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星私享丨冼兆芬: 做茶,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冼兆芬,问山品牌创始人。
冼兆芬的身份很多,他是华南农业大学第一批茶专业本科生,原广东省土产公司茶叶进出口部经理、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理事、广州南方茶叶商会副会长。
这些,都只是标识出了他专业的出身。而相比很多"科班"这样专业型的茶人,他却更加接地气。正如他现在所做的问山品牌一样。
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近30年以来,冼兆芬一直从事茶叶工作,于1999年创立了广州滇粤茶行并延续至今。大家眼中的冼兆芬,常戴着一副金边眼镜,显得斯文雅儒,谈起茶叶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更显得神采飞扬。
"科班"出身的他,对茶叶的理解显然与一般的茶老板明显不同、所讲内容都有数据和理论支撑,与一般的学者相比似乎又多了很多实际的东西,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干货",他评价自己的时候笑称自己是一个"实践型的选手"。
从华南农大的茶叶专业时光到国营单位里的勇于创新,冼兆芬一路走来不仅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而且在实践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并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基础,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冼兆芬是个勤快、敬业的人,他相信"天道酬勤",不怕吃亏,自从跟茶开始结缘,冼兆芬就全国各地跑。先后到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云南、浙江、海南等主产区采购茶叶,长期的积累,让他对于茶叶的产量、具体情况、人们的风俗习惯、天气、土壤等产生了非常直观又深刻的了解。
因为是专业出身,又本身对茶感兴趣,所以冼兆芬跟商业的茶人还是有些不一样,他是带着一种好奇和探索的精神去接触。
长年的积累,所有知识都储存在了冼兆芬的脑袋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数据了。"以前没这么多概念,反正就是全国各地的资源都调动在一起了。"冼兆芬如此说道。
精益求精,制茶里的匠人精神
而他对茶最深的一个理解,就是:做茶,真的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冼兆芬对茶叶品质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有点近乎苛刻,他认为:产品质量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处于最关键的位置。实际上,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经历漫长的发展,没有产品的"营销"根本就是"传销",所以他经营管理下的产品在质量把控上精益求精,多年来一直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他说:"看茶做茶,看人做茶,看天气做茶,达到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做出真正的好茶。"
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回归主体
90年代创办滇粤茶行的时候,冼兆芬就去了云南。当时只做凤庆茶厂的茶,就是滇红。他跑去勐海茶厂的发酵车间跟工人学发酵;去评茶室跟技术员学普洱茶的评茶标准;他跑去凤庆茶厂的初制所向一线工人学习红茶的加工技术,向技术人员学习滇红的审评方法。
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并结合自身的认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审评普洱和滇红茶的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他也经常做一些科研,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研发出一系列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如凤牌青饼F7815、大树青饼、古树青饼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滇红集团的茶科所是他最爱去的地方,每次去凤庆,他必挤出时间上茶科所与科研人员探讨工作,参与研发新产品。
就是这样一个讲究与大自然相融合的执着的人,如今创办了问山茶叶品牌,滇粤主要坚持传统,而在问山,他想做一个现代企业跟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
"茶叶其实是跟红酒相似的。茶叶行业外的人对茶叶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哪个好,哪个不好,没有一个强制性的行业标准,这就得靠人去引导消费"。问山最大的优势在于红茶和熟普,但以后会把六大茶类都纳入到平台里面并着手开发袋泡茶等新型的产品。
但不管怎么创新,模式怎么风云变幻,还是他自己说的那句话--最根本的东西不会变。最后,一切都还是会回归到主体,做一个好产品。
这也是冼兆芬一直坚持,并传递给企业员工们最根本的理念--即匠心精神。
2007年巴达山青饼,它制成于2007年,纯干仓专业放置,产自勐海县西部的巴达山,巴达乡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其中,古茶园分布在山坡地带,海拔1580--2100米,茶饼面圆润、厚实,松紧适度。条索紧结,色泽墨绿。
茗心龙珠型红茶,精选国家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清水三号,其茶条肥壮紧实;色泽乌润,金毫显露。高硼硅玻璃,瓶身高15cm,高硼硅玻璃材质可耐150℃温度骤变,不会随着时间流逝产生酸性气味。
备注:茗星个人经历及其产品信息皆由茗星本人提供
点击文末【前往购买】了解更多茗星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