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星私享丨刘琪:天空的蓝,山野的绿,舒展在一杯白茶里,一颗草木之心获得了成全
茶有千种,人有百态。觅一款最适合的茶,寻一种最舒服的生活状态,随性就好。
--琪琪
源远悠长,啜饮一口白茶,就推开了山乡层层铺展的绿
她于1988年12月出生在革命老区两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龙岩长汀,2011年大学毕业,她与班上的几位同学相邀去福鼎太姥山游玩,以这次的毕业旅行来结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也是那次旅行,让她与福鼎白茶有了第一次的接触。
太姥山的美景已渐渐淡忘远去,但山中的白茶让她记忆犹新,还记得爬山的途中,同行的小伙伴体力不足,刚好路过一家白茶小憩驿站,休息时店家端来一杯温温的茶汤,一饮而尽,惊讶不已,于是问店家为何茶。店家答曰是自家种的福鼎白茶。自此,与白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次旅行结束后,她回到了家乡,因对白茶念念不忘,她萌发了去福鼎做茶的念头。
但是她没有将这个念头告知家人,因为在父母的眼里,大学毕业找个正经工作或者考上公务员才是该有的生活姿态。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说在外地找了一份薪水待遇都很好的工作,而实际上她去了心心念念的福鼎。
白茶清欢无旧事,我在等风也等你
2011年,白茶不太为人所知的年头,福鼎白茶企业并不多,还好因为学校的优势,找了一家相对不错的企业,不过企业所学的东西有限,而刘琪之前的认知里没有白茶这种概念,所以太多的东西需要恶补,因此那半年的闲暇时光基本都献给了白茶。
第二年,因为白茶知识层面上有了一定的了解,就想去亲自实践到第一线生产白茶,从第一道采摘开始就包含了茶农的艰辛,早出晚归是采茶农户的常态,他们的手上都有一层厚厚的老茧。两年的制茶生活让她差点怀疑人生,幸好,当初那份执着没有变。
而那年,一个机缘巧合,刘琪认识了她现在的先生,一家当地的老茶厂师傅的孩子。他非常喜爱白茶,制茶的偏爱使他们之间有了共同的语言。
刘琪感谢机遇,让她站在了制茶的最前沿,也感谢厂里所有的师傅,毫无保留地将白茶的工艺知识、经验传授于自己。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制茶体验后,反而有时候变得疑惑了,或许是闭门造车,做的茶未必市场接受,有些茶应该可以做得更好。走出去多学习,多借鉴别人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于是,她报名了评茶员班、红茶研修班、白茶研修班等各类权威培训课程,确实学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
一片香茗的存在,而有了不一样沧桑历尽的醇酽
白茶工艺天然简单,但制作起来却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萎凋时间过长容易黑,时间过短青味重;阳光过强容易红,阳光不足没有味,不是条形不完整,就是茶汤有水味。她觉得最大的困难应该是茶叶存放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同个茶青,相同工艺做出来的茶外观口感有差别。
去年拿出2014年的两款牡丹,同年份的茶,存储条件一样,两款茶的颜色与口感却相差甚大。一款基本退去了青色,变成黄绿,口感上也已经转化出毫香蜜韵,绵柔顺滑,另一款却还是很绿,犹如新茶,口感上还是有些许新茶的那种青味。
对于此,刘琪是非常的不解与好奇,因为亲手存的,没有年份虚假的问题。为此,她特意去咨询了婆婆且知晓了其中的缘由。
工艺是影响茶叶转化的因素。可能大多人的认知都是白茶晒晒烘干就好,没有什么门道,但其中学问很大,不同的工艺对于茶叶的后期转化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只是工艺上的一些东西,颜色的影响还有其他的原因,所以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认知理解是一方面,自己实践累积的经验也很重要。
多看,多问,多听,婆婆和制茶师傅也一直耐心地传授给她。
生活不在于绚烂多姿,更在于经得起岁月的平淡如水
从小玩到大的闺蜜一直支持刘琪做制茶这个行业,她是一个上班族,每天往复如一日,久之乏味无趣。
对于刘琪,她认为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能做自己热爱的事业,她常说不要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多出去走走,茶这个行业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至于这个行业有没有令刘琪尊敬的人,她说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像婆婆这样的老人就在我们身边,当地有句俗话:茶哥米弟,婆婆对于茶的尊敬不亚于农户之于米的情感,茶不可乱扔,不能浪费,不能倒地上,这都是婆婆之于她的要求。
她说自己以前是一个很浮躁的人,急性子,现在慢慢地心性安定,沉稳了很多,也更懂得了生活,懂得了珍惜真爱身边的人。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成为刘琪生活的一部分,茶是自然的给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用心,认真做事情,那么茶叶似乎也通人性,这样子做出来的茶自然是不坏的。
好比做人,只有真诚,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即使对方没能领情,但她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学茶、喝茶、品茶、制茶的路还很远,或许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它是刘琪最舒服的状态,她会一直走下去。
备注:茗星个人经历及其产品信息皆由茗星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