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茶,这些人居然做了这么多丧心病狂的事情!
周国平说过:"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在他眼中,一个有癖好的人,似乎还有着些许浪漫的味道。
而真·性情中张岱则要直接得多,不像周国平说的这么遮遮掩掩。他不无痛心疾首地指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直指灵魂。
其实,癖好是一种心瘾,瘾犯了,难免会去做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就比如一个烟鬼,他可能会去捡烟头。而古往今来的老茶鬼们,同样会为了满足心瘾,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简直可以说非常"丧心病狂"了。
小团月太金贵,皇帝舍不得赏赐
众所周知,苏轼是名饕客,一生对美食孜孜不倦。而在喝茶方面,他同样有着极致追求。
他那首著名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被称为"天下第一品茶诗",其中"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联常被一些名胜古迹、茶亭等当"文案"来招揽客人。
更为有趣的是,在这两句诗中,苏轼透露了自己为喝一款好茶而做出的"丧心病狂"之事。
"小团月"是宋朝年间蔡襄首创的名茶,为当时皇上御赐贡品。据欧阳修《归田录》云:"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因为精贵,宋仁宗对小团特别珍惜,即便是身边的辅相之臣,都不容易得到恩赐。只有一次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院、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八家平分而归,各得约两钱。
为泡名茶小团月,苏轼跑断腿
这么好的茶大家当然都舍不得喝,全藏起来当作宝贝。有佳宾来访,也仅仅把茶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见识见识而已。
欧阳修本人在枢密院供职二十余年后,才有幸得赐一饼小团月。每次捧在手上把玩,总是激动得涕泪横流。小团究竟有多么珍贵,由此便可见一斑。
好茶配好水,小团月如此名贵稀有,要喝它自然得配以最高规格。身为北宋第一生活美学大师的苏东坡,对这个自是门儿清。为此,他长途跋涉,专程到无锡惠山,用天下第二泉来泡小团月。
"惠山天下第二泉"由茶圣陆羽所封,是他指定的二十种泡茶好水中的上品。宋徽宗赵佶也曾为惠山泉点过赞,在《大观茶论》中称宜茶之水"惠山为上"。用惠山泉配小团月,的确不跌分。
宋徽宗好茶,制茶官员因此升官
宋朝好茶之风甚浓,徽宗年间,上至朝堂,下至民间,斗茶活动盛行。因为皇帝好茶,甚至有官员投其所好,一头扎进茶叶制作的海洋,以此来讨好上头。
在这群人当中,有个叫郑可简的幸运儿,就凭借自身高超的制茶技艺得到了宋徽宗青睐,平步青云。成为继高俅、李师师之后,又一位凭一技之长上位的红人。
郑可简是个小漕臣,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光明莹洁,故名为"龙园胜雪"。
四万贯制一斤茶,北宋顶级豪奢茗品
何谓"水芽"?宋书《北苑别录》中将茶叶分为"紫芽、中芽、小芽" 三个等级。紫芽,即茶叶是紫色的,制作北苑御茶时,紫芽舍弃不用;中芽,即一叶一芽;小芽,是刚长出的茶芽,形状就像雀舌、鹰爪。而小芽中最精的状若针毫的才被称作"水芽"。
这种由"水芽"精制而成的龙园胜雪造价惊人,"每斤计工值四万",堪称当时最顶尖的奢侈品之一。且口感滋味惊世骇俗,完胜之前的小团月。宋徽宗在品尝到这款茶后,瞬间龙颜大悦,郑可简因此加官进爵,官升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
在尝到"曲线升官"的甜头后,郑可简故技重施,把"茶叶路线"的策略又用在了他儿子身上--让儿子郑待问拿名茶"朱草"去进贡。最终,"朱草"也顺利征服了宋徽宗的舌尖,郑待问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荣登仕途。
理论指导实践,张岱教你制茶
明清秉承了宋朝时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在喝茶这件事情上,这两代的文人们同样格调满满,丝毫不输前朝前辈。而张岱和袁枚,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张岱是文艺时尚先锋,在他那本格调指南《陶庵梦忆》里,记载了不少跟茶有关的风雅之事,比如那段著名的找水、论水说,不知道吓住了多少人。
除了嘴皮子功夫厉害,张岱动手能力也不差。他曾经用理论指导实践,与制茶高手合作,改良了家乡的"日铸茶",研制出一种新茶,张岱名之为"兰雪茶"。四五年之后,兰雪茶成为"爆款",在茶市中风行一时。
在《陶庵梦忆·兰雪茶》中,张岱还交代了兰雪茶的研制过程:"杓法、掏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有理有据,不负"水淫茶癖"之名。
知茶爱茶,袁枚藏茶泡茶大法好
与张岱相比,清代性灵诗派灵魂人物袁枚虽然以善于研究怎么吃闻名,但事实上他也是位知茶爱茶的品茶评茶专家。写茶评,在清代他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除了品茶评茶,袁枚对如何藏茶也颇有心得,认为茶藏得好才能泡得好。他以龙井举例子,说"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
他泡茶讲究,一是必须是泉水(惠泉最佳),二是对火候控制非常的处女座。山西一位姓裴的中丞曾喝过袁枚泡的茶,忍不住大喊:天哪,这是我这辈子喝过的最好喝的茶!
曼生壶,好茶之人给自己设计的礼物
好茶之人总能做出一些看似荒唐之事,但对癖好成瘾的人而言都可理解。所以,有人因为爱茶专门给自己设计茶具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作为喝茶装备之一,茶具格调的高低也是一个人审美和品位的检测仪。
在茶具设计界,不得不提陈曼生这位震古烁今的紫砂发展开创者、"文人设计大师"。他参与设计制作的"曼生壶"堪称制壶创新、文人与艺人成功创作的典范。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曾在清光绪年间历任江苏赣榆、溧阳知县及淮安府海防同知。为官正直清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官员榜样,道德标兵。
而作为艺术家,他同样天赋异禀,造诣高深。其生平工诗文,擅长书法,尤精隶书,结字简古奇崛,独具面貌。作品在"西泠八家"中以气壮力厚胜者,也是浙派篆刻的中坚代表。
曼生十八式,紫砂文人化划时代之作
陈曼生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世称"曼生十八式",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生机。
由他设计、艺人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壶,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对后世影响很大。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独具天然之趣,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而在"曼生壶"的团体中,除了杨彭年,不乏制壶技艺超群之辈,且几乎人人精于诗书画印。
《陶冶性灵》所载阿曼陀室就有陈曼生、郭麐、高日浚、汪鸿、陈宝成五人参与紫砂壶制作,撰写壶铭、操刀刻壶。这样的创作、合作模式,也影响到今天紫砂行业的经营模式。
陈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不着痕迹地融入紫砂壶。在他的壶中,"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文学书画篆刻与制壶技艺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