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畅销境外半世纪的六堡茶,国内茶圈却有80%的人没喝过它的正味!

发表于:2024-12-25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5日最后更新畅销境外半世纪的六堡茶,国内茶圈却有80%的人没喝过它的正味!<,在近年来茶业大发展,各大茶类轮番登场,不断刷新我们味觉与认知的今天,有一个茶叶品类目前还处于尚未发力、低调得甚至有点"神秘"的阶段。在专业品饮圈、老茶圈,一些老茶鬼可能对它口感并不陌生。但在大众品饮圈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5日最后更新畅销境外半世纪的六堡茶,国内茶圈却有80%的人没喝过它的正味!。

在近年来茶业大发展,各大茶类轮番登场,不断刷新我们味觉与认知的今天,有一个茶叶品类目前还处于尚未发力、低调得甚至有点"神秘"的阶段。

在专业品饮圈、老茶圈,一些老茶鬼可能对它口感并不陌生。

但在大众品饮圈,80%的人都没有喝过;另外10%没喝过,但是从他们的茶类认知,也许知道这种茶的存在;

还有一小部分可能从健康或者猎奇的角度,去找过、买过这种茶,不过当他们在今天的市场上,稍微多进几家店,可能都会遇到这样一个让他们傻眼的现实--"一家一味,百家百味"。

这就是六堡茶,和它让人有点尴尬的今天--工艺多样、口感不一,让想要尝试六堡茶的普通消费者头晕目眩。

为了寻味六堡,我们这一次来到了梧州,来亲自数一数,六堡茶到底有多少种味。


小调查(可到茶语微信公众号投票):

你知道的或者喝过的六堡茶,是个什么味儿?(可多选)

●没喝过

●槟榔香

●松烟味

●槟榔香松烟味

●类似熟普的一种味道

●类似生普的一种味道

●类似绿茶的一种味道

●类似红茶的一种味道

●类似乌龙茶的一种味道

●一种黑茶的味道

●一种无可名状的味道

●你们选,我先去吃口瓜


"红、浓、陈、醇",老茶客印象里的六堡正味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90年代末,普洱热刚刚兴起之前,六堡茶除了本地的小部分消费人群,大部分的消费市场都不在国内,而是东南亚等海外地区以及因清末本地移民走出去,而影响到的华侨聚集地。

这是一个早期主要为了出口创外汇而生产的茶类,所以又称"侨销茶"。


(梧州西江流域,当年繁忙的水路)


换言之,六堡茶真正开始为国内喝茶人群所瞩目,是在普洱茶兴起之后--同为黑茶大类的六堡,通过"回流"等渠道重新走进国内玩家圈子,并因为一些在当时刚开始涉猎茶圈的茶人看来,与普洱老茶相似的特点,而受到关注和认可。

没错,"红、浓、陈、醇"、槟榔香松烟味、甜稠口感,是六堡茶在走进国内茶圈的认知伊始,带给我们的初始印象。而这种口感的形成,则要追溯到建国后、上世纪五十年代。


(历史图片中的六堡汤色)


建国后,因战争而已经几乎完全停滞的六堡茶生产重新被提上日程,开始成为梧州,这个口岸城市,出口创外汇的一项大宗业务。

而在1955年,根据港澳,以及东南亚客户的市场要求和反馈(客户普遍偏好水色深、滋味稠厚的口感),于是,由当时的中国茶业公司统一安排,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牵头,开始研究销售到港澳的冷水渥堆发酵工艺,而六堡茶的渥堆发酵研究任务,则同时落在了当时的中国茶叶公司广西省分公司梧州支公司(其于1988年改称"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也就是今天"梧州中茶"的前身)。


(在解放前,没有商品包装概念的六堡茶,就是以竹筐的形式直接装船辗转数月运到东南亚。直到今天,六堡茶的仓储依然保存着竹筐分装的形式。)


1958年,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工艺成熟①,并投入市场用于量化生产和出口,在海内外亦得到好评。从此,大家记住了这种红浓的汤色、甜稠的口感,并在"全国统一一盘棋"的形势下,这种"冷水渥堆"技术所生产的六堡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六堡茶工艺的主流。

