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探寻老班章村:哈尼族与古茶树世代相依的百年历史

发表于:2024-11-21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1日最后更新探寻老班章村:哈尼族与古茶树世代相依的百年历史<,时针指向上午7点,勐海这座偏安一隅的小县城还未从睡梦中醒来。昨夜一阵斜风细雨,清晨的空气中游曳着几丝凉意。胡乱塞了几口早食,整理好行装,我们一行人登上了二土家的越野车。二土从小在老班章村长大,这次探访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1日最后更新探寻老班章村:哈尼族与古茶树世代相依的百年历史。

时针指向上午7点,勐海这座偏安一隅的小县城还未从睡梦中醒来。昨夜一阵斜风细雨,清晨的空气中游曳着几丝凉意。

胡乱塞了几口早食,整理好行装,我们一行人登上了二土家的越野车。二土从小在老班章村长大,这次探访的目标,正是他的故乡。

老班章是什么?是茶、是村寨、是普洱符号、还是人们追寻的顶级滋味?或许都不是,它只是遗落在西双版纳深山密林中的一处聚居地,是哈尼族人牧牛、喂马、烧饭、嬉戏的平凡生活。



跟着我们的车轮向前,茶语网(www.chayu.com)将为你展示一座真正的老班章村。透过那些耀眼的光环,撇开世俗给予的荣耀,寻找老班章茶汤里的秘密。


出发:朝着大山的深处迈进

从勐海县城出发十多分钟,车窗外的道路已经从县道变成了山区常见的乡村路。窄窄的水泥路也不太平整,错车时往往给我一种与旁车乘客擦肩而过的幻觉。索性闭上双眼,不去理会。

再行十余分钟,连乡村路都走到了尽头,车身开始颠簸,睁眼一看:得,水泥路都没了,如果一地的碎石子儿都能叫路的话,这条路修建的时候一定没考虑过轿车的感受。"还是去年铺的石子儿,再早些时候,这样刚下完雨的第二天,我都不敢带你们进山。"显然,二土对这一地的石子儿非常满意。


(刚开始的这段还比较平整,但不时有较大的石块,稍不注意轿车可能挂底)


不知转过了几道山梁,再行过几处山丘,一束阳光照耀在我脸上。往窗外望去,竟然看见了云海!山上的空气清新而纯净,习惯了都市生活,身处此间,每一次呼吸心情都愈加愉悦。


(老班章村海拔约1700米,半山腰上遇到了"云海"景观)


"贺开古茶园"就在这里。往园内走去,大树参天,小树密布。一次性见到这么多古茶树,随行的摄影师开始兴奋起来。二土在一旁"幸灾乐祸":照你们这种拍法,等会到老班章,到处都是古茶树,胶卷都不够用了哟!


(遇见一方古茶园,赶紧进去参观一番,反正不收门票,哈哈哈)


短暂停留,继续出发。越往大山的深处,周围的气氛也变得越加淳朴。连附近居民喂养的小猪都不怕生人,大模大样地在路边啃食不知从哪儿弄的竹笋。看它憨态可掬的样子,我们也不忍心多加打扰。


(当地居民的小黑猪,对着镜头还有些好奇)


倘若不是道路难行且深处大山,其实一路上的风景更像是某条旅行路线。不,应该庆幸的是人们只发现了老班章茶叶的甘醇,而忽略了这里如诗如画的美景,否则不敢想象沿路都是旅游大巴的话,这只小憨猪还敢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觅食?

再往前,二土开始嘱咐我们抓牢车内的扶手。幸好听从了他的建议,因为没想到石子路之后,还有更加坎坷的一段烂路等着我们。车轮似乎不是滚动了,而是跳跃,没错,在头顶与车顶亲密接触过几次之后,我肯定了一点--想进老班章,还是戴个头盔比较靠谱。


(崎岖坎坷的道路,若是准备前往老班章的茶友,千万注意行车安全)


第一次探寻:老班章的故事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上午11点,我们终于抵达了老班章村。望着这座刚竣工不久的"寨门",我们憧憬着门那边的景致:因为门的另一端,是哈尼族人的土地,也是老班章的故乡。


(竣工不久的老班章"寨门",即将开始探寻这处普洱名茶的故乡)


"老班章村民小组29号"是二土家的门牌,一只小狗最先意识到我们的到来,并吼了几嗓子以示热情。二土家与想象的不太一样,这哪里是偏远小山村应有的模样?三层小楼宽敞明亮,每层楼至少500平米,还有舒适的观景阳台。这不叫民宿,这是别墅!



(超大的阳台还可以用作日光萎凋的场地,好想跟小狗一起晒太阳!)


