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外行人”上的课「震撼教育」
编者按:王老师看到本文后说,其实倒也没有反对,只是任其存在,不去参与,不去理他罢了。我们发出来讨论,对于茶会茶艺茶道的反思,至少是值得参考。
我反对文化的茶,第一反对文化传说,第二反对茶艺茶道,第三反对禅茶一味。
--王老师的发言,2015年6月8日
昆明,蒙顿茶膏
蒙顿总经理崔怀刚先生之前就说有一个重要活动,务必来参加,今天到场的一群人,都是圈内行家。活动中主讲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中科院生态专家陈向军先生,一位就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专家王方辰先生。
从忍着笑,记录下了王老师在这个沙龙上的金句开篇起,我就知道,来对了。
反对文化的茶,就是说像神农尝百草这些实际上不存在而仅仅有民俗学意义的故事,不能当历史。
反对茶艺茶道,是因为这其实就是针对泡茶动作的延伸,泡什么都可以比划比划,可挖掘的客观内容过于有限。
反对禅茶一味,关于思考,喝茶时可以思考,喝咖啡或者不喝也一样思考,赵州和尚说"吃饭去"又未尝不可。
王老师最出名的身份是一位人类学家,他说过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在于人类起源。他曾经长时间在神农架考察研究野人,这和研究外星人一样,得到的假情报极多,"人熊"、"东都"、"亚胚"、"雪人"、"大脚怪"等等,都可以视作野人的别称,而无一不是有海量假证据。王老师的研究,首先就得把其中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先清了,才能把视野集中在有效材料上。
开篇定调,只谈科学,只谈客观,这种研究方法是相通的,人类学如是,茶学如是。
王老师用笔记本触摸屏现场画的示意图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跨界以及非本专业,使得王老师的视野非常客观和现实。
王老师说喝过最好的红茶是自己曾制作的一款金骏眉,细问后才知,原来是在发酵上下功夫,添加了某种酵母,以至于过程中不会出现酸味,且有一种花果香富集。这哪里还是什么金骏眉?它已超出了红茶的基本套路,非要用六大茶类去定义的话,会显得颇为困难,我勉强称其为"类红茶"。当然,好喝才是关键,是不是红茶又有什么关系。
在市场中,时常能听到很多讨论,就是这个茶到底是不是正宗,算不算传统,当能够从本质和整体出发看问题时,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了。
51普洱吕剑锋先生展示大红袍
王老师没单单纸上谈兵,也拿出一款珍贵的正岩大红袍来,味道极佳。
我也拿出一泡私藏好茶,王老师喝罢,点评大意如是,很干净,制作中保留住了完整的活性,但海拔不高。
这是一泡海拔在1000米上下的古树茶,王老师自称对茶是外行,仅仅是兴趣,但点评下来,却是句句到位。
喝得出海拔?这其实并不玄妙,茶树是一种维管束植物,在低海拔地区,大气压相对较大,反之高海拔地区气压则小,因此高海拔地区的茶树必须要维持更高的细胞液浓度才能够进行正常的蒸腾作用。
崔总随后又拿出了一泡普洱生茶,王老师喝了一杯,就说这茶海拔一定就要高一些。随后从包里翻出一支测量笔,将两个茶的浓度做了一个有效对比。果然,这泡茶的浓度指数是5,而我的茶浓度指数是3。(这工具侧量浓度的原理是看折光率,并不深奥。)
在座者无一不为之惊奇。
"惊奇",在王老师这天的讲座中给了我太多"惊奇",此刻也无法一一复述,只觉心下的狂喜。
在这收获满满的一天,感慨于一个非行业内的人能够如此通透的了解茶叶,而行业内的人却纠结于一些无聊的争论,这或许才是跨界的意义。
每个人都在说都在做,这就成了文化,所以今天谈的东西不是文化,而是科学,但有一天每个人都在谈科学了,科学就成了文化。
2022-05-04 00:02:58文图|李扬 茶业复兴小伙伴 微信号:40286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