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时代印象:制茶大师为何多是出自国营大厂?

发表于:2025-01-21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1日最后更新时代印象:制茶大师为何多是出自国营大厂?<,许多影视作品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厂生活,是经久不衰的热门题材。那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如今年轻的人们回望父辈生活的窗口。那么,曾经以生产、出口茶叶为主业的大厂,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跟随福鼎白茶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1日最后更新时代印象:制茶大师为何多是出自国营大厂?。

许多影视作品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厂生活,是经久不衰的热门题材。那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如今年轻的人们回望父辈生活的窗口。

那么,曾经以生产、出口茶叶为主业的大厂,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跟随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健的记忆,走进当年福鼎最大的茶厂--福建福鼎国营茶厂白琳分厂(以下简称"白琳茶厂"),重温他学茶、制茶的岁月故事。



迈着年轻的步子,他走进国营茶厂的大门

吴健是福鼎制茶世家吴氏的第三代传人,自小便看着父辈做茶,在茶香的浸染中长大。1980年,他进入闽东技校精制茶叶班进行学习。两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福鼎茶厂白琳分厂工作,也就是白琳茶厂。

新中国成立后,福鼎国营茶厂白琳分厂成为全国著名的白茶生产地,这福鼎白琳茶厂是国营企业,可以说是当时整个福鼎最好的茶厂,厂里的生产设备在整个福建省都能称得上是最好的。


▲ 吴健闽东技校福鼎分校毕业照


福鼎是主要白茶产区,解放后全部制造红茶,后来为了出口外销需要,恢复一部分白茶生产。

白琳茶厂最早主要也是做红茶,后来渐渐主要以生产白茶为主,茉莉花茶、绿茶为辅。其中所生产的白茶又分为新工艺白茶和传统白茶。

新工艺白茶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消费需求,在1968年由厂内技术员研制的,属全国独一家。而其生产的传统白茶,则主要销往欧美国家。据吴健回忆,白琳茶厂效益最好的时候,一年生产的茶叶多达4000多担。

那时的吴健正值少年,怀揣着一股子对茶的热情和志向,带着简单的行李,迈着年轻而有力的步子,走进了白琳茶厂的大门,开始了他的国营茶厂学习工作生涯。


▲ 白琳茶厂年度先进个人集体代表茶话会


初进萎凋班,老师傅"重出江湖"传手艺

白琳茶厂一共分为三个车间:初制班、精制班和花茶班。吴健一进厂,首先被分到初制班下的萎凋班工作。

而他进厂那会,正好碰上大批老工人退休,多数年轻人上岗的情况。白琳茶厂里的工人,一般是由子女接替退休父母的岗位,要么就是像吴健那样,通过考试后分配进来的年轻人。

老工人都退休了,新进厂的又大多是年轻人,做茶的经验和技术都还欠火候,于是厂里就把一部分退休的老师傅返聘回来,给这些小姑娘小伙子们传授技艺。

这些老师傅可不简单,个个手上有"绝活"。哪个师傅抖筛拼筛的手上功夫最好、哪个师傅看茶眼睛最"毒"、哪个师傅做萎凋最厉害,年轻的工人们早有耳闻,心里也很期待。


▲ 白琳茶厂茶叶采购介绍信


带吴健的那位师傅,是在萎凋班里干了十几年的老工人。师傅经验丰富,在做茶上很严格,肯教东西。

吴健回忆说:"那时候学习的机会很多的,只要你肯学,就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由于工作勤快,平日里又愿意问、愿意学,吴健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艺,师傅也很喜欢他。

当时的白琳茶厂工人才38个人左右,刚进厂的工人工资是每个月27块8毛钱。但在吴健看来,工资虽然低,但是工作环境很好,生产效益也好。每年厂里还会组织很多活动,大家彼此之间相处也十分融洽,对于他这样的年轻小伙子而言,是很快乐的。


