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星私享丨文玩大家李逖:玩,要以心役物,不能被物控制
作为老北京,李逖对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更不用说自幼耳濡目染、底蕴深厚的老北京文化。
文玩、文物,茶,是李逖最大的爱好,曾在嘉禾、重华等拍卖行负责玉器和瓷杂的鉴定收购工作,近年则在北京圆明畅和担任艺术总监,也曾多次受文化部委派赴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熟悉李逖的朋友都知道,只要一说到古玩,无论是唐宋元明清的文玩,还是高古的时代特点、风格表现,李逖都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活脱脱一真人版"古玩百科全书"。
茶具、珠子、玉器……全是你想不到的老物件
小时候的李逖,最开心的事就是去京城的琉璃厂淘东西,那些带着古老气息的老物件,每一样都让李逖非常兴奋。
长大之后,在古玩行业做事,接触了更多高手,他喜欢和古玩高手们沟通交流,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李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鉴赏体系。
如果你去过李逖的家,一定会被摆满了书、玉器、瓷器、珠子等各种古玩的架子震惊。因为老物件实在太多,李逖甚至直接把一面墙做成了落地的收藏品摆设架,专门拿来陈列各种古老的器物,比如高古的珠子、玉器、宋盏、清瓷器、古钱币……
在他桌子上,就摆放了一套清代海捞瓷的杯子。这套杯子是史上贸易最久的一批茶具,独具历史意义。各路辗转,最终被李逖高价收了回来。
李逖介绍道:"不要小看这套茶具:这是一套清雍正1723年金瓯号(Ca Mau)打捞上来的瓷器, 1998年在荷兰苏富比拍卖时买回来的。"
果然背后还有打捞国越南文物部门油性笔标注的文物编号和当时苏富比拍卖行拍卖时的拍卖编号的贴纸。
这套瓷器是整体器形全美,青花发色及釉面由于长期浸海,火光内敛,色泽略显青淡。胎釉厚度总计不及2毫米,轻叩之有悦耳的磬石之声,用"薄如纸、声如磬"形容恰如其分。
雍正朝瓷器向以精美著称于世,而雍正一朝存世的瓷器存世量十分稀少,这样的完整器在传世品中恐怕是很难见到的,其中经过考古确证的就更是难得。
从古玩到茶,他从未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
说起历史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包括一生从事的事业,让李逖从未脱离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譬如茶。
对于茶的印象,还要说到在云南为官的外公。童年的李逖,常常跟着家人喝云南沱茶。那个时候喝云南沱要蒸过后再放到铁听里面,然后放置在壶里泡好,喝的时候倒出来浓浓的茶汁儿兑水喝。
古玩圈里也有很多爱茶之人,在接触古玩之后,李逖也潜移默化地爱上了普洱茶,尤其是上了年份的老茶。从普洱茶的做茶方式、储藏环境、包装甚至是器具……总之,能对茶叶口感带来影响的因素,他统统研究了一遍。
从小就有"刨根问底"研究精神的李逖,不仅拥有绝对的知识储备,更有独到的文化鉴赏能力,备受业界人士的尊重。
"其实我在江湖上最大的名声是玩珠子。"李逖一边介绍着自己藏品一边笑着说,"这些老东西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戴着它,感觉自己就仿佛触摸到了古老的历史。"
十几年前他写的《南红辩》,现在看来依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玩,要以心役物,不能被物控制
作为祖师级的文玩大家,李逖最常被问到的就是有关老物件"价格"的问题。
对此李逖常说,"我不赞成把东西的价格弄到很邪门的地方。无论是文玩界还是茶行业,还是要以心役物,不能让物把你控制了。"
在茶杯的选择上,李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杯子一旦回归到瓷器的本质,所付出的价格是给到制作者、给到这个匠人穷极物理的精神,正如一串珠子的价值,并不是在工匠的手里,也不是在珠子的价格里,而是盘玩者的心理预期。"
好的杯子,工艺复杂,烧成率甚至只有百分之十几,需要很深厚的功底和耐心,还要承受不高的产量,用心去做杯子的人,自然值得尊敬。这样的杯子,如果你懂,自然也愿意为他付出超过材料、工艺十倍的价钱。
文玩也好,茶也好,都是一样的。大自然与工匠,都只是提供了一个可以被盘玩者不断赋予情感的载体,而所谓的文化,就是在这样不断赋予情感的过程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