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专栏|吴疆说:茶行业巨变来袭,不清楚方向,你能走多远?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专栏|吴疆说:茶行业巨变来袭,不清楚方向,你能走多远?<,茶语网(www.chayu.com)近期将不定期推出著名作家吴疆先生的专栏。本文为吴疆先生观点,不代表茶语网观点。吴疆: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一个备受争议却又不得不去关注的茶学者。《普洱茶营销》作者。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专栏|吴疆说:茶行业巨变来袭,不清楚方向,你能走多远?。

茶语网(www.chayu.com)近期将不定期推出著名作家吴疆先生的专栏。本文为吴疆先生观点,不代表茶语网观点。

吴疆:著名作家,茶文化学者,一个备受争议却又不得不去关注的茶学者。《普洱茶营销》作者。


吴疆先生


一个行业巨变之前夜,总有各种征兆。

只不过,这种征兆或明或暗,未必所有人都清晰了解。

茶行业区别于石油、金融、烟草这些特殊行业,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所以,行业的巨变,往往是市场力量左右,而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1988年国企大下岗,那种行业、心态的全面巨变的条件不复存在,给人的感觉就不至于这么明显,然而,对于普洱茶行业而言,巨变已经在发生。



普洱茶在2000年的时候,生产量约为一万吨,这个数字基本符合当时的中国香港地区、日本、法国这几个大市场的需求。

2004年之后,普洱茶跃上5万吨的产量。

这种改变其实是茶类的大转移导致的。

茶类的转移往往是零发酵---半发酵-----全发酵------后发酵,这是一个公式性的转移,并非准确,但是,可以说明相应社会发展的水平。

比如,改革开放后,首先起来的是半发酵茶的铁观音体系,在火爆了接近20年之后,轮到后发酵普洱茶上台。

在茶类的演变历史中,这种递进式的演变会一直延续,循环。

任何市场都是从无到有,然而不断爬升,直到一个高度,然后停顿,普洱茶也不例外。

前一段,有个经济学家许小年举了个例子,一个农民耕地,你给他一台拖拉机,那么生产力就大增,你给他两台,上升部分的生产力就减半,你给他三台,生产力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形成了拖累。

这个例子可以形象地说明普洱茶的现状。

2004年之前,普洱茶的生产厂家寥寥无几,市场上的品牌集中于中茶、下关、大益这三个品牌,所以,有人说存茶增值,那是因为存到了特殊时期的茶品,生产量小、品牌少,市场存量自然就很少,溢价的空间自然就大。

市场的情况在2006年之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06年普洱茶突然就冒出了近千个厂家,投资本金累计足够大,而这些投资将释放力量,同时,也会吸引更多投资进入。但是,对于当时的茶产业而言,拖拉机一下子增加太多了,紧接着普洱茶在2007年就崩盘。

从3个厂家到1000个厂家,消费者的增长速度,肯定追不上投资者的速度,这是明摆的事实。

2007年之后,生产的厂家没有增多,问题是品牌增多了。

大家流行古树茶的概念,于是,每一个茶叶店都有一个独立的品牌,市场又被极度地稀释了。

这其实让消费者又找不着北了。

市场上一万家店有一万个班章口味,市场有十万家店有十万个弯弓品牌,那么,到底谁是正宗?

于是,2014年春茶过后,再度崩盘了。

经历了接近两年的市场底部徘徊,众人都在猜,也许和2007年一样,2008年-2009年低迷,2010年开始上扬,算算时间,2017年要开始上扬了。

但是,实际上,错了。

现在的普洱茶行业已经有了第四台拖拉机、第五台拖拉机、第六台拖拉机... ...

如果我们静下来想想,我们周围的传统产业都衰败了,传统行业所谓巨富现在都负债累累了,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想想这个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种以物换币的方式和原始人以物换物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其实谈到的是一个行业总投资的问题。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人去投资,那么,这个行业就注定会衰败。如果一个行业的总投资超负荷,超过了你的承载,自然会有问题。

普洱茶现在的问题在于,实际上消费的群体非常小。

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字来作一个对比。

如果我们输入茶类的关键词,那么,普洱茶总是点击最高的一个。

毫无疑问,如今的市场,普洱茶的知名度最高。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方向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心酸的数字。

我们国家年产量约230万吨,普洱茶的产量约10万吨,这是普洱茶的一个峰值水平,也就是说约占年产量的5%多一点。

刨掉2007年和2014年两个年份的峰值,正常的年份产量约为5万吨,其中至少一半是进仓,那么,实际的消耗量约为2.5万吨每年,也就是说约占总产量的1%。

句话来说,100个喝茶人口中,实际喝普洱的只有一个人。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放大到六大茶类,放大到全国的消费市场,真实的消费数字和基数都少得可怜。

但是,会有人有疑问,基本上所有的茶店都卖普洱,基本上所有的茶叶会所都卖古董普洱,实际上没有这么少的数字吧?

