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2015年版,《中国普洱茶防忽悠简明手册》

发表于:2024-11-07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2015年版,《中国普洱茶防忽悠简明手册》<,本文是茶道君的原创,可以转载,但请用文字注明:来源于广州日报的"茶道生活"公众号。如果你对茶道感兴趣,又闲着,可以关注一下我们的公众号,谢谢。由于我们在公众号后台收到的读者提问,大部分是关于普洱茶的,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2015年版,《中国普洱茶防忽悠简明手册》。


本文是茶道君的原创,可以转载,但请用文字注明:来源于广州日报的"茶道生活"公众号。如果你对茶道感兴趣,又闲着,可以关注一下我们的公众号,谢谢。


由于我们在公众号后台收到的读者提问,大部分是关于普洱茶的,所以今天来个实用性的小结。可能会得罪人,不过呢,心里舒坦。


1, 普洱茶是什么?

答:请参考以下例句:"1644年,满清攻入北京,为中国的电视剧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类似的风牛马不相及的陈述句可以是:"普洱茶,是中国金融史上最佳的产品"。这说明了普洱茶不仅仅是茶这么简单。


2,普洱茶比别的茶高级吗?

答:当然不是了。普洱茶只是一个茶种而已,有自己的口感。它不比其他任何茶高贵。之所以价格高,跟下一个问题有关。任何人,只要长期只喝一种茶,就会陷入口感上的疲倦,我们茶客应该不断的换茶喝,让我们的"舌路"见多识广。


3,普洱茶真的是可以喝的古董吗?陈年老茶是怎么回事?

答:只要你稍微有点理性,就知道这是胡说八道。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一旦启动,只要是自然储藏,就不会停止下来。你想想看,执行后发酵的细菌一辈子吃喝拉撒都在茶饼上面,最后会有什么结果?无数细菌不断大吃大喝,把茶叶中的果胶、脂肪、蛋白质、糖分不断分解,它们不会放过所有能消化的有机物。细菌之外的氧化反应也会持续进行,直到叶子内没有东西可以氧化为止。茶饼上的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一切会有个终点。那些陈年普洱茶的重量会减轻,因为有机物分解过程中,碳与氢会和氧结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跑掉了。一切消耗完后,茶饼会和细菌一起"沉寂"和"死掉"。普洱茶是"活的"?没错,不过活着活着,就会死翘翘,这才是客观规律。


要想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没个七、八十年是不可能的。要想成为古董,得耗上三、五百年。所以一饼普洱茶,在空气中熬个一百年,合理的结果就是彻底的枯萎和碳化。如果在南方,这个过程会快很多。成为古董要付出的代价是:没有任何饮用价值。


呵呵,一切都会完蛋。那些陈年普洱茶的果胶早就被细菌吃完了,因此饼身变得松松垮垮。部分脂肪氧化,部分和蛋白质、氨基酸一起被各种微生物无情地啃掉,糖分也没有了,它们被酵母菌变成了垃圾。这样茶汤的胶质感、鲜味、甜味就没有了。茶叶内的芬芳物质会不断分解并慢慢挥发掉,而每一次空气湿度的变化,水分会不断进入和流出茶饼,每一次每一个离开茶饼的微小水滴,都会溶解并带走一部分芳香。于是茶叶原有清香和细菌分解出来的陈香,最终都会消逝。


至于市面上的陈年老茶,可以直白的回答你:很多是假的。


4,普洱茶的口感标准由谁来定义?

答: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实中,普洱茶的口感,通常是由市场上的炒作决定的,有个普洱茶贩子就说:"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有了一切"--这个很有戈培尔"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的气魄。在所谓的普洱茶界,"大师"和"专家"满天飞,再加上专业的水军,铺天盖地的宣传,众人拾柴火焰高,引导着围观的茶客们(消费者)。


我们认为,正确的口感标准,应该用大规模的科学的统计普查实现。在不喝茶的人群中,在喝茶的人群中,随机挑选人员参与测试,使用不同品牌、不同转化阶段、不同山头、不同树种的普洱茶,在不同地区进行严格的盲喝实验,剔除一切可能的事前的心理暗示和诱导,最后统计出比较可靠的口感标准,得出可以适用于大众的科学结论。


当然我们也可以组织"普洱茶界"那些"大师"们盲喝,用无情的盲喝来测试他们的口感,看看他们的嘴巴是否真的这么灵敏。


其实我们说的这种方法,也是食品工业常用的手段。现代大型食品企业,开发某种大众副食品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细致的大规模的口感测试。普洱茶的口味虽然多变,但只要参加评估的人足够多,评测体系健全,还是能统计出相对客观的数据的。


只不过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这种调查,因为真相公布后,会影响某些人的生意。比如说,完成调查后,如果发现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喜欢陈化超过一定时间的普洱茶,那么,"能喝的古董"就彻底破产了。很多炒作和储藏普洱茶的人将会损失惨重。


普洱茶什么时候最好喝?应该是茶饼内的原有芳香物和陈化后生成的芳香物,达到一定的比例,在大部分人的口腔中形成最讨好的味觉效应时。这个时间点是10年还是15年?我们可以慢慢统计出来,但可以肯定,绝非越陈越好。


市面上那些动不动八十年、一百年的陈茶,得用个塑料薄膜紧紧包裹着,因为炒作者知道,如果自己的陈茶是真的(很多时候,倒卖者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真的),那可不能让它接触空气继续转化下去,否则就变垃圾了。这种手段,恰好打了"越陈越好"的脸。



5,什么是无味之味?

