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星私享丨袁世斌:传承古人智慧,踏实行进制瓷路
袁世斌是一位瓷都景德镇土生土长的制瓷艺人,在他看来一位制瓷艺人能说(能言善辩)又能做(技艺超群),那么这个人就是天才了。
他评价自己是不善言辞,只是会做,他只是一个踏踏实实前行的陶瓷艺人罢了。
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从小生活在瓷都,父母就是制瓷艺人,所以袁世斌对陶瓷的兴趣就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就认定自己今后的道路一定与瓷相伴。
袁世斌讲他1994年大学一毕业就开始从事陶瓷制作,最开始从日用生活器做起,那时制作的大多都是技术比较简单的大型器物,比如装酱油的缸。
直到后来在一些港澳客人的建议下才开始制作仿古瓷,从此放弃大型生活瓷器的制作,也开启了他仿古瓷的探索之路。
扒花工艺,创于乾隆早期,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的釉上彩。
1996年这种工艺在景德镇几乎还没什么人涉及,做仿古瓷出身的袁世斌就已经率先开始制作了。
刚开始做扒花工艺陶瓷就做了一个技术难度很高的150件(大小单位,通常是43厘米左右)的扒花梅瓶。
袁世斌颇为自豪地说,那时候他的一件扒花工艺就能卖到一万左右,1996年的一万块钱,简直是不得了。
但是产量却不高,原因是制作一件扒花瓷器太费时费力,所有流程下来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一个月也就能出两件这个样的东西。
更难的是制作扒花非常费眼睛,所以现在才四十来岁的袁世斌就已经是老花眼了,好在一双老花眼也换来了自己技艺的不断成熟。
追寻不断,方知艺无止境
说到开始制作茶具,袁世斌坦承那完全是因势利导,是由于茶具好卖才做的,不过由于有做仿古瓷的基础,他在转型的时候非常快。
在他看来做仿古瓷的人的认识和对作品的要求都会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包括现在做茶具很出色的小雅,九段等这些名窑都是做仿古瓷出身。
市场的走向没有改变袁世斌在仿古这条道路的坚定探索,即使是在茶具火热的今天,他还是没有放弃做仿古瓷,没有放弃自己最开始的追寻,他更是将仿古的元素融入到茶具里,让茶具别有韵味。
所谓艺无止境,艺术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没有什么是不能被超越的。
袁世斌认为标杆作品不过是一时的,哪怕某一件作品现在看来非常好,等过上几年也会觉得没那么厉害。
人的技艺总是在不段的追寻中慢慢成长的,而作品是不会变的,一旦完成它的时间就已经定格,等待着新的作品来将其超越。
当然,在艺术的追求上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袁世斌也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慢慢摸索成功的方法。
他说有时候为了做一件满意的东西,需要烧一二十次,一遍一遍地和实物进行对比,就是为了达到要求的色素。
可以好吃,不能懒做
从业几十年,袁世斌最崇拜的还是他的母亲。
他母亲也是艺术瓷厂里做仿古瓷的艺人,由于当时家庭条件不太好,袁世斌小时候很贪吃,到现在也是,他母亲就告诉他:"人呢,可以好吃,但是不能懒做。"要不停地做,不停地思考才能找到成功的方法。
就是母亲的话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学习,他的房子里到处都是各种古书、资料,挖掘古人智慧,以现代形式表现就是他的追求。
对自己的作品,袁世斌认为最大的特色是严谨,经得起推敲;干净,看着就觉得清爽。他的作品都有故事,瓷必有意,意必吉祥,能够经得起推敲,有传承,有故事。
以古人的智慧为创作源泉,以传承,发扬为己任,做能被世人认可的瓷器,这就是袁世斌。
成化青花斗彩鸡缸杯(复刻),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外壁绘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周边无釉。
珐琅彩万花纹品茗杯,高:3.8cm,口径:5cm ,"满花纹"、"万花纹"、"万花堆",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图案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绘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牵牛花等。由于百花繁密不易见纹饰地色,俗称"百花不露地"。
备注:茗星个人经历及其产品等信息皆由茗星本人提供。
点击文末【茗星私享】了解更多茗星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