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这些年火得街知巷闻的7款茶,它们的成功有哪些是可复制的?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这些年火得街知巷闻的7款茶,它们的成功有哪些是可复制的?<,谈近一两年的茶行业,小青柑是必谈的。这引起另一个话题,如果以十年为计,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有哪些茶叶品类是必谈的呢?这个话题颇有意思。那些茶叶究竟有何魔力,能牢牢占据着我们的茶叶话语,我们能想到,十年前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这些年火得街知巷闻的7款茶,它们的成功有哪些是可复制的?。

谈近一两年的茶行业,小青柑是必谈的。这引起另一个话题,如果以十年为计,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有哪些茶叶品类是必谈的呢?

这个话题颇有意思。那些茶叶究竟有何魔力,能牢牢占据着我们的茶叶话语,我们能想到,十年前金骏眉如日中天,如果不了解金骏眉,恐怕难以进入茶人们的话题中,更别说再深入地做市场观察。

再比如,眼见过铁观音征服全国的人便感叹,江山确实代有人才出。情绪上的抒发之后,我们会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主导着茶界一层层的浪潮奔腾而来,那股引力是否可以被人知觉,如今再谈我们能谈些什么?



不随波逐流,需回望历史。此次盘点以十年计,但也不拘泥于十年,它们的影响并非悄然而逝,而是绵长深远,铁观音算是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支霸占我们话语的茶,就从它说起。


1

铁观音


抢占绿茶市场,清香铁观音登场

东莞不产茶,但它是著名的销区,那里的人喝茶口味的转变,能体现市场流行带来的影响。而且他们也总成为推动潮流的力量。茶语网曾经问过一些东莞人,在喝普洱茶前喝什么茶,多数人的回答会是铁观音或者是台湾高山茶。

这个时间大概是2000年前后,普洱茶还未引起更多东莞人的注意力,铁观音也还没有红得发紫。

高山茶与铁观音被同时列入答案绝非偶然,福建虽是海峡之隔的台湾茶叶的鼻祖,但在新世纪临近之时,台湾茶却反而影响了福建的茶叶,高山茶是一股潮流,铁观音随后研发出了清香型产品,但为的是抢夺绿茶市场。



中国消耗量最大的一直是绿茶,在那时候,其他茶类多是靠外销来维持,国内市场占比很小,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不像今日,不太能支撑高端茶的兴起,大宗消费是发展的方向,抢绿茶地盘是正确的。


走出福建,扛着铁观音前进

分析铁观音的走红,其推动力大概有三股,一是政府,其中最明显的是,上世纪90年代,由当地政府委托,安溪县茶业总公司申请注册"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1998年申请,2000年获准并正式启用。

其二,茶农茶商开始走出福建,带着铁观音走向全国,像洪流一般。他们自己开茶叶店,向茶馆推荐铁观音,全国出现了"处处都是铁观音"的繁荣景象,这种"线下"实践将铁观音逐步带往顶峰。

而那波铁观音风靡的潮流中,最有意思的,是随着论坛、QQ等互联网工具的兴起,出现了类似于微商的销售方式,各种帖子内铁观音霸屏,这极大地促进了铁观音的知名度,这是第一个依靠网络的方式走红的茶类。



可以说,铁观音的走红,以及后来出现的某些问题,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在很多机构统计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中,铁观音也依旧名列前茅,但作为区域品牌,属于公共物品,需要宿命般地面临品牌和品类的纠葛。

再比如,我们从后面几乎所有的茶类例子中也会发现,市场高速发展中如何确保产品质量温度,却是每个茶类都难以解决,但又极其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这是网红的阿喀琉斯之踵。



2

金骏眉


偶然间,满城尽是金骏眉

于铁观音如日中天之时,金骏眉可谓是突然杀出,或许连其发明者也不会料到,其今后的火爆程度堪称为茶叶界的一场神话故事。

坊间传闻是,2005年有北京茶客到桐木关,与正山茶厂的创办人江元勋闲聊,有人想购买正山小种茶芽头做高档红茶,应客人要求,由厂里经验丰富的茶师梁骏德等人参与,随后金骏眉便诞生了。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山原生态小种新鲜茶芽,全程由制茶师傅手工制作,很显然,不管是原料还是工艺,都让金骏眉有高价的理由,出生便是几千元的身价。

