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看《楚乔传》学茶,不如先搞懂魏晋南北朝喝茶的正确姿势!
在湖南卫视热播的《楚乔传》妥妥地成为收视第一,娱乐时代的习惯就是"热搜榜"上的东西总会褒贬不一,总有人一边蹲守电视准时刷新一边嘴里泡沫横飞。
在这片骂声中有不少茶媒指出《楚乔传》的历史性错误,看!怎么可能有点茶!看!怎么可能有建盏!反正就是剧中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知识统统错误!
可能粉丝们大概都知道,《楚乔传》改编自《特工皇妃楚乔传》的小说,原本是一个穿越架空剧,所以剧组对本剧的历史信息并不讲究,可以说它是一个穿着古装的现代偶像剧也不为过。
譬如,你先看下图。
▲ 感受一下"唯品会"秒变"唯品阁"的强大植入
其实,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接近空白的,在初级历史课本上能够学习到的很少。因其原本就是一个颠沛流离、兵荒马乱的时代。与其去挑错或指责,倒不如咱们先做一个假命题,假设它的故事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
茶语网(www.chayu.com)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个假命题的出题人和答题者,尽可能多地从历史资料中去寻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可能是怎么喝茶的,喝的又是什么茶。
但编辑毕竟是个学渣,若有疏漏还望各位高抬贵手,不当键盘侠。
问题一:如果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喝茶的画面,他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喝茶?
正解:
点茶在魏晋南北朝还未成形,以煮茶法为主。
解析:
郑培凯《茶道的开始》:宋代最主要的煮茶方式为"点茶法",和唐代不同的地方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一起煮,改为用开水冲调。
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虽然已经开始饮用茶叶,并且很喜欢喝茶,在杜育的《荈赋》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中都有所体现,但那时喝茶的方式并非点茶,而是多以煮茶的形式呈现。
周文劲《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进》:东晋郭璞《<尔雅>注》卷九《释木》"槚,苦荼"条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这种鲜叶加水煮成羹汤饮用的原始粥茶饮用法,苦涩如药汁,所以早先称茶为"苦荼"。
从以上内容都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喝茶方法可能仍为以煮茶法为主。
问题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已经对泡茶用水开始讲究了?
正解:
水道是很重要,但井水并不是泡茶的好水。
解析:
陈宗懋、杨亚军《中国茶经》:陆羽茶经中的"五之煮"中阐述了水的选择"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我们不能判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否已经对泡茶用水很讲究,但通过以上信息足以判断出井水肯定不是首选的泡茶用水。
综上所述,泡茶先择水是正确的,但应该选择井水的说法是错误的。
问题三:魏晋南北朝可能有哪些茶具?
正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还是煮茶,所以应该有烤炉、石碾、煮茶器、茶碗等。
解析:
根据郑培凯《茶道的开始》对唐代喝茶方式的图解:
我们可以判断出那时依然在用碗喝茶居多,喝茶的还有煮茶器、石碾、烤炉等,并没有那么多泡茶用的茶具,所以反推到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会更加落后,是不可能有如此齐全的泡茶器具。
另外,千万不要当小白的注意事项:图中茶道六君子是随着近代工夫茶的流行才开始出现。养壶笔的出现是在紫砂壶出现之后,而紫砂壶又是在明代之后才出现,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存在。
问题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不是有茶饼?
正解:
可能已经有茶饼,但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解析:
程启坤、倪铭峰《茶叶入门100问》:唐代以前对茶的利用是比较原始的,"生煮羹饮"的茶可能是茶的枝叶或晒干磨碎的碎茶。三国时出现饼茶。
陆羽《茶经》记述了这一制作程序,称之为"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也就是说,采来的茶叶,先在蒸笼上蒸,再放入石臼中捣烂,然后放在模中拍压成一定形状,接着烘焙干燥后,在茶饼中间钻一个洞,穿挂成串,包装好就是饼茶成品了,这种蒸青饼茶就是唐代的主要茶类。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推断出:并没有资料显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饼的具体样子,但可以从三国时期到唐代的资料推断出,那时已经有饼茶,但应该不会这样规整,并且中间应该有孔。
问题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汤可能是什么样的?
正解:
茶水里面应该有茶渣或者茶末,茶汤应该类似绿茶。
解析:
第一,陈宗懋《中国茶经》: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开始将饮茶与吃饭分开,则可以视为茶叶"清饮法"的开端,但在饮用形式上还没有将茶渣(末)与茶汤分开,而仍沿袭着"汤渣同吃"的"羹饮法"。
第二,陆羽《茶经》记述了这一制作程序,蒸青饼茶就是唐代的主要茶类。
综上所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已经是清饮,但没有把茶渣(末)分开,所以茶汤不可能这样清澈;
其次,因为唐代的制茶工艺以蒸青为主,但是按照上图茶饼外形和茶汤色泽来看,剧中用的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熟普,再根据周红杰《云南普洱茶》里的内容显示,熟普是上世纪70年代才有的制作工艺,再次证明茶汤应该为现在绿茶的汤色。
问题六:魏晋南北朝已经有香炉了吗?
正解:
汉代博山香炉。
解析:
茶语网稿件内容:中国三大沉香博物馆之一的九龙沉香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尊汉代青铜博山炉(炉盖)。为了完整复刻汉代博山炉的风貌,九龙沉香博物馆馆长带领博物馆专业团队,翻阅大量古籍资料,并参考了众多馆藏博山炉,为炉盖设计了缺失的炉身,并以纯净剔透的琉璃材质复刻成型。
百度百科: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
在漫长的岁月里,几乎所有文人雅士、茶道雅集都钟爱香道,看来在魏晋南北朝的上流社会中用香已经很普遍了。
读到这里,编辑还是要再次强调,以上试题内容都是假设《楚乔传》的历史背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提下,我们根据尽量多的历史资料尽可能地去推敲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茶相关的历史知识,它并不能完全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喝茶习惯等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短、历史复杂性程度高,希望《楚乔传》能够引起大家对这段历史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这是大家看完《楚乔传》的最大意义和收获。舔屏之余,动动脑子想必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如果各位茶友手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信息,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茶语网也需要与您一起成长。
参考资料:
陈宗懋《中国茶经》
周文劲《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进》
郑培凯《茶道的开始》
陈启坤、倪铭峰《茶叶入门100问》
周红杰《云南普洱茶》
百度百科
撰文:黑侠
制图:盐咸甜
专业支持:苏幕遮
图片来自芒果TV电视剧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