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茶语海外寻匠:跟认死理和一根筋的日本手作匠人淘货是种什么体验?

发表于:2024-11-21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1日最后更新茶语海外寻匠:跟认死理和一根筋的日本手作匠人淘货是种什么体验?<,从上海飞到日本新泻,张阳和同行的旅日朋友一起驱车一个多小时到新泻的乡村,这里是日本手作金属类工艺匠人最集中的地方。新泻的稻田平整严谨,空气透度极高,能看到极远处的山脉。▲ 青山白云蓝天,去的第一天,那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1月21日最后更新茶语海外寻匠:跟认死理和一根筋的日本手作匠人淘货是种什么体验?。

从上海飞到日本新泻,张阳和同行的旅日朋友一起驱车一个多小时到新泻的乡村,这里是日本手作金属类工艺匠人最集中的地方。新泻的稻田平整严谨,空气透度极高,能看到极远处的山脉。


▲ 青山白云蓝天,去的第一天,那里的环境非常好


见到第一个匠人(在一家当地还比较有名的堂口里)后,张阳的心里凉了半截。这堂口的整个作坊区(混合生活区)不足一百平米,捶打工具和器物散乱在地上,像盗贼作业后的现场,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伯伯是主人,也是这个堂口唯一的匠人。

之前和茶语有合作的日本手作物品,多数通过在日本的买手或企业在中国的代理接触。这是第一次由茶语直接对应匠人探讨合作。



张阳以玉川堂(知名的锤起铜器老字号,创立于江户时代后期,国内有相关报道)为模板,印象中,匠人们(很多人,而不是一个人)不是应该住着古朴的大房子,典型日式风,一切该符合想象中的审美吗……"说好的美学生活风呢?!"

然而当真切站在这里时,画面却来了个倒转,张阳始料未及,并且有些担忧,毕竟此行他不是游玩,而是带着手作匠人探寻和手作作品输入茶语市集的任务去的。



几周前,张阳前往日本寻找日本传统手作匠人以及作品,他邀约了一个在日本生活了多年,做文化交流行业的朋友一起,第一站便直奔日本手打铜工艺(锤起铜器)的核心产地新泻燕市。


▲ 锤起铜器手作茶托


"谈不下去啊。"

新泻县位于日本的中北部,濒临日本海,下辖燕市的手打铜器世界知名,匠人们的群居地给张阳的第一印象是"像极了中国三线城镇甚至农村"。田野,低矮的平房以及旧铁道,街道非常干净,人不多,"连个烟头都没有",典型日本乡村的样子。

环境很好让人心情舒畅,不过和第一家堂口主人的对话却让张阳心塞。


▲ 田野云层,但张阳与第一堂口聊完天后,心情却是相反的


"我们是中国茶类的核心媒体,想约您做个采访。""我们没什么可采访的啊。"

"我们想订手作的一些器物,比如茶托、汤沸。""定不了,生产不过来,我的订单已经被订满了。"

"你能不能讲一讲这个工艺历史。""从小就这么做的啊,就是这样。我都不知道怎么讲。"

"工作的场地我们可不可以拍一下。""不可以的。"

对方非常礼貌地拒绝了。他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事实:没什么好写的、讲也讲不清楚、乱糟糟的你还是不要拍了吧。

"聊不下去了。"张阳这样描述突如其来的尴尬场景。简短地闲聊后,张阳便礼貌(灰头土脸)地告别。


▲ 锤起铜器手作茶托


有了第一家匠人接触的失败经历,张阳和朋友想着换种策略,先用电话联系。不过咨询一个对当地很熟的对接人后,被告知这种方法可行性很低。

"你们最好上门见面说,你打电话,他们不会让你去的。"

张阳并不相信,决定打电话给海玉堂,一个在当地也比较有名的老匠人堂口,"对接人"是对的,张阳抬高语调模仿着对方的反应:"啊!你不要来找我。啊!这里没有东西可以卖啊。"

打电话确实行不通,拜访还得靠走。



"他当时脸色就变了。"

按照地理位置,拜访的第二家叫岛仓堂。岛仓在中国有一定名气,日本的好友也说,这家堂口在当地也非常有名。

堂口的主人叫岛仓政之,一个中年男人,头发和胡子都有些斑白,他父亲以前是玉川堂的学徒,技艺成熟后自立门户创立了岛仓堂。

岛仓堂依然是那种日式老旧的民房,面积不大,算上生活区,两百多平米。堂口匠人是岛仓政之和他的姐姐,所有的物件都由他们手工完成。


▲ 岛仓政之提着自己的手作铜壶


令张阳稍微宽慰的是,在岛仓堂屋内看到电脑,这说明他家没那么闭塞。其次岛仓政之先生介绍新的作品时,会把老旧的拿出来对比,讲解器物使用后色泽质感上的变化,这种介绍方式"带有一定的交流意识"。

