恰到好处地过来换茶,而桌上所有的茶点包括瓜子都用泰元坊的包装袋抽了真空。

"始终让客人喝到一杯味道刚刚好的茶,始终为消费者提供好的消费体验,这是经营茶馆的职业态度。"于佳平如是说,"比如像瓜子这样的小东西极易被忽略,但它有脂肪很容易坏,我们就要想在顾客前面防止它变坏,不让人因一粒的细节坏了一场心情。"



正因为这份职业精神,泰元坊的学员都成了顾客,顾客也成了学员,更有许多人通过茶而相识相近,收获了人生里最难得的友情。所以在一年中,泰元坊还要举办各种同学会、分享会甚至是演艺会,让各有爱好和特长的人们在这方属于茶的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




"很多人说,泰元坊让他们有了做白日梦的可能,其实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对茶和茶事的学习,改变了许多人的价值观,这种改变会使得你对生活的物欲降低,变得淡定平和,对人对事不过于执迷,最终明白--但凡你想得到的美、善、爱,都是既付出又得到的过程。"




人生就是过程。为许多人营造了生活梦境的于佳平深知这一点,所以她在茶馆二楼最醒目处挂了八个字"教以人文,化民成俗",这是帮助别人,更是提醒自己--要承认这个世界和人本身的无穷尽和不完美,时刻提醒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只要努力了、珍惜了、不遗余力地热爱过,这一生已是无悔。




茶语网温馨贴士:

到了护国寺,首先要看的就是那些被隐没于街市深处的名人故居,记住老舍家在小杨家胡同8号,梅兰芳纪念馆的门票是10元一张,而据说在棉花胡同47号内,还精心保存着当年小凤仙用过的屏风。

护国寺小吃是整条大街的消费最热门,但是值得领略的北京风味饮食还有街上老字号的合义斋老汤酱肉、老北京爆肚、新川面馆以及梅园奶酪等,爱小清新的文艺小青年,当然还会有更多选择。

而无论吃饭喝茶,护国新天地是个好所在,有街市之利而无车马喧嚣。饭后端起一杯茶,邀上知己或两三好友,最宜留在泰元坊消磨春风沉醉的午后。


本文由茶语网(www.chayu.com)独家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违法必究。


2022-05-04 00:07: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