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消失的中国味:福州茉莉花的逝去与忧伤

发表于:2024-11-07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消失的中国味:福州茉莉花的逝去与忧伤<,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这是一个忧伤的福州故事。福州茉莉花茶从清朝开始,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直在福建、在中国、在世界都享有盛名,却在旧城改造和福州的城市化进程当中逐渐式微,被其他的产区替代。我们并不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07日最后更新消失的中国味:福州茉莉花的逝去与忧伤。

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

这是一个忧伤的福州故事。

福州茉莉花茶从清朝开始,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直在福建、在中国、在世界都享有盛名,却在旧城改造和福州的城市化进程当中逐渐式微,被其他的产区替代。

我们并不知道在这样逐渐的蚕食当中,福州茉莉花茶和茉莉花还能走到什么时候,彻底消失,亦或是重新崛起?

我们只是想把这一切为您记录下来。


无论京味还是中国味,都是福州茉莉花茶的味道

对于福州来说,茉莉花茶就相当于它的名片,与之相对应的是火锅之于重庆,烤鸭之于北京,小男人之于上海。在过去太多的时间里,福州的茉莉花茶一直都是以福州最牛X特产的面目而示于人前。



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福州茉莉花茶加工总产量超过两万吨,外国商人先后来福州南台岛开洋行,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95%以上为福州出产,创造出风靡世界的"中国春天的味道"。

对于整个欧洲来说,那其实就是中国的味道。

而我们所谓的那个年代的"京味儿",其实更多的也是指福州茉莉花茶的味道。



更多的光荣与梦想被记录在各种的铭牌之上:"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名茶志》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

悲剧的意义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摧毁给人看。

这也许正是我们看到这些头衔之后,心中涌起的最大荒谬感。


福州茉莉花茶的大黄金时代

林增寿(化名)站在茶语网(www.chayu.com)小编的面前,肤色黝黑、眉眼细长,双手上还能看出N多劳作的痕迹。第一印象上,他并不像一个纯粹的花农,他身上的POLO衫带给他比较重的城市气息。事实上,林增寿也并非单纯的花农,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茉莉花文化的传播者。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免费发放一些茉莉花苗,分享给更多愿意把茉莉花的气息带入自己生活的人。而这一切,都是他自费的。

对于像林增寿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的事业、生活、家庭以至于爱好,其实都与茉莉花息息相关。他是一个真正的福州人。



但在之前并不这样。对于一直以来被誉为茉莉花和茉莉花茶故乡的福州来说,这一切并不需要依靠民间的力量来进行解决。

让我们抛开战乱时期那一段最惨烈的时光,改革开放以后福州茉莉花茶一直以来都是福州最响亮的一张城市名片。

林增寿回忆起那些岁月有些感慨:"80年代、90年代初的时候,整个福州一到夏天到处都是茉莉花的香气。那时候花到处都有种,都不需要怎么管理,小孩子放学之后还会自己采点花,5毛钱一袋这样卖了买糖吃。"



那是福州茉莉花的大黄金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达到鼎盛,拥有10万亩茉莉花基地和1000多家企业。在老福州人的记忆当中,"千家万户遍植茉莉,妇孺白首皆焙香茶",那是福州茉莉花茶给福州带来滚滚财富,"一担茉莉一担金"的岁月。



倘若按照每亩出产500斤茉莉花来计算的话,这意味着福州茉莉花产量全年可达到5000万斤。

而在这5000万斤茉莉花的支撑之下,全国几乎所有制作茉莉花茶的企业都将最后的窨制放在福州。而福州本土的茉莉花茶产量则达到8万吨,占全中国茉莉花茶生产的60%以上,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出口量居全国之冠。


从十万亩到五千亩的悲伤

所有的改变或者没落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福州原本的城市建设与其他城市相比相对滞后,这其实是源于两岸关系的缘故。但90年代中后期,彼此相亲相爱,福州的城市建设也随之开始。

这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化运动,而这场运动,至今我们都还未看到终点。对于福州市民来说,整个福州的变化不言而喻。每一天,这个城市都在迸发出更多更新的活力。

但所有事物都是双刃剑,就像我们在看待文明的发展一样:一种文明的兴起,必然伴随着另一种文明的衰弱--福州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第一需求,是日益扩大的城市体量对土地的需求,城市不停地在向外围延伸,它犹如一个吞噬土地的怪兽。它吞了菜园、吞了湿地、吞了山丘,更重要的是,它吞噬了福州大量的茉莉花田。

据了解,曾经茉莉花田最为集中的福州城郊的城门、胪雷,闽侯的建新、上街、青口等近郊地区花田被征为城市建设用地。在那些白色小花的尸骸之上,一座座高楼或者是工厂拔地而起。