其后随着话题效应以及茶叶独特口感的传播,金骏眉迅速崛起,不断价格攀升,成为一种现象和符号。从满街都是铁观音,到"满城尽是金骏眉"转化时间之快,令人难以想象。



洞开高端红茶之大门

金骏眉令人最惊讶的是,它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此前未有历史文化积淀,虽然正山小种拥有久远的历史,但价格却是云泥之别,金骏眉一跃成为奢侈品,金钱和身份的象征,从此开启了全国红茶高端化的大门。

这也是金骏眉成为现象级茶叶的原因。此前,优质的正山小种市场价几百元一斤,而随着金骏眉的出现,正山小种的价格逐渐增长到数千元。甚至,这波涨势还带动一些产区绿改红的风潮。

回看金骏眉的兴起,它最令人遗憾的,便是一场官司让原本是自主研发的品牌变成了品类,进而顺势落入了品类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甚至由于它发展太快,连什么是正宗的金骏眉工艺都没有相应的文本界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人撰文回忆说,那时的福建茶叶店有这种现象,两个人都带着金骏眉品尝,但味道可以相差甚远。全国市场上出现了数量颇大金骏眉,很多都是伪劣假冒的,而这也它迅速降温的原因。

不过当浮躁的气息退去,金骏眉成为它该有的样子,这是好是坏,或者不该是一种叹息。


3

竹叶青


竹叶青,一颗不平常的心

广告词虽然是"平常心",但从一开始,竹叶青就有一颗不平常的心。正因为不甘于平凡,竹叶青成为近十几年塑造茶叶品牌最成功的企业。而竹叶青也是本文中唯一一个将品类和品牌合二为一的例子。

竹叶青原本只是绿茶中一个很小的品类,而且是上世纪60年代才有的,在全国的知名度微乎其微。

上世纪90年代竹叶青公司依靠政府整合,从国家工商总局得到竹叶青品牌的专有使用权。正因为它起初小到被人忽略,才有了被整合的可能,这是历史名茶铁观音所不具备的,也是金骏眉遗憾没有做到的。

现在竹叶青是全国知名,但要在那时,一个茶类要把区域小品类推向全国,而且是以企业之力,想着也非常困难。

好在,当竹叶青拿下产业资源后,令人惊喜的是,它并没有走传统深化品类之路,而是将品牌突出"跳出茶叶做茶叶",在"质量+文化+品牌"理念的指导下循序前进。



2006年中国茶业史上第一次诞生了3个"中国驰名商标","竹叶青"名列其中。至此,竹叶青走出了品牌和品类同质的窠臼,走出产业营销之路的一种新模式,具有经典的样板意义。

茶语编辑部有个同事用"茶界脑白金"来形容竹叶青当年的风靡景象,以及当年它所走的品牌模式。当然,它是更高端的脑白金。这种现象在西南地区尤为明显,逢年过节需要送朋友长辈礼物,如果要展现文化品位,竹叶青是很多人的选择。

这种品牌效应是一系列动作的结果。举两个例子,在很多企业的外包装还不那么有格调的时候,他们就邀请到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来做包装设计,与此同时,也请围棋大师为产品代言,这种文化上的打造深入人心。



没有任何一家能再独占鳌头

当然,竹叶青在品牌上的标杆意思,不只是包装等的营销,"竹叶青"率先在国内提出绿茶保鲜的销售方式,随后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茶叶保鲜库,让"茶客"们一年四季都能喝到鲜香的"竹叶青"春茶,确实在工艺和销售理念上都对茶界产生影响。