"是茶树成全了老班章,我们的世代守护着这里的古茶树,茶树也给了我们回报。"二土的岳父"科图"刚从茶园回来,作为曾经的老班章村民小组副组长与村里辈分很高的科图,由他开始探索老班章是最好的选择。


(科图,汉名"李政明"。曾任老班章村村民小组副组长,哈尼族第58代子孙)


斟水、泡茶。市场上价格不菲的茶叶,在这里只有最原始的功能--为远方的客人一解旅途的疲乏。

"老班章的土地以前属于老曼峨的布朗族。我们哈尼族最先从墨江迁徙至大勐龙,后来才从大勐龙迁徙到老班章。但是这个时候的老班章与现在的地方还不相同,由于战乱与匪患等原因,我们曾经三次搬离村寨,现在的老班章村就是第三次搬回来所住的地方。我家祖上的坟山就有三处(每经历一次迁出与搬回,都要换),这也可以证明曾经的历史。"科图早年曾经当过兵,是村子里第一个听懂普通话以及会说普通话的村民。


(让人魂牵梦萦的老班章,在村寨中品饮又是一番美妙感受)


氤氲的茶气中,科图的话匣子也打开了。"还好当年的土匪只在乎村子里的财物,貌不惊人的茶树却幸免于难。不过2005年以前,我们哈尼族都是以打猎和种田为生,茶叶只算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副业吧。"

2001年的老班章是什么模样?从科图的描述中可以大概看清当年的轮廓:茶叶鲜叶仅值五毛钱一公斤,漫山遍野的古茶树也没人管理,山里的狗熊、野猪常常糟蹋这些作物。偏远的山区道路难行,极低的价格也要赶紧处理掉,否则就无人问津。2005年老班章开办了初制所,鲜叶每公斤能卖到三块七左右,但这是较好的等级才能达到的价格。


(布朗族、傣族、拉祜族、汉族,这些民族的语言科图都会)


科图家的茶品质好,所以一年能有400元左右的收入,在当时算是一笔重要的经济来源。而别家,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2006年茶叶价格开始上涨,每公斤鲜叶能卖到320元,一年之后的春茶,这个价格更是达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800元!凭借着卖茶就能满足一家人的开销,而且岁末还有结余,从这时开始,老班章居民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老班章村,几乎看不到以前的老房子了)


从科图懂事开始,就跟着家里人采茶做茶,哈尼族的生活与茶叶息息相关。他的父亲告诉他自家的茶树大概有多少年历史,是什么群体种分类,怎么种下的……这是当地'父子连名'的民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父子连名:科图的姓是父亲的名,科图的儿子名叫"图大",而孙子则是以"大"为姓)

例如科图家的"十三钗"古茶园,200多年前,老班章的居民并不多,娶妻成了一大难题。科图的高祖父(约四辈之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有的记录以口口相传为主)娶了一位帕沙村的姑娘。新娘临行前抓了一捧帕沙的茶籽,期盼在新家能感受到故乡的味道。其中十三粒茶籽长成大树并繁衍至今,这片古茶园里的茶树就取名为"十三钗"。


("十三钗"古茶园,见证着一段故事)


类似的历史,早已根植在科图的脑海里,也是图大刚懂事时,科图就必须传承给他的重要知识。或许在如今看来,这样的方式不免"愚笨"。但对于哈尼族来说,他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方法世代根植在老班章。也将凭借这样的民俗继续演绎茶树与人类的故事。


第二次探寻:邂逅漫山古茶园

听着科图的描述,手捧着一杯老班章,关于这座村寨实在有太多的神奇等待着人们探寻。时近中午,不免叨扰一顿。本以为茶树就是这里最亮丽的风景,何曾想地道的哈尼族美食更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所在!


(一顿地道的哈尼族饭菜,景美、茶美、美食更美!)


(这道小鸡熬的稀饭是哈尼族的特色菜品,当地宴席必不可少。据说如果结婚的时候没有这道菜,那就还不算成婚!)


(生牛肉酱辅以各种调料,也是印象深刻的美味,可惜未敢多食)


打着饱嗝,此行还有最后一道难题还未得到答案:为什么老班章的茶这么好喝,是环境因素还是人为影响、是独特的土壤或是特殊的环境?二土大手一挥,"我们去古茶园看看就知道了。"


(村寨周围全是古茶园,相较于来时的激动,现在已经兴奋到麻木了)


老班章村茶王树,是老班章的"先民"布朗族种下的,属于"老曼峨种"。在当地,4980亩古茶园(据科图介绍:此数据为古茶园面积,不包含2000年以后栽种的茶树)中,老曼峨种与帕沙种是最主要的两大群体种分类。前者的来历基本源自布朗族历史遗留,而后者则主要来自几百年前老班章与帕沙的相互往来(例如娶亲等)而栽种至此。


(老班章村茶王树,同样是来自布朗族栽种的"老曼峨种")


西双版纳的原始密林中,古茶树静静地生息繁衍,动植物多样性保存完好且未经过度人为干预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茶树基本免受病虫害的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古茶树得以最大限度的健康生长,所以根本用不着化肥或农药。