而同时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2005年外贸茶叶出口许可证管理取消以前,整个广西可以进行六堡茶出口的茶叶公司,只有广西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一家(即今天的"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可以说,整个港澳、东南亚1958年~2005年间所消费的六堡茶,几乎都是由"冷水渥堆"的后发酵技术所生产的六堡茶。

几十年的持续输送,养成了几十年延续至今的口感记忆。


(六堡茶侨销时代,"八中茶"商标一统天下)


但是在2005年之后,六堡茶的生产经营逐步放开,国内市场上,各种各样工艺的六堡茶也开始逐渐出现,打破了因"冷水渥堆"而形成的"红、浓、陈、醇"的口感一统天下的格局。


(散装的六堡茶干茶)


今天的六堡茶有多少种味?

这里是梧州市鸳江丽港堤下的茶叶一条街,也几乎就是当地最大的一条茶叶交易集散地,经营的80%以上都是六堡茶。

这里也应该算是目前六堡茶市场最大的样本库,因为各种各样口味的六堡茶,你都能找得到--




(今天的六堡茶,砖、饼、沱、散,各种形态应有尽有,不过竹编或者草编小篓,依然是六堡茶最具特色的包装风格。)


1.有一次闷堆发酵,但无渥堆发酵的"古法六堡茶"

常见概念:农家茶,"古法"、"传统工艺"、"原生态"六堡茶等

产品特点:强调原产地、原生种、有闷堆发酵,但无渥堆发酵、各家制法不一、陈放方法不一

即便在今天的关于六堡茶的国标里,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国标是把"渥堆"等精制工艺纳入到国家标准之中的。

但在茶叶市场,你依然可以看到以"六堡农家茶"、"原生态六堡茶"、"古法、传统工艺六堡茶"为旗帜的六堡茶在市场层出不穷,而此类六堡其实就是未经国标精制工艺的"六堡毛茶"。



换句话说,在六堡茶的原料种植和毛茶初制加工地,越来越多曾经加工毛茶给大厂供料的毛料供应商,已经开始独立生产、包装和销售,做起了成品茶。

工艺上,他们延续了以前传统种茶制茶的方法,但相对大厂时代的工艺和产品,又显然缺失了比较关键的"冷水渥堆"环节和标准化的规程。于是就有了今天市面上"一家一味、百家百味"的现象。

就我们此次走访所尝试过的此类六堡而言,在工艺上,几乎家家都有"独门绝技",仅"干燥"这个步骤而言,就有蒸青的、炒青的、晒青的、烘青的。可以说是各家众说纷纭。

尽管与国标的标准要求并不完全一致,但当冠之以"传统工艺"、"古法"、"手工"等字眼,市场上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对此买单,所以此类茶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的存在。

但在经过历史的数次断档与改写之后,毕竟已经基本没有可靠的标准样告诉我们,1955年以前的六堡茶到底是怎么做的。所以,暂时也很难定义"传统工艺"。

同时此类茶,也同样强调陈放和年份,但在存放的环境上,有的称是木仓、有的说是农家自然陈放、还有窖藏、甚至"纯干仓",仓储环境也不一而足。

从品饮上而言,此类六堡茶,也很难一言概括,但大部分汤色偏浅红,或者橙红,口味相对更刺激一些。


(茶语茶评组曾测评过的农家六堡茶的茶汤图)


2.先闷堆,再渥堆的"新工艺六堡"

现象:大厂茶

产品特点:冷水渥堆工艺、窖藏存储

如果说"不发酵的农家六堡"代表的是民间制茶,以及中小品牌的普遍现状,那么"后发酵的大厂六堡"则代表了六堡茶标准化生产的主流工艺。

在梧州走访,从门店和广告牌的数量上,你不难发现,梧州中茶牌、三鹤牌等,基本代表了本地六堡茶的主流品牌。然而在这些店铺里,坐下来,你又会发现他们的产品主流工艺,都是以"冷水渥堆"的后发酵工艺为主。