观察到这些后张阳直接进入正题,说可不可以订套装的茶托。岛仓政之先生愉快地答应说可以。


▲ 铜器使用后会有色泽上的变化,两组横向对比(款式相同,花纹不同)


张阳:"那我订一千套。"

岛仓:"……"

张阳描述:"他当时脸色都变了。"

岛仓当时回答了一句话,基本意思就是:大哥,我全家不吃不喝打三年,也打不出这么多啊!哪有这么订的……




▲ 岛仓堂铜色圆形茶托


岛仓政之先生解释,他们全家上阵也打不出来。如果把其他的事情都放下,只维持基本订单,再打这套茶托,一个月满打满算只能打30套。

按照在中国的经验,如果是茶托这类实用品,老板接来订单,可以请人一起做,他监制即可。不过在日本却行不通,至少在新泻完全不可能。

"日本的匠人之间极少甚至没有沟通,自家产品就是自家的匠人完成,确切地说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去别人那里借工人来帮忙打?没有这种事的。"而且也没有手工工人可以雇用,如今做这行的人并不多。


▲ 岛仓堂里挂着的表彰状等证书


没办法,这家堂口只能先订来三十套以及再买些现成产品。所幸张阳与岛仓政之达成合作协议,岛仓先生愿意与茶语网持续合作,提供手作的建水、汤沸(煮水铜壶或银壶)、煎茶托。

接下来张阳还去了其他堂口,虽然都聊得很客气,但要想把匠人的作品采买到中国,实际上很难。"对方没有现成的东西卖给你,需要提前订。要想大批量供应,达到满足茶语网爱好者的数量也是非常非常难的。"而且,坚持要手作的,不要机械批量,那就更得等。

唯一的办法是找到多个匠人,一家供应一些,这样才能完成初具小规模的作品分享。


▲ 岛仓堂屋外的外景


"好吧,你拿走吧。"

头天海玉堂主人在电话里已经回绝了拜访请求,因此当第二天张阳贸然走到堂口前心里有些打鼓。"那怎么办呢,生嗑呗。"不过主人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慈和的面孔,温文尔雅。

海玉堂的主人叫深海晃一,70岁,精神矍铄,弟弟小他六七岁,这个堂口就由老兄弟俩经营。

一如所见,屋内依然是乱糟糟的。进屋后,清了一块小空地,大家才勉强坐下。说明来意后,深海晃一专门解释说:之前不想接受采访,确实怕有很多人来找他,会搞得他没有时间工作。日本媒体采访过几次,每次都很耽误时间。所以他很怕采访。

同样地,对方不是那种傲慢地拒绝,他在陈述一个事实。越聊越明白,老伯说的是实话。不是不想做定制的东西,做不出来。订单已经订满了,而且,匠人只有两个老头自己,从早敲到晚,一个月就能做那么点东西。



▲ 海玉堂手作花型茶托


张阳说深海晃一老伯当时说了一段话,是笑呵呵地说的,但是听起来有点隐隐的悲伤:

"你如果来找我是谈批量销售,就不要谈了。真不是我不愿意接,确实是做不出来了。"

"我70岁了,最多再活十年?我死了,这个堂口的传承也就结束了。"

"我和弟弟都有子女,没有人要学这个。他们都在做精密仪器的大公司上班。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了,又苦,又挣不到钱,还不稳定。"

"我们也没有学徒,手上这点东西,做完了就不错。

"我们两个老头子,做不了几年啦。"

和岛仓堂生产量相当,他们一个月顶天30套茶托,"还得两个老头天天敲"。而且他们正在打其他更大件的器物或者创作的时候,茶托和建水之类的小物件,在近期都不会再做。




▲ 海玉堂手作船型茶托


尽管如此,但在闲聊中,张阳在陈列柜上注意到一件斜角的酒器,结构平衡上非常美,一眼便觉得是一件艺术品,便给主人说自己非常喜欢那个器。

没想到这个赞许让深海晃一很高兴,一下子把话匣子打开了。他很高兴地介绍说这个酒器的材料是99%的纯锡,是他十五年前全手工打出来的,只打出来一套,表面是传统的蜡工艺做的点花,还参加过展览。