当上萎凋副班长,连觉都睡不好

聪明机灵、爱钻研的吴健,不久之后就脱颖而出,成为了萎凋班的副班长,负责整个萎凋班的事务管理和茶叶质量把控。

这班长可不好当,茶叶娇贵,产量又大,质量还要有保证,时时都得留个心眼。茶叶什么时候上匾、什么时候加温、加温温度多少、时间多长……方方面面,都由他来安排和掌握。

大伙对这位班长的印象是:平日里嗓门大性格爽朗,挺好相处,一旦到了工作上,那就是黑脸、严格、有要求。


▲ 白琳茶厂职工工资表


做萎凋不是个轻松活。那时工厂做的都是室内萎凋,到了半夜,当大家都熟睡时,他则是睡上两三个小时就醒来,然后打着手电筒跑到萎凋车间里,逐匾逐匾地检查,看有没有出现走水不均匀或者茶叶太干了等情况。

一圈下来,该调整的也调整得差不多了,就又回到屋里躺下,睡两三个小时又起来重复之前的动作,难得睡个好觉。当初制工序完成后,才能稍稍轻松一些。

"萎凋是初制的第一关,结束较早,和后面的精制起码隔了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当萎凋做完时,我们就跑到精制车间去学、去工作。"吴健回忆道。

而也正是因此,他对白茶从初制到精制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能够精准把控其中的每一个步骤所要达到的程度。而他说这些正是得益于那些年来厂里的学习和历练。



左手传统工艺,右手现代技术

吴健是个茶迷,也是个机械迷。

在白琳茶厂,茶叶的生产主要是机械化和传统相结合,在机械这一块需要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茶叶的损伤。但是白茶没有专门的成型机,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摸索。

凭借着一身扎实的传统制茶技艺,加上对现代化制茶的理解,吴健思考并研究出了自己特有的方法,能精准把控、制作出茶叶不同的香气和口感。

吴健说,自己在这个过程里花了很多精力,也交了很多"学费"。只要有空,他就一头扎到书里,或者跑去琢磨机器,反复做实验,直到做出来的茶叶达到预期的标准。他开玩笑说,那时自己因实验而"浪费"掉的茶叶,估计都能堆成一座小山了:"还好那会厂里对这些很宽容,也支持我们搞技术,所以茶叶管够。"

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吴健炼就了一身本领:既能做一手地道的传统工艺,也能设计出好机器,提高茶叶生产效率、保证茶叶质量。


▲ 1991年白琳茶厂白茶精制车间白茶核标表


抓技术、提质量、得奖金,三者都不误

吴健凭借着扎实的功夫、过硬的技术、有效的管理,一段时间后就被调到了办公室,当办公室副主任,处理办公室事务,例如做工资表之类的活儿。但凳子还没坐热,大概半年后,就又被紧急调到车间主任的岗位,主要抓初制班和精制班这两个车间的生产。

原来当时两个车间在生产的各方面都不理想,损耗高,茶叶的质量上不去。厂里的领导一瞧,这样下去怎么行,还是得找个专业的内行人当领头羊,把生产抓起来。思来想去,无论资历、技术、经验还是口碑,吴健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立马决定,让他走马上任。


▲ 1988年白琳茶厂白茶原料拼合表


吴健一到岗,马上大刀阔斧开始干。车间主任必须知道提高茶叶质量的关键在哪,必须对车间和工人的情况十分清楚,知道每个工序在哪个节点上容易出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要怎样有效合理地解决。

当时每个车间都要和工厂签"承包协议"--厂里把做茶的任务分配下来,对损耗、数量、质量、成本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每个车间签了任务,就得按时、保质保量地出茶。

吴健当车间副主任的几年里,初制车间和精制车间的效益大大提高,各项指标完成得很优秀,因此两个车间还拿到了奖金。而在这之前,白琳茶厂的效益冠军,在一段时间里都属于花茶车间。


挥别茶厂岁月,画一个完满的句号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到了后面白琳茶厂的效益渐渐不如以前了。

1991年下半年,吴健决心要自己出去闯一番事业,告别了工作生活了将近10年的白琳茶厂,转身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去,成立了自己的茶厂,主要也以做白茶出口为主。

当时在福鼎,从厂里出来自己创业的人还很少,他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一。



于他而言,在白琳茶厂将近10年的这些岁月,是一生宝贵的记忆和财富。在这里,他参与了白茶制作从初制到精制再到出口的所有工序,对其中的每个环节了如指掌;在这里,他学会了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方法结合,炼就了一身过硬的制茶功夫。

在这里,有青春和汗水,也有永不磨灭的记忆。


撰文:花了了

摄影:游力克、陈琰、唐彬焱

特别感谢:吴健提供相关资料及图片


2022-05-03 23:50:4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