(茶评组测评过的后发酵的六堡茶的茶汤图)


尽管相对于市场上号称"历史更久的古法六堡茶",冷水渥堆工艺的成型也还不到60年,堪称是"新工艺"了,但在口感表现上--该类茶汤色红浓,上品者开汤后陈香纯正,带有六堡茶比较著名的"槟榔香",也更接近目前六堡普遍认知里的"红浓陈醇"。


3.向普洱看齐的"六堡生茶"

现象:部分商家

产品特点:原料强调大树、古树,工艺与"传统工艺"无差、无渥堆发酵,自然陈放

即便是在梧州本地,大部分的茶界人士,也基本都承认,"整个黑茶大类能有今天的发展,都是托了普洱茶的福"。"是普洱茶把人们对后陈化茶的认知传播开了,更多消费者才知道整个黑茶大类里还有这么多茶类,包括六堡茶。"

所以,受普洱茶的发展影响,有很多制造商模仿普洱的概念和营销方法,也并不新鲜,比如"六堡生茶"的市场现象。

事实上,在了解了"六堡生茶"的工艺过程之后,你会发现,工艺上,其实它与六堡的"农家茶"、以及"传统工艺"无差,都是不发酵(但是跟普洱生茶不同,多了闷堆工艺等)。



但在原料上,在强调了"纯料"、"古树"等只有普洱茶里常见的树种和树龄概念之后,它的价格随即摇身一变,以超越农家茶几倍,甚至堪比普洱著名山头茶的价格面市。

口感上,它的滋味亦与农家茶相似,刺激性更强,但我们尚未发现能超越普通农家茶的"六堡生茶"。


4.有闷堆、渥堆,但渥堆程度较轻的"轻发酵六堡茶"

现象:部分品牌的产品风格

产品特点:有渥堆发酵,但发酵程度较轻

除了以上几种六堡现象,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上还有这样一类六堡茶--它的工艺介于"农家茶"和"大厂茶"之间,保留了国标上"渥堆发酵"的工序,却又发酵较轻。

而发酵程度不一的情况,也主要是由于国标上的六堡茶精制程序里,只写了"渥堆",但并未注明渥堆发酵程度的标准,所以也有企业为了走差异化路线,在技术处理上,选择了不同的发酵程度。

于是六堡茶的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暂时还无法定论的、由发不发酵、发酵程度多少所带来的品种繁多和风格各异的现象。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此类六堡中,它们汤色上普遍偏橙黄、橙红之间,保留了农家茶的颜色,口感上也较刺激。


(茶语茶评组测评过的发酵偏轻的六堡茶的茶汤图)


由于市场上,该类茶的概念打造者声称该类轻发酵六堡"转化空间更大",所以此类六堡也很受推崇,但因为这种类型面市时间较短,所以还需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5.金花六堡

现象:非常见的产品亚类型

产品特点:干茶带金花,茶汤带菌花香

可能谈及"金花"(冠突散囊菌),我们更习惯于把其跟安化黑茶联系到一起。不过在适度温湿度的控制之下,同为黑茶类的六堡茶,其实间或也会有金花出现。

这几年,因为茶界对冠突散囊菌健康功效的推广,很多普通消费者也逐渐对"金花"黑茶接受甚至追捧。

于是,也有了很多商家把"金花"从黑茶里分离出来,当做噱头和商业卖点来做,甚至在茶博会上都有了"金花白茶"的出现。

既然有市场卖点,而且现在的技术也普遍可以控制,本就能发花的六堡茶,自然也难以免俗。



但是,"金花"的出现,也会让六堡的口感出现非常特殊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六堡口感的变化。

目前市场上喝到的金花六堡,汤色偏橙黄,会有明显的菌花香。好不好喝,见仁见智。


(茶语茶评组测评过的金花六堡茶茶汤图)