接下来这一组数据对于福州的茉莉花产业来说,也许是触目惊心:最低点时,全市茉莉花种植面积降至不足5000亩,在福州市挂牌的生产企业仅有20多家,有生产的不到10家,年产量不足3000吨。

陈成忠是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意味着他代表着福州茉莉花茶的最高技艺。而他在回忆起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显得有些无奈:"不只是花田的问题,其实到了90年代后期,福州茉莉花茶整个行业发展太快了。各地都在找福州出产的花茶,需求量不断上升。城市开发占用了好多花田,没花用,花茶窨制的时候下花量减少了,品质下降得很厉害。"那几乎是一个无序的时代。



除了城市建设用地,于此同时,高强劳动力和较低生产效益的茉莉花生产被改种其他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迅速萎缩,产量锐减。在日益增加的茉莉花需求和日渐萎缩的茉莉花产量之间,有一些不良企业采取的方式可能只能用卑劣来形容,他们在茉莉花当中添加生石灰和香精来增加花茶的重量和香气。更可怕的是,在整个茉莉花产业当中,甚至出现了花霸,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先期向花农收购茉莉花供给工厂的收购人群体,控制了茉莉花的购销价格,从中牟取暴利。

"有花霸其实是好的,至少他们能够定出茉莉花的价格标准,而不是让花农随口喊价。"在了解的过程中,有受访者这样告诉我们。可见那个时候茉莉花市场的无序已经到了怎么样的地步。

数百年形成的福州茉莉花产业,衰弱起来却只需要短短几年。


广西横县,茉莉花新基地的崛起

而正在这个时候,与福州同处于茉莉花种植黄金地带的广西横县却一头扎进了这片茉莉花的红海。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就逐渐有序的培育当地的茉莉花产业,而这样的培育不仅仅是从种植入手,几乎整个城市都在为这个产业服务,即便是在政策上也有所倾斜。他们甚至在每两年的夏天花季都设置茉莉花节,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将"中国茉莉之乡"这一头衔,牢牢地冠在自己的头上。



对于已经出现无序市场的福州茉莉花来说,广西横县无异于《甄嬛传》当中正式直面华妃的嬛嬛--对于更多需要制作茉莉花茶的企业来说,这里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最式微的时候,仅仅有不到10家企业在进行生产,更多的企业被搬到了福建省内的宁德、福安或是广西横县。一夜之间,全国各地几乎都出现了以当地茉莉花窨制的茉莉花茶,福州茉莉花茶并不再是他们60%以上的选择。



在茶语网小编走访茉莉花茶企业的过程当中,发现即便是现在都还在福州生产茉莉花茶的企业,他们的用花也并非都使用福州本地的茉莉花。

例如某知名企业,在福州有部分茉莉花种植基地,然而广西横县基地占比在90%以上。福州的茉莉花产量不足以支撑生产,仅高端纯手工花茶运用福州茉莉花窨制,大部分还是在横县生产加工。而另外一些在包装上印制着"福州茉莉花茶"字样的企业,原料表上却并未说明茉莉花究竟产自何处。

连福州本地的企业都是如此,那么原本仅仅只是放在福州窨制茉莉花茶的企业就更是可晓而知。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茶厂都把福州茉莉花当成高端产品的窨制原料,但数量已经不成规模。


丢失的市场多久可以回来?

事情在变得更糟以前,有了改变。对于业已显得式微的福州茉莉花产业,2008年以后政府开始给予了更多的热情与关注。

为了振兴福州的茉莉花产业,政府为之付出了各种努力:2011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2014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福州茉莉花茶以28.52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七。



更重要的是,曾经仅仅只剩下5000亩的茉莉花田,在2011年统计时,福州辖区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辐射周边面积1.3万亩……

不过,丢失了的市场,可以被这么迅速地找回来吗?

张春江(化名),57岁,在闽侯竹岐的江边种植茉莉花已接近三十年,即便是整个产业最为衰弱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过他那不到100亩的茉莉花田。他家的大部分收入都是靠这片茉莉花田来进行供给,但这两年每到花季的时候,他都会担心自己的茉莉花卖不出去,"现在没多少茶厂在用我们的茉莉花了,他们都去横县了,我家之前一直供花那个厂又倒闭了……"

对于他家的未来,他看得并不是很清楚,福州茉莉花的未来,我们也看得不是很清楚。




图片来源:南仙翁、网络

作者:啊虫、黄小璇


本篇稿件所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茶语网(www.chayu.com)无法联系上图片作者,请作者见稿后速与我们联系(feedback@chayu.com),以便奉上稿酬。文章转载需注明来自茶语网,否则涉权必究。


点击图片了解参与众筹


2022-05-04 00:02:4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