然而,古董茶骗人与否的问题暂且不讨论,那是智商的问题。

即使是真茶,古董茶动辄几十万一片的价格,真实消费的数量能支撑这个产业吗?

班章、冰岛动辄上万一公斤的茶价,对于整体市场价格的推高或者摊薄真有实际意义吗?

这其实是说明了我们的症结,我们的营销,文化,无不要从此处思考。

之前拉动这个产业的核心,其实是"增值"。

这是我们今天谈到的核心话题,也就是所谓的"炒茶模式"。

正是炒茶模式的增值效应,导致了普洱茶产业超常规发展。也导致了产业生产了大多数不能及时消耗的"生茶",消费者的数量又跟不上,这样,产业的良性循环就无法完成。

2007年,大益的炒茶模式由福建人和广东人控制,厂家根本插不上手。

2007年5月之前,大益、中茶、下关之所以大炒特炒,既得益于2005年底到达北京的"马帮进京"活动,也得益于当时的股票火,房价火,各种投资得不到释放,既然普洱茶火,那就吸引了圈外大量的资金进入。

2007年的另一个现象也可以说明当时的热度,安徽、贵州、四川、广西多年的炒青、烘青绿陈茶拉入勐海和下关,被全部加工成"普洱茶",被抢购一空。也就是说,2007年初,一片树叶子被包装成"普洱茶",就可以卖天价。

当时的勐海县城设有茶叶检查站,与今日的班章村春茶季节防止外面的茶拉进类似,当时是主要防止外省茶叶拉入勐海,但是,仍然阻止不了海量的炒青绿陈茶、烘青绿陈茶拉入勐海的各大茶厂。

另一个景象也说明2007年的情况。

当时的思茅整个地区,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市区,每一个菜市场几乎都挂了一个标语:"存钱不如存普洱"。这就是政治力量的荒唐,有人说,普洱茶是某某某大师炒作起来的,其实一堆差不多到要饭境遇的外来和尚,咋可能来运作一个产业?

2006年下半年,普洱茶开始高烧。从市场的方向谈,当时,云南的一个重要产茶县,云县的老百姓都这样传说,"早上一背箩,下午开摩托。"意思是早上去采一背篓的茶叶,下午就可以换一辆摩托车开回家。

这是当时一个真实的场景。

时人癫狂的状态,今人已经无法想象。

所以2007年春茶过后,普洱茶的崩盘就很正常了。2007年之前,行业内没有"古树茶"这一概念,收购价炒到60元70元已经是天价,所以,茶农都很穷,一崩盘就崩得很彻底。到达2008年到2009年,勐海区域的茶园茶7-8元一公斤也无人收购,易武区域的茶价到达18元一公斤已经是属于高价。

受到产业崩盘的惊吓,所以,2013年炒作起来的时候,圈外人都失踪了,你不会听说什么房地产的老板、药厂的老板来投资炒茶了。

2014年的大益炒茶模式则完全变化为圈内人的运作了,最典型的是,芳村13000家店,几乎有一大半是涉足大益的炒茶模式,也就是说2014年的击鼓传花变成了圈内人传花,花落谁家,或者花败谁家,其实是比谁运作的资金能力强,谁坐庄的胆子大而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益的炒茶在2014年到了头,无论是博傻也好,庞氏骗局也好,高位站岗的界外散户是越来越少了。所以,大益去做了一个益购网,战场和方法变化了。

如今市场一片萧条,仍然还有人在炒作"兰韵",傻乎乎在网络叫嚣收茶几千件,不是缺心眼就是被洗脑了。

一个不能喝的茶,能运作到天价?

今日之形势与2007年不同,与2014年也不同,产业的方向已经转运了,产业的模式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了。

所以,有企业给我说要创新新模式,其实,现在的市场已经胆战心惊,无论你多好的花样,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卖茶,能把茶弄好喝一点,让茶价平一点,把虚张声势的古树概念少印一点,比什么都强。

再则,所谓的增值是有前提的,第一是品牌,第二是价格没有透支,第三才是品质。


2022-05-03 23:57: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