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红非遗技艺传承人手制特茗 足以温润整个秋冬
2015年10月11日,星期日,很多茶语网的茶友或者爱茶之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消息:《茶语市集·在这里 发现好茶》。
茶语市集现在开始内测了。诞生的初衷源于后台众多茶友时常会向茶语网小编咨询关于茶叶标准样的问题,中国茶博大精深,实在很难确定标准,而且只有相对标准,没有绝对标准。
所以我们一直在想,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平台让非遗技艺传承人和名家离我们更近一些。他们能够帮助你对茶类有相对清晰的口感认知之后,再去做品牌茶的选择,也许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心仪好茶。
市集是茶语网为懂茶、爱茶,有一定茶叶基础的茶友准备的一个茶人社群电商平台,在平台上聚集大量以非遗技艺传承人手制、各大品牌掌舵人或技术负责人等名家亲力监制的小量精品。准确地说,"交流"和"玩"的意味可能要远远大于电商本身。
基于此,"茶语市集"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茶友们寻找优秀的好茶标准样,而"茶语市集"在这点上更进一步的是为茶友们找到了六大茶类的制作大家及名家,并请他们为"茶语市集"的网友量身定制甚至手制属于他们所擅长领域的茶类标准样。
换言之,"茶语市集"并非小白们的淘宝店,而是茶叶玩家的茶叶铺子,在这里买不到30元一斤的老班章,更找不到动辄数吨的大货,很多茶品,我们都只有数百份甚至数十份。有的产品卖光了还有机会再找非遗技艺传承人或者名家支持一些货品,而另一些茶叶则是卖完了就没有了,如果需要只能等到明年。
这并非"茶语市集"采取的饥饿营销手法,而是让茶语网也无可奈何的现实。
话休絮烦,今天茶语网为茶友们带来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陆国富的手制--祁门功夫特茗。
引言
祁门茶人最大的特质是实在,就如同他们的茶叶。时光白驹过隙般划过大半个世纪,三代茶人同祁门红茶一起经历了工业化、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浪潮洗礼,祁红成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祁红。时光的痕迹烙在皱纹里,仿若记录着祁门红茶的起落,到如今仍从容地散发着悠长的祁门香。祁门茶人的心愿很简单,人走茶不凉,这便是让人动容的实在。
将时针拨回30年前,1985年的某个早晨,一位年轻小伙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祁门茶厂做技术员。此时的陆国富并未对茶叶怀抱太多的感情与期待。"就是个谋生的饭碗而已。"
在那个年代,有太多被集体力量裹挟的身不由己,人们似乎从未掌握过自己的命运。
三十年前的陆国富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竟然与"树叶"紧紧相连
就这样,从老茶厂的最好时代,到新形势下的祥源茶;从一个对茶叶一无所知的毛头小子,到现在日显大家风范的祁门红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知不觉间,陆国富走过了大半生的旅程,而回首来看,他的命运,竟与祁门红茶紧紧相连,如今再也无法分开。
初见:一勺茶喝出大世界
参观完厂房的流水线,顺着楼梯到二楼,在一个敞亮的房间里我们见到了陆国富。他正在准备审评今年刚制出的新茶,没有过多的招呼寒暄,简单介绍几句之后就投入了自己的工作。
一排5个白瓷审评碗的茶汤在自然光下呈现出深浅明暗的差别。陆国富观察了一下汤色,便和助手拿起旁边的品茗杯和汤匙开始品茶。从1号到5号,陆国富分别舀出一小勺送入口中,并在口中轻重起伏地吸气感受茶汤在口腔中翻滚的浓度,时而点头时而摇头。
这样一小杯茶,在陆国富眼里包含了太多太多信息
第一轮结束,陆国富开始进行第二轮拼配的审评。他把另一个号头的茶样拿出来称量后,分别放入刚才审评过的茶样中混合均匀,再称出同等量的茶叶放入洗净的审评杯中。这次审评的目的是为了将各个号头的茶样拼配起来,弥补某些号头茶叶的缺陷,达到更高级别的品质。
这些在我们眼中看起来区别不大的汤汤水水,而陆国富却似乎能从中喝出一个世界。专业、专注,这便是我们对陆国富的初印象。
80年代:祁红最好的时代,入行
1875年前后,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外省的红茶制法,利用祁门独特的茶树种类--槠叶种,在祁门加工出红茶,祁门红茶也由此诞生,开始了不平凡的辉煌历程。
从清末,到民国,到建国后……祁红百余年,世界顶级红茶的地位已经在海外深入人心,不管时代如何更迭,在国内,祁红一直是茶叶出口的主力。陆国富说,他刚进厂的80年代,算是赶上了祁红最红火的时代。
专心、专注,唯有如此才能谈得上"制茶"
陆国富是安徽安庆人,1985年从学校毕业分配到祁门茶厂当技术员,从事茶叶检验、审评工作。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祁门茶厂仍旧以出口为主,而且价格普遍高于其他种类红茶。等级低的出口价人民币七八块钱一斤,最高等级的国礼茶出口价格甚至达到200多块钱一斤。而且那个时候祁门茶厂属于垄断性质,国内市场上很难购买到祁门茶厂出产的祁红。
在陆国富眼中,老茶厂的好时代不仅局限于市场经营,也包括当时祁门红茶稳定的高品质。在那个年代,市场对于祁门红茶的要求十分严格,百年传承的手工制茶技艺,严格地把控着若干个产品等级梯队。所有出口的祁红原料必须全是祁门县境内出产。(因为祁红是一种地域性非常强的茶叶,祁门县18个乡镇只有16个出产红茶,除去这16个乡镇以外的地方出产的茶叶其实都不算祁门红茶。)