深海晃一感叹现在没有空去琢磨了,打不出来了,别看酒器不大,但每个地方都花了很多心思,工艺复杂度其实很高。


▲ 艺术品般的酒器


很喜欢这套酒器,张阳问能否买走。深海晃一愣住,说不好吧,一是没法定价,二是做不出来了以后,有点舍不得。这个东西如果卖出,自己估计不会再做了。

"聊得很开心,但是这个酒器前后一个小时他都没有给价,最后他弟弟急了。"弟弟说:"你那个东西在那里放了十几年,又不用,别人这么喜欢,你是怎么回事啊。"

深海晃一摇摇头:"好吧,你拿走吧。"


▲ 深海晃一和他的弟弟


"按中国的惯常交易逻辑,故事讲到这里,应该是一个高价吧。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很便宜,而且因为我送了一份茶给他,老伯回赠了一个手作的杯子,要说价格的话,远远高于那份茶礼。"张阳笑着说。

零零散散聊了一上午,到了后来,深海晃一说定制现在确实做不了而且也没有现成的,但目前店里有以前做好的茶托坯子,还差最后的淬火和上色工艺,可以把这部分做好先给张阳。等到过完元旦,看看能不能再做点坯子出来,到时候再商量。

两个老头翻箱倒柜整了半天,四个型的茶托,一样翻出来几套坯子。做好了的各有一套半套,够拍照了。

张阳喜出望外,"剩下的所有坯子,我们全部定了。"


▲ 与深海晃一聊熟以后,他才接受了合影要求,张阳手里拿着那个艺术品般的酒器


"这个地方看着特别悲凉。"

下午的时间,张阳继续逐个拜访。其中一家堂口令他感慨万千。他在当地的陈列馆里看到的那家堂口的作品,一套手打茶道具,很漂亮,且价格比较贵,想着是个大户人家。结果到了堂口附近,光是入口都找了好一阵;

那家堂口位于一座不大的房子内部,没有招牌,一个特别破烂的小门坐着一位老人家,神情显得有点木讷,"老得连话都说不太清楚。"

"这个地方看着特别悲凉,老匠人的皮肤都是往下垂的,动作很慢了,一屋子摆满了工具,乱乱的,天天两个人(主人和他弟弟,也是弟弟)就在这敲打。"同样地,孩子不愿意继承了。


▲ 那家让张阳感慨的堂口


"打铜匠是很辛苦的,做事情的时候是没有时间概念,就是整天敲。"张阳更理解了此前海玉堂主人深海晃一说的话。

在新泻的这几天走下来,张阳此前对日本匠人的印象也不断在颠覆。中国的很多传承,如紫砂壶大师这类基本上都很富有,生产量也还好,有徒弟和子女,可继承技艺和家业,他想象着,日本的手作大师大概也是如此吧。

但在新泻这些堂口,有的还有些名气竟然是如此景象。

"日本手作匠人和中国大师级的匠人其实都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危机,事实上,中国的情况还好些,传统工艺的市场起来后,越来越赚钱,年轻人也愿意学了。"



▲ 岛仓堂手作茶托


至于日本的年轻人不太愿意学,张阳在心里盘算了一笔账。按照匠人的生产量和价格,中小堂口匠人的月收入大概两万人民币左右。一般一个手作工坊,除了定制的大型银器,日常生产,一个月就是一百万日元左右的生产能力,除掉成本和日常消耗,最多也就4万的收入,在日本,这个收入不能算高收入。这对日本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不大,而整天都这么敲打,也显得过于孤苦,年轻人更愿意朝九晚五,稳定工资。

这些堂口的传统工艺士在与张阳聊天时差不多都讲到同一个问题,新泻手作匠人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

特别是中小堂口会逐渐消亡,这些老匠人如果有一天过世了,他的这个堂口可能真就结束了。



▲ 海玉堂手作波纹圆形茶托


"这次该有好的量吧。"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堂口都是那么破旧,张阳拜访的最后一家堂口就有"大房子",全木质结构,整个房子的设计感也非常好。堂口主人的两个年轻儿子(两个小帅哥)帮忙打理生意,出创意和设计,工艺还是归父亲管。

看着"大房子"张阳琢磨,这个应该有比较好的生产控制能力啊。"这次该有好的量吧。"结果一聊,一个类型的东西一个月还是只能30套,而且订单已经排到了两个月后。这家堂口即使生活要好得多,又雇用了很多手工业者协助,但仍然是秉承了手工艺敲打。这是日本匠人的坚持。


