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星私享│黄幼根:柴烧陶瓷,让梦想与艺术把生活燃烧
黄幼根:景德镇钟贤陶瓷主人,圈内人称阿根。早年从瓷校毕业,曾任十载国家公干,后投身商海,几番沉沦。2003年,只身探访柴窑隐秘,捣鼓柴烧物件,从泥土原材料采集,到窑炉搭建烧成,均一手完成。黄幼根最终在柴烧陶瓷中找到了情感皈依。
黄幼根曾经因为现实生活问题,放弃了瓷器,做了上班一族。但在他心里,陶瓷情怀没有停止,当发现满街都是相似的商业化陶瓷,抑或是多年不变的工业产品时,他感到失望。
他想,如果他做陶瓷会不会有人喜欢?
行胜于言,黄幼根毅然放弃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回到了景德镇,创立了钟贤陶瓷,开始了他的陶瓷创作之路,一心做让陶瓷有自己灵魂骨肉的陶瓷人。
他痴迷于草木灰釉的制作,不断尝试在草木灰釉中加入个人元素,希望可以给每件器物瓷带来更多的惊喜。从原料工艺到烧成器型,他希望陶瓷给观者生活化的空间美感,而柴烧是最适合、最贴近陶瓷的方式。
七天六夜柴烧,质朴温润可把玩
"山后的泥土,屋前的溪流,田畔的草木,自己的双手,燃烧的窑火,陶瓷带给我的是刺痛和狂喜。"黄幼根用这句话讲述了自己从挖土到烧窑的陶瓷生活,他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痛并快乐着。
挖掘、淘洗、过筛、陈腐揉炼,拉坯成型,精修细琢,补水上釉,装窑点火,开窑择选,再一次重头开始。一窑柴烧要经历七天六夜的时间,从曾经的偶然天成,到现在的风靡一时,它将制作者的心路历程熔成灰烬,最终附着在泥土之上,涅槃重生。
而在黄幼根看来,柴烧陶瓷唯有"质朴中带有温润,具备把玩的感觉"才能算得上是满意的作品。"不管是烽火面,有釉的一面,还是没有釉的一面,都可以供人把玩,让人爱不释手。"
黄幼根在柴窑中学习、探访,用心去感受火点的变化。他希望,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最能打动人的器物。一窑出来的若干个器物,或许并不完美,但每件都会说话,都忠实而清晰地记录了泥土和柴火的交集,排他无二,打动人心,这种气场,可以带到你的生命里去。
把自然还给陶瓷,享受时光燃烧的美妙
深入自然,已成为黄幼根永葆陶瓷活力的源泉,成为他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他舍弃已经在景德镇形成配套产业链的泥料、釉料成型等常规陶瓷工厂的方便的运作经营方式,坚持开发、使用自己找到的天然原料。
以原本之物为原料,尽物之本性,他要把本真还给陶瓷。自己去找喜欢的泥土,从大自然中筛取到与泥土相匹配的釉料,使用分注泥匣钵,俾水渗浆稠等传统手工淘炼泥土,以拉坯、印坯、泥盘条、擀泥板多种手工方式成形,创新使用各种手工施釉和烧制方式,他要做最自然的陶瓷。
用黄幼根的话来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看着自己挖来的泥土在我们的手中一步一步的变换,最后蜕变成你我手中的精灵。"正是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创新,黄幼根的作品总能给人清新的感受,而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陶瓷的精气神。
于黄幼根而言,正是这样的精气神令他着迷。燃烧前的期待,燃烧中的对抗,燃烧后的进取突破,在他眼中,柴烧随时间变换的每一步都让人痴醉。
练武、弹琴,烧窑人的侠骨柔情
练南拳,弹古琴,烧柴窑,这三者是黄幼根此时日常生活的写照,与他相生相伴,相惜相随。而谁又能想到一位烧窑人还有这般的侠骨柔情。
"我小时候不是卖陶瓷的,是练武的。"黄幼根笑称。家近福建的黄幼根,从小便练客家拳,强身健体,还能赚学费。如今,他每每看到各种拳馆,心中也痒痒,"我很想去再学,但是可能已经没有时间了,都把时间放在陶瓷上面",说到这里黄幼根不免心生遗憾。
黄幼根的店铺,还是景德镇这条街上最早放古琴的,他的古琴练得早,整条街上很多琴家都是他的师弟师妹。早些时候,这条街到了晚上没有了客人,黄幼根便开始练琴。古琴慢慢成为黄幼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烧窑过程中,人会累会冷,我会练拳来取暖,有的时候,也有一些朋友附庸风雅,他们弹吉他,我就跟他们弹弹古琴玩玩。"在黄幼根看来,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愿意就这样一辈子过着。
"只为把自然还给陶瓷,让生活回归本真。忠于自然的原则,忠于人的本性,忠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他告诉我们,要让做出来的陶瓷可以说话,他要让它带有精气神,更要让这种精气神,这种器以载道的精神传播开来,滋养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