三十年如一日,陆国富与他的祁红
而进厂之后,陆国富就跟着老师傅们从最基本的看毛茶开始,到茶叶的初制、精制……在祁门茶厂工作的那些年,对于陆国富来说无比宝贵。因为基本上有关祁红的所有基础知识储备和传统技艺学习,都是在80年代那个黄金时代完成的。
2000年初:祁红最艰难的时刻,坚守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内市场的开发,原本计划经济产物的国有老字号祁门茶厂,日渐难以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出现了衰退。而同一时期,各类良莠不齐的小企业纷纷崛起,一时间,祁门红茶市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
祁红精制的17道工序,机械化的流水线无法生产
陆国富起身打开门边的柜子,拿了六七个塑料袋出来,里面装着各种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红茶,让我们依次比对。依次闻下来,确实能感受到不同产地的红茶在香气上都有非常巨大的差别。而祁门红茶扑鼻而来的蜜糖香气尤为浓郁,还夹杂着类似柠檬和桂花的香甜,这是有别于其他种类红茶的最直观的感受。
而其中一种红茶,让我们开始有些迷糊了,似乎也能微弱感受到所谓祁门的花果香和蜜糖香,只是有些飘忽让人着实不敢肯定。向陆国富求证,他才告诉我们这些是非祁门县产的祁红。
由于祁门红茶的知名度和市场需求,因此众多有来自周边区域,甚至其他省份的产品,都打着祁门红茶的品牌在市场上销售。非祁门县产的祁红,大多会向祁门县的茶厂购买正宗的祁门红茶掺入他们当地的茶叶里,拼配后再出售,所以能隐约闻到一些祁门红茶香气的特质,但又并不纯粹,造成了祁红现在的市场乱象。
祁红对地域要求非常严格,因而产量稀少
市场的混乱对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997年至2000年,是祁红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很多业内茶人也禁不住压力,纷纷转行。到2004年,祁红产量由高峰时的3000多吨锐减至不足千吨,输出量不足全国红茶输出量的1%,为历史最低。而陆国富是少数挺过了这段时间的人。
回想起这段岁月,陆国富已经显得云淡风轻,"你说是信念也好,精神也罢,但在我看来,就是对这份事业有了感情,我们祁红有这么好的生态,有这么好的原料,当时我就觉得一切困难处境都是暂时的,祁门红茶迟早会振兴。"
做茶不难,难的是坚持
2008年,在国家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祁门红茶的制作技艺被收录其中,而陆国富也成为非遗技艺指定传承人。
2010年,祥源茶瞄准祁红市场,收购了由原安徽省祁门茶厂改制而来的祁门红茶厂,并重点引入了包括陆国富等三位祁红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在内的,原祁门茶厂制茶团队。并特别设置"非遗车间",旨在发挥经典手工制作工艺的魅力。
陆国富在生产车间
制茶工艺的工业机械化是大势所趋,但非遗技艺的传承在陆国富这里也从未怠慢过。
"到现在为止,我们特级以上的高端红茶还是用手工制作。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最大的不同就是,手工制茶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外形去展现给消费者,而且制茶师在茶叶的发酵程度、以及拼配技艺等方面的经验和判断,都是机器不能比的。"
目前,陆国富有一个徒弟2015年被评为安徽省级传承人,还有个徒弟在2014年被评为市级传承人。"做好茶首先是要做好人,要喜欢做茶,要有做茶的悟性,还要有吃苦精神。"
进入这个祁门红茶的行业,并非当年陆国富自己的选择,而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用标准化的工艺踏踏实实做好祁门县的招牌,却是他自主选择的命运。
茶语网茶友福利
经非遗传承人17道考究工艺制成
这是一款难得的特茗级传统祁门工夫红茶,2015年年景尚好,天地成全。并由祁门红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陆国富全程手工精制,经17道考究的工艺,工业化的流水线无法完成。从4月到6月,历时约百天方成。
能不能做出祁红特茗,在采摘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这款茶原料源于祁门县核心产区--历口,采自祥源茶生态茶园的精选槠叶种。因为只有核心产地中的核心--历口、闪里、平里这几个少数的地方,海拔适宜、植物共生性好、水汽浓重,茶叶内涵物质丰富。在生叶品质最佳的时候采收,才能够做出顶级的祁红特茗。
祁门红茶,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享誉世界百余年。它将为你呈现出似花、似果、似蜜纯正饱满的"祁门香"。在祁红工夫严格的等级序列里,这款茶为极高境界--特茗级。
这款茶,总体风格甜蜜丰富,祁门红茶独到的花、果、蜜混合香气纯正而浓郁,为祁红工夫的极好作品。
(100g/198元)可扫描文末二维码查看详情
(100g/198元)可扫描文末二维码查看详情
茶语网茶人社群电商"茶语市集"内测版上线,扫描下方二维码去逛逛。
以上内容(含图片)均属茶语网原创内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涉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