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星私享丨赵延军:做所有人都能喝得懂的好茶 痴迷易武讲究“认真”二字
赵延军,国家高级评茶师、晴和堂创始人, 从1994年开始学茶,到1997年开始做茶,2008年在广州正式创办"晴和堂"。
茶,就应该让人人都喝得懂
1996年,西北人赵延军关掉了他在兰州已经经营了一年的茶馆。那是他第一次涉足茶行业,但是多年后回忆时,他毫不掩饰地说,"我想我上当了。"
当出了趟差,发现外面的茶比自己茶馆的茶不但好喝很多,甚至还便宜很多的时候。赵延军意识到,茶,这个行业远远要比自己当下的了解,要复杂得多。
如何搞懂这片叶子的规则?那时喝茶氛围最浓、懂茶的人最多的地方,都在广东。赵延军没多想,收拾行囊,去了。进不同的店、喝不同的茶、交不同的朋友……学茶的路上,所有茶人都是老师。
铁观音、武夷岩茶……直到喝到老普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想起,这条习茶路上,'百家茶'里真的让我喝到很多优秀难得的好茶。"
老茶让赵延军更直接地领会到茶叶的后发酵魅力。"如果说很多茶类是让我嘴巴上的茶瘾解了,那么老茶对我身体上的冲击是让我非常震撼的。而同样的一片茶,做好以后,在不同的人手里、不同的环境下,存放出来的个性竟是完全不同的!"
切身的感受体验,让赵延军对普洱痴迷。"我甚至觉得普洱茶是所有茶类的终结者,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标准,不是所有人的标准。"
2007年之后,普洱业的混乱现象之后,出现了很多让普通茶人无法控制的东西,无论是品质、价格,还是售后服务。"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想做一个我能对它完全负责任的东西。"
2008年,赵延军成立了自己的品牌"晴和堂",正式成为战斗在"第一线"的茶人。
有时候必要的舍弃,是对安全的把控
出于对易武的偏爱,赵延军出品的茶叶70%都是易武料。而老茶的影响,让他在做新茶的同时,也仔细地考虑对其后期的转化的影响。
今天的环境、气候、工艺……是否能让今天的茶依然能够在若干年后达到过去老茶的水准?哪些工艺已经改了,哪些还在延续?赵延军说:"这些都是我们还在继续研究的,为了让新茶未来的转化,能够最大程度上去贴近过去老茶的水准,我所有的茶,都是坚持全手工制作完成的。"
"我的观点是,传统不代表落后。现在很多制茶环节使用现代化的方式了,这个对或者不对,我们暂时不去讲它,因为作为后发酵茶,它后面的东西,我们暂时还看不到。我也不反对在'安全'的前提下,对现在的技术进行改进,但是如果不能肯定是'安全'的,我就暂时不会做。"
产品没有故事,理念也很简单,赵延军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雅俗共赏"。
对于全手工茶,赵延军认为它最致命的一件事,是产量不会太多。"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只做纯料茶,不做拼配茶?是不是不做更多产区的茶……其实,都不是,只是太多了我顾及不到,如果因为贸然的扩充,而出现问题,那我宁可放弃。"
"因为我从来没想过做多大多强,只要认真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