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骆少君:一位茶界真正的好人故去了
我总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德高望重,不应该看他生前是有多少人如卫星般地前呼后拥,倒是该看看在他故去后,是否能看到身边有自发的、不敢忘却的纪念。
这个标准粗暴简单,却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2016年10月27日,茶人骆少君老师在杭州逝世,享年75岁。
她自然是配得上"茶界先贤"、"先生"等一系列尊称,但我们更想称呼她为一个"茶界的好人"--一个毕生为中国茶界做尽好事的好人。
因为虚怀若谷的骆少君老师常说:"我懂的太少了,茶是学不完的。""真正懂茶的人是当地的老茶农老技师,他们接地气,和茶农在一起最能学习到茶的知识。"
1961年,她正式步入农学院茶学系
1961年,骆少君高中毕业。班上近50个同学,成绩好的都去学医学理工了,骆少君是班上最后一个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浙江农学院茶学系。
(骆少君童年照)
"当时浙江农学院茶学系还不出名,同学们都叫我不要去,但爸爸说:'你以为当医生好啊,很累的。你这个人身体不好,人又懒,脑子又不好使,搞茶叶最适合你了。'"
父亲一通风趣的鼓励话打消了骆少君的顾虑,骆少君从此步入了茶界。
1965年,她的茶产业贡献之旅从福州茶厂开始
1965年,骆少君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福州茶厂,在生产技术科工作。在这之后,骆少君对中国茶业的贡献之一,便是改良了福建茉莉花茶的窨花技术。
"做茉莉花茶很累,晚上都不能睡,我脑子喜欢七想八想",她改良的窨花技术将花和茶拼合,茶不烘干,花在吐香时不失水,连窨,工艺简单,香气用得也高。
骆少君非常希望福州复兴茉莉花茶,她说那是永恒的事业,"福州现在减产茉莉花茶太可惜,我曾对福州的领导讲,本来茉莉花茶是你们的一个品牌,要好好归纳宣传,甚至人行道都可以种茉莉,营造花香之国,让原来福州从事茉莉花行业的人代代相传。"
上世纪90年代,她组建了茶界第一个职业技能鉴定站
上世纪90年代初,看着许多茶企老员工、老技师纷纷下岗,她忧心忡忡。顶着压力、克服困难,她带头组建了我国茶界第一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办起了全国第一个茶叶职业技能培训班。
"我当时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让老工人、老技师得到社会肯定,有用武之地;第二,希望通过培训,有人愿意接班。"骆少君说,当年别说费用,连行动都没有人表态支持,但她咬紧牙关坚持要办。第一批只来了十多人,他们来自全国不同茶厂,许多人的路费也是茶研所出的。
十多天培训结束后,名声就传了出去。后来,参加培训的人慢慢多了起来。近20年间,杭州茶叶研究院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站已培训了上万人。
再之后,她成为终身推广茶文化的人
骆少君一边是培训技师、评茶师,严把茶叶生产销售关;一边奔走呼号,企望通过不同途径普及茶文化。
多年来,骆少君利用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以"建议""提案"的方式或通过媒体发出一个茶界人士独特的声音:在全国"两会"上,她提出了《大力倡导"茶为国饮"迫在眉睫》的建议,希望把"中国茶""养生保健知识及饮茶"列入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并通过舆论普及茶的文化教育,让国民从小就有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常识及责任感。
"我希望全民都来喝茶。我们是茶的故乡,茶的原产地,又是茶的消费大国、茶文化大国。这么好的东西,希望我们不要抛弃它,都来爱它,把它传承下去。"她对茶的感情胜似亲情。
"喝茶是人人平等的。"这是茶界好人骆少君对茶的认知,也是我们作为茶界后辈应该不遗余力推广的真正的茶文化。
怀念茶界好人,怀念骆少君老师!
骆少君生平
1942年生,福建惠安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1981年~1983年留学日本静冈大学。中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从事茶叶生产、研究、质检40余年。曾任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文部分图文资料摘自微信公众号"岩茶教室"、"六大茶类",谨以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