特别是2006年,他们推出论道·竹叶青,将高端产品的印象走出极致,曾受邀参加Top Marques国际顶级奢侈品展会,"与己论道,巅峰已随心"。

期间诸如"论道十二法则"的提法,把自己的品牌直接与一种文化捆绑销售,而且将茶叶等级化形成了一种产品和品牌文化,将高端衍生到奢侈品,玩到了极致。



几年前当茶圈以立顿为例,述说中国茶界有品类没品牌时,没有多少人想起竹叶青。论品牌规模,竹叶青和立顿自然不能比,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茶叶两种发展模式的差异,一个走向高端茶,一个走向大众口粮茶。

当然没有人怀疑高端茶作为茶叶发展方向之一,而且竹叶青做得非常之好。不过它作为先行者的先觉优势在近几年逐步被后来者缩小。当下各种高端茶不断涌现,以历史积淀来说,竹叶青与西湖龙井等茶相比,小品类的劣势显露出来。

可以说,在高端茶的消费上,目前没有任何一家能再独占鳌头,而只能是百花齐放的局面。



4

老班章


十年前,这里还没什么名气

说到将价格玩到极致,普洱茶品类中的老班章非常抢眼,近几年可谓无人能出其右。就在今年春天,32万/公斤的老班章茶王树头春茶价格刷新着人们的认知,而十年前,这里还没什么名气。

2007年普洱茶市场疯狂跌宕,深入其中的人恐怕一辈子都忘不了。在此之前,老班章的茶叶的价格是在不温不火地增长,有量变没质变。除了勐海茶厂以班章茶为原料出了有机茶产品外,也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厂家专门以它为原料做出有名的茶。

2007年的春茶季它曾有疯涨的苗头,但随着市场跌落也转瞬即逝。这里就需要说到当时的整个背景,市场疯狂之后,还继续待在普洱茶行业的人就在思考,普洱茶究竟怎么了,而要怎么做才能复兴整个茶业。



如今,云南能够有这么多小范围的区分其产区,确实与其天然的自然环境有关,而这便是当年很多茶商的突破口,他们坚信,这么好的茶叶不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兴起

老班章的寨子里的茶叶随着市场的断裂冷落,直到以陈升河为代表的一系列茶商的到来。当年,陈升河和老班章村签订了包购包销三十年老班章茶的合作合同,还同时收购了全体老班章茶农在2007年积压的茶叶。

当时很多人都为这个决定感到惊讶,说陈升河是傻子,但是云南大叶种,以及凭借着其天赐的自然环境的优势,在中国茶叶整体发展的时候,普洱茶再次回归。这次回归的姿态是多元性的,山头、大树、小树等各种概念喷涌而出。

在这其中,早几年就传播的"班章为王,易武为后"越发深入人心,越成为某种标志化的商业筹码。而班章能压传统产地易武一头,确实也与班章大树茶产量稀少,个性鲜明,一入口霸气十足,回甘迅猛,十分抓口有关。



喝茶不该只是喝山头产区

这些年普洱茶的品饮人群在不断扩大,区域市场价值持续增长,除了大环境的影响外,与不断出现的微小产区的概念以及产品有关。它们让普洱茶持续多年成为话题热度最高的茶,总能吸引到消费者的眼球。

但是,由老班章而起,普洱茶界也出来盲目地追求山头产区,而忽视茶叶所具有的共性和基础。比如,茶语网在茶圈碰到过这样的人,宁可喝茶农炒糊的山头茶,也不喝企业好的拼配,原因便是原料好。

喝茶喝的不只是山头,应该是山头和工艺的结合,是成品茶。

因此,当很多人为炒山头而炒山头,茶界从业者或消费者的价值观被带歪了时,疯狂地逐利过程中,如何保护茶山科学地可持续发展,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如何防止伪劣产品扰乱市场,这是自老班章以降,普洱茶界面临的问题。



5

白茶


晚发展不一定都是坏事

从铁观音到金骏眉,再到2007年的普洱茶,这些年茶界风起云涌的变化福鼎官方是看在眼里的,因此在2007年福鼎官方正式开始发展"福鼎白茶",拓展国内白茶市场。

此前福鼎白茶主要是出口外销,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不过中国很多茶类的景象,像铁观音、普洱茶都可以这么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口不那么赚钱了,反而国内市场机会很多,就看哪个地方反应快,做得更好。

