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从拣剔工到茶企高管,她用了十年时间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从拣剔工到茶企高管,她用了十年时间<,2002,她21岁,进入了一家普洱茶企业,这家茶企的工厂在昆明。和许多年轻的工人一样,她进厂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拣剔,需要拣出或剔除不符合要求的茶梗、茶籽及非茶类杂物等,以便进行下一步加工。刚进厂做拣剔,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从拣剔工到茶企高管,她用了十年时间。

2002,她21岁,进入了一家普洱茶企业,这家茶企的工厂在昆明。和许多年轻的工人一样,她进厂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拣剔,需要拣出或剔除不符合要求的茶梗、茶籽及非茶类杂物等,以便进行下一步加工。刚进厂做拣剔,她每天可以拣十多公斤茶,做了一段时间拣剔工,她就进了压制车间。厂里工人多,工作节奏快,很多的时候,都是边培训,边摸索,边总结。


她出生在滇东北,从小只见过绿茶,进了这家企业之后,她才知道普洱茶的存在、以及普洱茶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


拣剔车间


不到两年的时间,她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压制车间机组长,再到压制车间主任的转变。车间、质检部、厂长、总经理助理,入行13年,她从一名最基层的工人蜕变成了一位管理人员。"可能是我比较善于总结",她谦虚地解释自己在这家企业的成长。



好奇心强、独立、不随波逐流,她身上具备了水瓶座女孩该有的这些特点。这个下午,35岁的她坐在我对面侃侃而谈,谦和而淡定,是一位气质熟女,十多年前的她,是那种走在路上都会有人吹口哨的小美女。


在这天下午的聊天中,她频频提到公司董事长对她的影响。这家茶企的创始人&董事长也是一位女性,一位水瓶座女性。


2005年,她们压出了3.6吨的普洱茶饼

这块3.6吨的普洱茶饼,现在放在芳村。她作为这饼茶诞生的参与者之一,倍感自豪。"3.6吨大饼的压制,要在一天内压制出来,要放几次原料、计量要精确,蒸压的程度要得当。当时站在操作台上只有董事长、专家顾问和我。我在车间工作的时间长,比较有经验,董事长信任我,就让我来把控蒸压时间。这块3.6吨的茶,选的是易武料,我们还备了一批料,做好了失败的准备。记得那天还停电了,我们临时去借电源,令人振奋的是,那天压饼一次就成功了。"每个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仿佛一切才刚刚发生。


2005年,她们压出了3.6吨的普洱茶饼


在车间的这几年时间,她积累了很多经验。厉害到什么程度?普洱茶发酵前要潮水,她用手摸一下茶叶就知道湿度,误差不会超过百分之一。她在之前说过的"善于总结",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额体现。


她不是一个喜欢待在舒适地带的人,2005年,她决定离开车间,到质量部学习。质量部的工作主要是化验和检验,这个部门的同事都是科班出身,同事们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她却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训练,有的只是在车间3年的实践经验。


质量部的工作主要是化验和检验


刚到质量部的时候,她用不来游标卡尺、更别说那些精确的理化仪器。好强的她不太习惯打扰同事,她默默地看别人怎么操作,同时也去买相关的书籍来学习。


她知道自己动作慢,工作日就尽量提早到办公室,提前测出一些数据,为同事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加熟练。"以前当车间主任的时候,我会在周末提前为工人把一些物料准备好,工人靠的是计件工资,我准备好物料、调整好设备,他们周一来就可以顺利的投入工作,不会被耽搁,这样也能保证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听到这个细节,我们很受触动。


2005年,她也曾想过离开公司,觉得自己在管理岗要求太严厉,常常得罪人,压力很大。那年,她休了一段时间假,董事长挽留她,给她打了两次电话。因为不服输,也因为不想辜负这份信任,她决定留下来。


2006年、2007年是背标准的年份

2006年,是普洱茶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公司在勐海新建的茶厂投入使用,她和其他两位同事被公司派到勐海招工培训,第一批招了100多人。工厂在勐海的曼谢村,当时的曼谢村交通不是很方便,距勐海县城十多公里,刚到勐海分厂时厂里的食堂还没有建好,中午吃饭不是太方便。


当时过来交毛料的大多是附近的傣族村民,有时候,在这个新建成的产区里就只有她一人负责收料,热情的傣族人问她吃饭了没?她回答说还没有,从那以后,傣族过来交茶叶的时候就会给她带一份糯米饭。