答:普洱茶陈化到一定阶段,其中能够导致味觉效应的元素,不是死了、分尸(解)了就是跑了,因此会变得寡淡无味。但是为了配合"越陈越好"的"古董"理论,普洱茶"大师"们就发明了"无味之味",说这是最高级的味道,还充满了"禅意",然后让别人掏腰包继续买单。我也不知道这帮忽悠的人,金刚、楞严读了几本,还满嘴佛理,也不怕报应。由此可见,掌握话语权有多重要。


6,山头茶、老树茶一定比台地茶好喝吗?

答:请看问题4,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科学统计,一切都是忽悠。台地茶不一定比老树茶难喝。相反,我们观察到,在盲喝的情况下,反而是不少人不喜欢喝老树茶。就像很多茶客并不喜欢喝普洱,只不过他们不会发出声音罢了。其实很多人在小规模的盲喝测试中,并不能分辨出哪些是台地茶哪些是老树茶。如果一开口就说台地茶的味道不浓郁,这是非常可笑的,有的台地茶味道不但浓,也非常芬芳,回甘也很厉害。同时泡茶的浓度、水温、时间,也会左右口感。一杯茶,不要以为只要是老树的,就会更加优秀。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老树茶耐泡会好一点。不过你考虑一下,你用同样的金钱可以买更多的优质台地茶,能泡的杯数肯定比老树更多。


7,纯料就要比拼配好?

答:这也是胡说八道。一个山头的茶叶,也有各种味道,不知纯在哪里。也许某个山头有某种味道是主流,但这种味道不一定意味着在所有人的舌头中都讨好。没有任何味觉的统计上的证据,证明纯料比拼配好喝。


山头茶之所以火爆,是因为每个山头的茶叶数量相对有限,在商业上便于成为"稀缺资源",方便炒作。比如你面前有一块披萨,价值人民币300元,但是有人把披萨切成10块,然后请10个推销员分别对你说,每块的味道都跟其他的披萨块不一样,所以这块要卖50元。于是你支付了500元,买了披萨。


然后在盲吃测试中,你发现自己其实不能分辨出每块披萨的"风格"。就像很多人在盲喝中,排除心理暗示后,不能分辨口中的茶来自哪个山头。


8,为什么有人之前吹嘘纯料,现在又强调自己有很强的拼配能力?

答:很简单,因为某些人之前炒作纯料想牟利,没想到别的阔佬也加入,用更多的钱把山头的叶子买下来,搞到他手头上没有"纯料",那就只好做拼配了。这叫见风使舵的小聪明,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果。


9,普洱茶的保健功效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答:没有。有一定消脂减肥的作用。但绝对没有吹嘘的这么神奇。而且刚做好的生茶对肠胃刺激大,并不适合频繁饮用。近年来,炒作喝新的生茶,这事挺缺德的。


10,干仓一定比湿仓好吗?

答:干仓这个概念跟金钱有很大关系。有人有意无意地暗示别人,只有某个地方的存储,才叫干仓,这就是在刻意打击外地的存储了。而且炒作干仓,有利于配合"越陈越好"的荒谬理论。在干燥地区,普洱茶转化慢,陈化期被人为拖长,于是越是"年高"的普洱,能忽悠的钱越多。这么说,懂了吧?


普洱茶的存储需要一定的湿度,才能又快又好的转化,在广东地区科学、合理地储藏,没有任何问题。我们应该批判的是"作弊仓",而不是针对在湿度大的地区的合理储存。


你要玩干的是吧?你干嘛不把普洱茶拿去新疆储藏?沙漠边缘多干啊。慢慢转化,这样你的孙子就能喝上了。


11,为什么有人贬熟茶,抬高生茶?

答:熟茶的刺激性小,保健功效比生茶好。之所以贬低熟茶,是因为熟茶存储没有多大意义,不来钱,呵呵。


12,什么是普洱茶的中国发展模式?

答:这是一个比较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普洱茶为什么成了金融产品?大家好好想想。模式:一开始,利用信息不对称,忽悠出一个"能喝的古董",于是手头上有闲钱的人就去投资和"窖藏"。后来慢慢有人发现自己受骗了,但是为了能把手头的存货卖出去,不得不一起抬轿子,于是形成群众规模的大忽悠。


再后来就发展到造假阶段,在目前的国情下,这是必然。开头受骗,但发现骗别人能挣钱,那就一起上路了。有多少古树茶是假的?有多少纯料是假的?有多少老茶是伪造的?有多少拍卖是托?你们用自己的脑子分析一下。


在这个信息开放和流通的年代,最后的结果,是无数人被忽悠怕了,认为普洱茶"水很深",从此再也不碰。我拜托你们作为消费者,在买普洱茶的时候,不要轻易被忽悠,不要助长歪风邪气。如果某种茶真的是稀缺资源,那么价高者得,很公平;如果是被骗子得手,或者有意无意成为骗子的帮手,那就会把整锅汤搅浑,长此下去,让所有人倒霉。


你愿意看到"再也不碰"这个结果吗?这是茶道君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


2015年了,你们自己回答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由茶道生活编辑,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来自《茶道生活》编辑部,公众号:teataolife35;欢迎转载,但请将本段话一并带走,谢谢。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若有疑问请联系茶语网。

2022-05-04 00:06: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