但是晚一点发展不一定是坏事。在福鼎白茶火起来后,福鼎市官方与产业界曾向媒体表示,保持着清醒。很显然,前车之鉴太多,福鼎白茶需要走得更稳。



不得不说,普洱茶引起了中国茶叶的老茶热,让以前只零散存在于民间的家庭品饮方式,一跃成为商品市场的新宠,而白茶就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其后,随着商业概念和养生需求,"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越发深入人心。


不炒不揉,"最天然的茶"

来自媒体的数据显示,早些年前,福鼎有几百家茶叶企业,做白茶并不算太多,大多数企业做绿茶、红茶,主要是给外省的茶叶做原材料,白茶不到10%,但2013年,白茶达到了50%。

除了老白茶的保健效果带动的收藏行为,其实白茶本身就有多个特点让它在此时崛起。工艺上不炒不揉,称之为"最天然的茶",很符合某种时尚腔调,而其清甜淡雅,对于一般都市白领来说更容易接受,更讨人喜欢。



显然,白茶也面临着来自多个方面的威胁,市场快速发展中,种植面积的扩大、从业人员快速的增加、外来茶叶的涌入倒卖,如何保证茶叶的品质,毕竟茶树的生长和工艺的传承是滞后的,而人心愿意等吗?

这些都是白茶的现实,它不像普洱茶一样那么多山头概念,其价格虽然涨幅惊人,但整体来说尚未走进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更为狭窄的高端茶领域,避免盲目扩张,向大宗饮茶方面倾斜,成为长销茶,这或许是白茶避免重蹈网红覆辙的方式。



6

牛肉


牛肉与岩茶,互相成就

白茶正如日中天,在福建茶叶的群体中,岩茶的火热程度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铁观音、到金骏眉,再到现在的白茶、岩茶,福建境内的茶叶一波又一波地占领人们的茶叶话语,这里不得不羡慕大自然赐给福建的好山好水。

岩茶是一类历史悠久的茶叶,像近一两年也开始走俏的凤凰单丛一样,它们最初很多茶都是在区域内消耗掉,没有影响到全国。

虽然消耗是在小区域的,但并未妨碍这个地方的茶农对茶叶品质的追求。

如今,小而精的最顶级的斗茶赛非天心村斗茶赛不可,每年差不多11月左右举行,彼时整体地区会被外来者围得水泄不通,而这个比赛并不是现在才兴起的,其历史有上百年。



种种这些都给岩茶带来许多特点,一是它的茶历来都是高品质的,在小圈子内的茶客里口碑很好,再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由口碑和一定的商业化运作,这些年岩茶成为全国范围内非常抢眼的茶。

其实,岩茶的等级划分历来非常清楚,正岩、半岩等等,这就像是西湖龙井一样。而如今,国标已对岩茶的产区划分盖棺定论,这样越是有规矩的区分方法,就越可避免市场上概念炒作而带来的混乱状态。

当然,在岩茶的产区划分中,传统上的正岩核心产区"三坑两涧",其中牛栏坑更是受追捧的热点,牛栏坑肉桂,茶圈人称"牛肉",此前都流传着这样的话,假如开岩茶店或乌龙茶店,如果没有牛肉压阵,这家店是镇不住场的。



牛肉与岩茶,可以说是互相成就。总之,山场硬,"出身好",已"赢在起跑线上",再加上高超制作技艺,更是出类拔萃。岩茶被人关注,而牛肉因为其品质被推到最高位,也因为牛肉光环效应的带动,岩茶身价进一步抬高。


能毁了一个茶类的只有它自己

此前《闽北日报》曾报道过,"整个牛栏坑的茶园面积毕竟有限,再怎么囊括,也过不了一百亩,而且肉桂品种只占一半,成品最多也不过是1000多斤。"接着,文章非常坦率地指出:市面上充斥的"牛肉",有大多半是山寨的。