收毛料、评定级别,2006年她get到了许多新技能。


2006年,是普洱茶行业迈入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一年,国家正式建立了普洱茶市场准入机制,颁布实施了普洱茶地方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普洱茶标准等。为适应行业要求,为适应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及操作标准,为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为熟练掌握茶叶的理化指标及法规要求,她这一年开始背各种相关标准、及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


企业和行业的双需求,让她获得了学习和成长了。值得骄傲的是,她所在的公司在2006年成为了首批获得QS认证的企业,同时还获得了出口企业资质等。


2006年,她第一见到了茶树,第一次见到了菠萝是怎么长出来的,十年之后回忆起这些,她依然兴奋地像一个孩子。当地的村民很热情,许多中老年人听不懂汉语,但是他们脸上的笑容充满了真诚与善良。


一家姓玉的傣族人,简直把她当做女儿,每到周末,她到这家傣族人家吃饭玩耍,过泼水节(4月中旬)的时候,这家傣族人给她做了一套傣装。那一年,她和傣家朋友第一次上山采茶、生火炒茶,傣家人把那天上午采的茶全都送给了她,她至今还保存着这份茶叶。这些年,她对茶叶的感情,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她投进这份事业的,除了专业,还有情感。


她(左二)和傣家姑娘在一起


在工厂第一线,从筛分到包装,她经过反复试验、总结,掌握到了要领,这些看似日常而琐碎的工作,在她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哪里弱就补哪里"这是她对管理岗的一个认识。



二十六岁出任凤庆分厂厂长

2006年,公司的凤庆分厂开始筹备,凭着多年在第一线摸爬滚打的经验,她为公司准备凤庆厂开工所需要的物料清单,特别是压制设备。凤庆厂的规模很大,人最多的时候达到了700多人。凤庆厂开业庆典刚结束,董事长宣布将凤庆茶厂的管理交给她,她接到这个任命的时候,吓了一跳,她说当时有点心虚,怕做不好。


"我三十岁当了勐海茶厂(现大益茶厂)的厂长,你二十六岁就当上了凤庆茶厂的厂长,你能行的!"董事长的这句鼓励,是她坚持的动力。


在交谈中,她多次提到公司的这位领军人对她的影响。我想她是幸运的,年纪轻轻入行,遇到一个如良师益友般的领路人。是否你也有同感,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有些人教会你具体技能,而有些人却能直击你的灵魂。



2007年,她结婚了,新婚后三个月,她离开昆明到凤庆出任茶厂厂长,在凤庆管理茶厂的这一年,她为了事业与爱情两地奔波。


"筛网装反了"刚上任之后几天,她在车间巡视,发现一位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师傅的筛网出了问题,老师傅一拆开来,确实如此,不得不佩服这位小厂长的眼力。那一年,她刚刚二十六岁,但凤庆厂的工人们都不敢小看这位黄毛丫头。


在凤庆厂待了一年以后,她回到了昆明总部。


2010年,她成为了母亲,"有了孩子之后,每次出差都睡不安稳,心里挂着孩子"。从茶园到厂房,从车间到质量检验部、从检验部到行政部,她从公司的最底层做起,每一个环节她都清楚,这么多年,她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去年,她已经自学拿到了云南农业大学茶学本科的学位。


我知道我做事情的效率不是很高,但是我想做到圆满

看她工作那么卖力,甚至有人怀疑她是不是董事长的亲戚,有人问起时,她只能笑着摇摇头。


"2012年。我和同事开着皮卡车到贺开给茶农送晒茶的竹篾,竹篾太长,路太颠,竹篾不停的掉,我们只能不停的停车捡。晚上回到宿舍,手里全是灰,洗掉灰,手心都是刺,那天我大哭了一场"。所有的坚持背后,都不容易。


"我知道我做事情的效率不是很高,但是我想做到圆满。"她喝了口茶,平淡地说出了这句话。



这位"她",是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蔡昌敏女士。从2002年入行至今,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时光雕刻的痕迹,这把时间的刻刀,改变的不仅是形状。


一份事业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最终都逃不开我们所处的时代、自己的行动,以及我们遇见的人。先贤很早就告诉我们,"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个人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并不是靠运气和偶然。就如同一片醇和的陈年普洱茶,除了原材料的挑选,还有赖于时光的雕刻。


我们都懂得,这其中并没有捷径可走。


左起:蔡昌敏 阮殿蓉 赵思明

2022-05-04 00:04: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