(优异的自然环境就是对古茶树的最好保护,老班章历史中几乎没有大的病虫害发生)


另一方面,老班章通路至今也才十余年,现在还有几公里的泥泞小道通行困难。与其运化肥进村,还不如带一些生活用品,毕竟前者在这里毫无用处,是彻彻底底的"垃圾"。

除此之外,土壤也是一大因素。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文献可以佐证老班章土壤与茶树的关系,但是生长在老班章的"老曼峨种"与生长在别处的相同群体种分类还是有明显区别。管窥一豹,这也从旁证实了老班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茶树伴生植物丰富,这样的景色在老班章古茶园随处可见)


最深层次的因素,则是哈尼族世代遵循的"法则"。作为一个与茶息息相关的民族,哈尼族的生活与茶密不可分。几百年前,茶叶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资,今天,茶叶则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让人惊叹的是,哈尼族对茶的情感并非因为近年市场的火热而产生。二土小时候居住的茅草屋,即使破旧急需修复,也绝不会砍伐古茶树。哈尼族在老班章世居这么多年,也从未听闻谁砍了茶树用作其他用途……这是祖辈留下的传统,也是祖辈留下的财富。


(右上角的茅草屋就是二土小时候的家,茶树是重要的生活物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解惑:邀你感受老班章独特风采

终于揭开了老班章的面纱,稍加总结可以得出这些规律:1.老班章现有古茶树的群体种分类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但口感滋味不及老班章。2.自2000年之后种下的小树茶,也不能代表老班章。3.老班章滋味浑厚而又均衡,就是因为混采的原因,综合了茶树口感的结果。



以前的茶树鲜叶非常廉价,茶农即使分古茶园采摘了鲜叶,最后在收购点还是会混在一起。况且老班章古茶树资源丰富,甚至到了"家门口就随处可见"的地步,群体种分类辨识对于商业来说几乎没有意义,长久以来的习惯也不会单独采摘。

但是,我们之前已经感受了这么多老班章的故事,已经知道了老班章群体种分类中,老曼峨种、帕沙种、十三钗的明确历史沿袭。那么大胆试想一下:若是按三个群体种分类进行单独采摘单独制作,我们将品尝到什么样的滋味?



在任何资料中,都几乎找不出答案。因为这本就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一次关于老班章的疯狂实验!茶语网召集所有喜爱普洱山头茶的茶痴,用众筹的方式体验"群体种分类单采"这一难得的老班章!好茶难觅,知己难寻!



"老班章众筹"是一次茶痴的聚会,3饼"单采老班章"(老曼峨种、帕沙种、十三钗,200g/饼)与1饼"混采老班章"(400g/饼)共计12600元。如果仅以市场价论,每年春暖花开之时,从千里之外蜂拥至老班章寻茶的茶疯子不知凡几,而成本亦只高不低。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74岁国画画家王成华老先生,其手绘国画以拙朴童趣而得盛名。老先生为每一套茶亲绘茶画,既增加了老班章的收藏及文化价值,同时编号将同茶画一一对应,作为无法仿造的鉴伪方式!

(包装效果图,仅供示意)


为了见证这饼珍稀罕见老班章的诞生,采摘鲜叶的时候还将在现场带来视频直播!怎么区分茶树性状、单采与混采有何不同、老班章当地旖旎的秀美景色,全部一网打尽!你是参与者,亦为见证者!

最后,无论众筹成功与否,茶语网将组建专属微信群。参与众筹的茶友都是对老班章痴迷的茶疯子,可以相互认识,畅聊关于茶的种种乐事、猜测"单采老班章"的神秘风采、共同期待这场茶界盛事!



项目回报:

支持:¥12600元

目标额:100套

极限库存:300套(限于山头古茶树数量条件,无法再行增加)


回报内容:

古树老班章分类单采头春纯料套组1套,具体包括:

古树老班章群体老曼峨种单采头春纯料(200g/饼✖1)

古树老班章群体帕沙种单采头春纯料(200g/饼✖1)

古树老班章群体十三钗单采头春纯料(200g/饼✖1)

古树老班章群体山头各品种混拼(400g/饼✖1)

国画画家王成华手绘茶画(1张)


回报时间:

众筹成功后40至45天内发货


配送方式:

免运费


特别提示

为了让这一套老班章发挥出它的极致口感,需从叶片最佳采摘时间、晾晒时间等每一个细节进行把控,且因当地天气的不确定性,时间上无法做到十分精确,若因不良天气影响发货时间,请予以谅解。若已确认需延迟发货,将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的方式提前告知,并尽快发货给您。



每个小饼,都代表着一种老班章群体种的特殊风格;每泡茶汤,都蕴含着老班章村百年古茶树的非凡魅力。从现在开始至3月21日,众筹目标100套,最大库存300套!点击此处,即可参与属于老班章的顶级盛宴!


2022-05-03 23:55: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