相比于铁观音和金骏眉,尽管牛肉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这种分析其实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产量让消费者知道"牛肉"有限,从某种程度来说,指导了人们的消费行为,而不像金骏眉等一样,消费者充满期待。



而且,如前面提到的天心村斗茶赛,其实在福建存在着大大小小太多的斗茶赛,而这种比赛从某些程度上保障了这个茶类的发展。

茶语网在一些斗茶上看到,制茶技艺都是父子、师徒的传承,有好胜心的,会从头喝到尾,捞做得好的茶叶的叶底回家学拼配配方,这让工艺以高质量的方式得到传承,而一些获奖茶叶就成为选择茶叶的方向标。

能毁了一个茶类的只有它自己。岩茶牛肉火爆依旧,如何守住自己的传统以及保持沉稳的心态是最重要的问题。其等级清晰产量有限是优势也是缺点,只是在市场增长时,怎么用的问题,这个平衡很难把握,尤为重要。



7

小青柑


集美貌与品饮为一身的网红

文章开头说过,谈这两年的茶叶市场,小青柑或者说柑普是必谈的。为什么这么说?小青柑不仅席卷了做普洱茶的几乎所有的商家,而且,连做白茶、六堡茶、红茶等的很多企业都纷纷做起了小青柑,以乘市场东风。

茶界的很多老前辈不能理解小青柑突然火爆,毕竟在他们眼里,这种做法老早就有了,像以花入茶,以果入茶,这是很常见的,况且有人觉得柑皮抢占了茶原本的滋味,有种买椟还珠的感慨。

这些话说得实在。北方喜欢花茶,而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早有陈皮入茶的民间习惯。因此,柑普茶的升温和蔓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阻挡,而等到药用价值的佐证和品饮方式的便捷,这样一个变热的过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橘普,柑普,小青柑,这是柑普茶的一个演变过程。而由柑皮包裹普洱熟茶的茶叶新品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市场。

2013年柑普崭露头角,悄悄潜入一些资深茶友的茶席间, 在2014年的广州茶博会的二楼,一些规格偏小的展台也带着卖柑普了。至此,柑普开始进入很多茶友们的视线中,进入起步阶段。

到2016年及至今年,柑普中的小青柑以其"可爱的"外形,以及萌萌的化名"小心肝",热度急剧攀升,到今年,更是火得一塌糊涂,成了茶界网红中的网红。



从网红到长虹,小青柑大有所为

打开某宝,小青柑价格最多是在两三百元一斤的等级,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我们不难看出,当一款茶价格处于这样一个价位的时候,日常口粮茶的属性便大大增加,被大众所接受度也就相对增加。

此次柑普或者小青柑吸引到了许多茶小白的关注,这便是与此前的网红非常不同的。这像此前我们所讨论的,茶界网红不能只在固有圈子里打转,茶作为饮品,只有进入人们的口粮茶习惯中,它才有长虹的基础。

小青柑爆红入圈者众,目前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消费者挑选产品,也多是以诚信商家或者是知名品牌的产品。这是客观规律。在不断地洗牌、淘汰的过程中,小青柑和柑普作为饮品能否深入人心,这是它接下来发展的关键。



结语

茶是用来喝的带有文化属性的商品。梳理近十几年的网红茶,其实我们更能清楚,这句话所包含的"喝、文化、商品"几个元素的势力变化,对茶叶兴衰起落的深刻影响。

喝是根本,应该没有人怀疑,特别是对于产业来说。而所谓的品类与品牌之间的纠葛,也就在于,品牌从操作层面能够控制产品质量,品类却多有历史和文化积淀,合力之下容易形成潮流,这又是独立经营品牌者最难做到的。

从某种层面来说,竹叶青在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上,是做得最好的。而现在这些占据话题热度的茶叶们,如岩茶、白茶、老班章、小青柑等,我们能看到某种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变网红为长虹,需要更多的创新、耐心和专注力。






2022-05-03 23:46: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