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这杯茶历经辉煌与沧桑,洗尽铅华终铸成百姓茶仓

发表于:2024-11-21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1日最后更新这杯茶历经辉煌与沧桑,洗尽铅华终铸成百姓茶仓<,事实上,喝茶除了体验其直接的香气滋味口感以外,我们能感受到的东西还有许多。例如大红袍,恍惚间可见武夷山之奇峰峻岭;又如龙井,似可闻西湖畔柳絮斜飞;还有川红工夫,你总能在茶汤中探寻到一丝宜宾的沧桑与沉淀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1日最后更新这杯茶历经辉煌与沧桑,洗尽铅华终铸成百姓茶仓。

事实上,喝茶除了体验其直接的香气滋味口感以外,我们能感受到的东西还有许多。

例如大红袍,恍惚间可见武夷山之奇峰峻岭;又如龙井,似可闻西湖畔柳絮斜飞;还有川红工夫,你总能在茶汤中探寻到一丝宜宾的沧桑与沉淀。



色泽红亮的茶汤,与宜宾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相辅相成;高扬的香气,正如这座古城曾经历史的辉煌。茶与城市之间有太多或张扬或隐晦的联系,但最深切的联系,应该是"缘分"二字。


悠悠三千载,僰道出香茗

四川省宜宾市,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作为曾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就可见"园有芳茗"的记载,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至宋代设八大茶马互市,宜宾独占其二,因此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马贸易之都,一些古道遗迹至今犹存。



清宣统年间,宜宾人雷玉祥在宜宾可久镇高岭村以及观音镇红豆村开始试制红散茶。最初采用"正山小种红茶"工艺制作,试销后发现四川一带不喜欢"正山小种"的松柴烟味。

之后他将松枝加温萎凋改为自然萎凋,改松枝烟熏烘焙为木炭烘焙,形成了"川红工夫"(红散茶)初制工艺的雏形。加工出来的茶叶带有明显的橘糖香,形成了"川红工夫"的独特品质。



据宜宾市翠屏区文史委编撰的《文史资料汇编》第六辑(文史资料第34集)记载:清宣统年间(约1911年),宜宾市主要茶商号"复昌栈 "开始销售本地生产的红茶(红散茶)、细毛尖茶、沱茶、绿茶等,销往重庆、成都、武汉一带。

1952年,"四川省宜宾茶厂"成立,川红工夫第三代传承人雷成伦为首的技术团队,推动川红工夫走向新一轮辉煌。其产品远销亚、美、欧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高达一百万担。



宜宾茶厂成为中国出口创汇领军茶企,川红工夫名扬全球。1985年,"川红工夫" 荣获在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质奖章。顾客的喜爱与追捧也让川红工夫获得多项国际荣誉。



没有宜宾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也就没有之后的川红工夫;而川红工夫也让宜宾在那个年代成为四川红茶的中坚力量,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无数荣光。这就是缘分,是一座城与一款茶互相之间不可割舍的紧密联系。


几代人奋发图强,只为建设百姓茶仓

可时代大潮浩浩荡荡,潮起潮落最为平凡。由于体制与国际形势等诸多因素,川红工夫逐渐从市场大潮中退隐,正如宜宾这处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告别马帮时代走进了新世纪的起点。

2010年,川红工夫第五代传承人孙洪,投巨资重组"宜宾茶厂",组建"川红茶叶集团"。从初代创始人雷玉祥,到宜宾著名商号宝元通百货公司掌门人王文钞(第二代)、雷成伦(第三代,国营宜宾茶厂第一任厂长)、杨宝琛(第四任),多代人的努力使川红功夫红茶不断完善和提升。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荣耀,赋予川红集团更高的历史使命和目标。



2013年,从环境和原料品质保障的角度,建设5座按"川红工夫"传统制作技艺生产茶叶的车间,使"川红工夫"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2014年,建立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

2015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川红工夫"茶文化园区全方位展示"川红工夫"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使"川红工夫"传统制作技艺及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



如今,川红集团年产茶叶8000吨,以做良心茶、放心茶为生产宗旨。自建生态茶园十万亩,只生产自有茶园的好茶。

云雾弥漫绕山间、茶木共生,引山泉水用于自动化灌溉,人工除草,施用有机肥,鸟雀为伴,松为邻,绿色、安全、健康、味美,做好高山生态茶。



同时,川红集团斥巨资建立数字化溯源体系, 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从茶园到茶杯进行全链追溯管理,查看从种植到生产各个环节产品真实状况,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监控,确保好茶零风险。



宜宾与川红工夫红茶的缘分还在延续,经历过顶峰的辉煌,亦感受过跌落谷底的曲折。如今的川红工夫,正以川红集团建设"百姓茶仓"为目标大步向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川红工夫将重振历史威名,以一杯醇厚的茶汤,向世界展示四川红茶的精彩!


2022-05-03 23:47:5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