▲ 全木质结构,装修设计感很好的堂口


不是说日本没有流水线全机械生产的茶托,不过传统工艺士(手工匠人)们说,那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更不愿意与之相提并论。

国内有个锤起铜器的纪录片,有匠人曾这样说道,"每个锤印之间靠节奏来产生的,铁锤的运用,铜器的转动。锤印间像山与山之间分界线的美丽形状。"器物是金属制的,但由匠人一锤一锤地敲打出来,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匠人们坚持手工制作张阳能理解。但他们恪守传统的商业逻辑和原则的程度却让张阳非常惊讶,那种遵循规矩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是古板。


▲ 锤印间像山与山之间分界线的美丽形状


他们的商业逻辑和中国不太一样。体积更小的船形茶托比更大的圆形的要贵,原因是大的可以先用模子做成形状,船形只能手工用剪刀剪,更为费工费时,因此更贵。茶托和建水(水盂)的价格也差不太多,因为用的工时相近,大小不一定和贵贱相关。

所有的器物价格非常透明,卖给日本渠道和中国渠道都是一个价格,而且不管你数量是多少,也都是这个价格。既不会黑你,也不会给你便宜。这些产品在当地销售,与找到货源,中间的价格差很小。



日本匠人们能把一件器物做得那么美,与其恪守传统精神分不开,但对传承也有其负面影响。

匠人们整天这么敲打非常辛苦,产量有限,而且价格透明,每个月赚钱的天花板比较明确,因此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

这造成大多数匠人都很害怕大订单,原因之一是此前很多中国的采买商在那里留下过不好的印象,起初几乎包掉了一个匠人所有的生产量,做了两三年之后突然不做了,此时匠人其他的销售线都断了,当你不要之后,他就会失去稳定的生存来源。

"对匠人来说稳定的收入更为重要,每个月都要,比一次性订很多要好。"张阳称。



而且锤起铜器的茶器是基于偏中国式的,更适用于沸水冲泡的茶。并不是大多数日本茶席都会用。这类茶托被称为煎茶托,主要用于中国式茶席。日式茶道用漆做的东西更多。由于缺乏年轻人带来的创新思维,因此与日本整个茶业的发展,未必在同一轨道上。日本本土需求量有限。

海玉堂门口的斜对面就是玉川堂本家,相比于它破旧的房子,对面显得富有很多,内部是日式山水庭院,非常美。这体现出匠人们在时代下的贫富差距。


▲ 玉川堂屋内庭院


不过在很多匠人看来,打一般的东西比如茶托,汤沸,是维持生活用的,打出艺术品以及技艺的家族传承更是自己的追求。

因此,当充分展现出自己的喜爱后,张阳能最终得到那件艺术品般的酒器,而很多匠人虽拒绝拜访,但也愿意手艺被传播,愿意它被更多人知道。



结语

走完新泻,给张阳最大的感受是,日本手工艺的传承,并非我们预想中的那么好,有的人生活更是清贫。但是见到的所有匠人,对于手工和传统的坚持,让人心生尊敬。即使它是快要消亡的状态,也没有改变。

张阳说很难评价这种坚持的对错,但是对中国东方生活美学匠人传承的路线有一定参考作用。技艺传承、商业创新、尊重手作、提高匠人的生活品质,对这些美好事物在我们的茶席上能够绽放光芒,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此时开始,茶语将持续与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匠人持续沟通,团队奔赴产地,面见匠人。为茶语的读者带来关于手作工艺的连续报道和作品呈现。未来会有更多的手作匠人和中国传统与茶有关的手作物品与大家见面。请关注茶语的报道和茶语市集的狠货搜寻。


▲ 海玉堂花形茶托


▲ 扫描识别上图二维码或点击文末图片参与众筹


张阳的一些观感:

1、大部分匠人离互联网很远,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连资料都只能传真复印;

2、日本乡村的传统工艺士匠人大多朴实、古板、严谨,基本是家庭式作坊,年轻人愿意继续学习传统工艺的很少;

3、拒绝工业式生产,批量工艺的圈子和传统手工的圈子截然分开,拒绝把自己和批量销售的铜包银厂家相提并论;

4、打不出来就是打不出来,生产量算好了才敢答应定制;

5、收入并不高,而且是多数都不高;

6、每一个传统匠人都提到他们非常担心锤起手作技艺传承的现状;

7、日本的乡村极其干净,大街小巷没见过乱扔的垃圾。



撰文:北游

图片:张阳、茶语视觉组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





2022-05-03 23:47: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