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耗时五年,占地数亩的豪宅大院居然只是个工作室?
在地广人稀的潮州,拥有一座千余平方的宅子,可能还算不得牛X。但若单从它的使用属性而言,仅仅作为一个工作室,便是万万没想到。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据说,这座史上最帅工作室--明德园,耗时五年,是由被誉为潮州最帅的男人所修建。
仅凭以上,也够让人咋舌惊叹。没想到,其主人修建的初衷,仅是让世人对潮州手拉壶产业前途更具信心,让前来学习技艺的学生,拥有一个更好、更舒适的环境。
这位被誉为潮州最帅的男人叫谢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泥壶传承人。凭一己之力,推动整个潮州手拉壶产业,将非遗技艺做成了非遗公益。
明德园,从整体设计到细节陈设,谢华大师均全程参与。在运用"大道至简"的朴素理念下,保留潮州本地民居元素。虽不及苏州园林的雄伟华美,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置身其中感到自然的宁静之美。
事实上,明德园不随意对外开放。若没有相熟之人带领,不能轻易踏入。因为,它还有另一个"身份":谢华大师的手拉壶学校。那么,明德园到底有多帅?跟着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明德园,位于全国牌坊景观之最的潮州牌坊街。在这条承载着潮州历史文化精髓及英杰的街道上,游客络绎不绝。而就在这喧嚣的闹市之中,隐藏着一处规格颇为高大的民国风院落。
从状元坊旁的小巷进入,二十余米便可将其轻易"捕捉"。毕竟,在一片低矮楼房中,这处高门大院太过鹤立鸡群,让人有抑制不住一探究竟的冲动。
这座有人味、无烟火的高门大院里,进出的均是心灵手巧之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学习潮州朱泥手拉壶技艺,并传承下去。
这里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潮州手拉壶传承人谢华大师的手拉壶工作室和学校。
站在正门前方,可见门板上方悬挂着一块雕有"明德园"的走马板。而关于这座明德园的命名,谢华大师介绍,其意即是:明明白白做有品德之人。
与周边低矮破旧的楼房迥然不同,这座院落光是门楼檐就高达六七米。门楼基部由青石砌成,青石以上白墙灰瓦。
占地千余平方的明德园,从规划到如今正式迁入,耗时五年。
明德园由谢华大师全程参与设计,软装及细节部分,更是费尽心思。在运用"大道至简"的朴素理念下,加入潮州本地民居元素,正如同潮州手拉壶一般,简约而不简单。
外墙窗洞由瓦片错叠放置,建造工艺颇为讲究。本欲透过瓦片缝隙窥探院内风景,却奈何看不真切。也就是这份不真切与非同寻常,引来游客和居民的围观拍照。
拾级而上,推开厚重的油木大门,跨过门槛便是与大门同样色系的照壁,古香古色,韵味十足。在照壁的遮掩之下,整座院子气势更显,也烘托出一份神秘感。
院内以白墙为主基调,流线型设计的屋顶大气而不失雅致。正如谢华大师其艺术风格,以大写意的手法将自然及人为的造型都融入作品之中。
通往主院的青石路,将水池划分为东西两个。清澈见底,几尾红色小金鱼优哉游哉于几朵烟紫色的睡莲之下。哗哗作响的水声,扬起一轮轮水纹。
在大门内墙处还有一条连廊,通向另一处小院。屋顶之下的连廊顶部,由木质结构组成,刻画着镂空装饰。
而与此仅十几厘米处,便是两条老旧的方木拼成的"条凳",延伸至连廊拐角之处。据明德园的守园大爷介绍,这座院子的前身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而这两条靠墙而卧的方木"条凳"则是当时的主梁。
主屋采用扇门的形式,将里外分隔开来。踏入主屋,几十米的空高让整个屋子通透明亮。
正前一方木桌上摆放着汝瓷花瓶,瓶身似花枝缠绕的粗大树干。桌子左右两侧的太师椅端正而立。后方以白墙筑就的照壁上,有一弧型洞口,可直观其后的内室。
东厢呈现出开放式茶室,以盘错的树根为桌,上面摆放的一炉、三杯、一壶,经过长年的茶水浸润,茶壶外观的包浆泛出油亮。
茶席一旁铺满地的鹅卵石和落座在镂空墙体上憨态可掬的茶宠,在竹影的摇曳下形成夹景的茶趣生活,一片静谧。
西厢的茶室正式,亦隐秘。茶桌位置与东厢相反,前后两墙的木质立柜里摆放着几十把潮州手拉壶。据明德园主人谢华大师介绍,里面的壶价格不菲,十万余元的不在少数。隔着玻璃欣赏,内心早已占为己有。
推开内室的扇门,便是长达数十米的整木茶桌,两旁的立柜大多摆放着谢华大师弟子的手拉壶作品。推窗即见郁郁葱葱的树木紧挨后墙生长,地上苔藓娇俏可爱。
推开主屋走廊左侧的房间,里面十余台制壶机器发出嗡嗡的声音。学生们正在进行手拉壶的制作,安静认真,不被打扰。
行至二楼,由东向西分别是几位得意弟子的单独工作室和学生们的精修室,二楼中心处一方八仙桌和四把条凳,成为学生们的休憩之处。
从走廊右侧门洞而出,一番洞天。这个西侧后院里,一口井旁是石头砌成的茶桌。
墙外攀爬至屋顶的爬山虎下,是一片假山,流水落下经连廊底部流至庭院的两方水池。
穿过小桥,扇门之后便是休闲会客室。齐胸的吧台后是成排的红酒,上方挂着璀璨耀眼的琉璃灯,大大的木桌可供众人品酒饮茶。
从休闲会客室侧门而出,连通着庭院连廊拐角处。从洞门望向水池,颇有另一番野趣。
事实上,在这片老旧城区里,如此的一处宅院,已足够让人连连称奇。特别是它还是承载着潮州手拉壶工艺传承之地,在惊叹之余也让人流连忘返。
撰文/胖紫
摄影/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