6.老茶婆

现象:常见的产品亚类型

产品特点:粗老叶、滋味甜

老茶婆是一种茶农在霜降时节采收的较为粗老的大茶叶,由于茶叶本身木质化的程度较高,没有经过一般六堡茶的揉捻工序,一般茶叶采下后,杀青、发酵、烘干即可。

此类茶,以前是当地农家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把一些大厂弃用的老叶片随意处理,甚至随便串一串,就挂在厨房灶台间,用来自饮的农家茶。



不过时移当代,也有老茶客发现,老叶片煮饮,别有风味。所以,在很多的店铺或者品牌店里,也都多少能见到一些或包装精致,或随意散放的老茶婆产品,但不同产品在工艺和存储上的表现,有些参差不齐。

工艺和存储较好的老茶婆,味道较清甜,本地人称"冰糖甜"。

老茶婆因为更高的甜度和口感辨识度,正在快速扩大饮用人群,而这个流行也导致它的实际价格越来越超越其等级价值。


(茶语茶评组测评过的老茶婆的茶汤图)


国标定义:到底什么是六堡茶?

根据2016年6月14日发布,2017年1月1日实施的六堡茶国标--

六堡茶,是指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经杀青、初揉、堆闷(编者注:第一次发酵)、复揉、干燥工艺制成毛茶;再经过筛选、拼配、汽蒸或不气蒸、渥堆(编者注:第二次发酵)、汽蒸、压制成型或不压成型、陈化、成品包装等工艺过程加工制成的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



简单解构这个国标上的六堡茶发酵工艺--六堡茶是需要经过2个阶段的发酵(即毛茶阶段的"堆闷"和精制阶段的"渥堆")的黑茶,而其品质风格的最终决定,尤其取决于第2次发酵的掌控。

因为第1次的发酵后,茶叶还带有植物的辛辣感,汤色微黄至深黄,滋味苦涩明显,这也是1955年之前,六堡茶侨销区域,普遍反应口感不适的原因。

在1958年之后,经过经验总结,"冷水渥堆"的第2次发酵工艺成型后,在毛茶的基础上,对汤色和口感有了明显改善,并形成了"红、浓、陈、醇"的六堡风格,受到海外市场欢迎。

之后这种二次发酵占据市场,并在几十年的历史沿袭下,最终演变成"国标"标准。



结语

总而言之,工艺之乱,导致的口味之乱,已经成为六堡茶消费市场认知之乱的重要原因。

而为什么一个曾经在业内和消费区域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六堡口感和工艺标准,到了新世纪,却变得越来越混乱了?原因也大概如下--

1.一定高度的技术门槛。"渥堆发酵"牵扯的茶叶量巨大、风险大、技术含量高,除了技术成熟的大厂家,一般民间小茶厂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技术,所以,在工艺上也不太被小厂家推崇和复制。

2.消费市场的不成熟。六堡茶多年来一直是出口茶品,并未形成国内品饮和认知的广泛根基,广大消费者对六堡茶了解不多,对良莠不齐的六堡茶不具备分辨力,也让一些工艺不成熟的生产厂家以"特别风格"为名钻了空子。

3.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规范。因为六堡茶工艺形成的历史不长,缺乏一些各科研部门和茶业相关部门的系统性的总结和引导,也让茶业复兴的时代中,涌现出的各大中小品牌,各施各法,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技术规程和质量评判标准。

这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今天茶叶市场里的"六堡乱象",也成为了六堡茶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撰文:Via

摄影:韩宝军

专业指导:艾八小、喃咪胖


------------

① 于冷水渥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959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叶精制工艺和机械》(茶叶技术革新资料汇编第三辑),书中一篇题为"梧州茶厂六堡茶改用冷发酵的经验"的文章,详细地记述了冷水渥堆工艺的研发原因和成功运用。文章中,有根据不同等级的茶坯分堆,并分别计入不同比例的水的工艺探索及结果,并在后面列出这种工艺探索中发现的优点和存在的缺点。文中更明确提到"目前我们大生产中已实行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生产,成品调给广东茶叶出口公司,亦得到好评。"由此,可以确认六堡茶渥堆工艺最晚在1958年已经开始应用于量化生产。



点击图片进入拍卖页面



2022-05-03 23:52: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