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与浪漫有趣的语言相比,为什么茶圈子更喜欢用“玩家型语言”?

发表于:2025-01-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与浪漫有趣的语言相比,为什么茶圈子更喜欢用“玩家型语言”?<,从去年开始,茶语市集里,也开始有了台湾著名茶器具品牌陶作坊的作品,而在每每产品上新的时候,我们在和创始人林荣国先生沟通作品细节的时候,也时常会发现沟通中会出现类似的对话----"林老师,老岩泥的壶烧水
茶饮趋势编辑 2025年01月22日最后更新与浪漫有趣的语言相比,为什么茶圈子更喜欢用“玩家型语言”?。

从去年开始,茶语市集里,也开始有了台湾著名茶器具品牌陶作坊的作品,而在每每产品上新的时候,我们在和创始人林荣国先生沟通作品细节的时候,也时常会发现沟通中会出现类似的对话--


--"林老师,老岩泥的壶烧水很甜是为什么?"


--"能否再细一点,比如老岩泥这个泥料本身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表述太含糊了,能否再细一点……?比如相较我们以往的陶壶、紫砂,它是否含有特殊成分和矿物质?泥料是不是也需要陈腐?烧制时有没有什么特殊工艺和讲究?烧成温度是多少?它的气孔结构和密度又相较紫砂和普通陶制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一般问到此处,林荣国先生会沉吟片刻,"其实我觉得不应该这样讲。"


▲ 林荣国先生


"你去买化妆品,会一定要搞清楚里面的所有成分吗?你去吃饭,一定要搞清楚所有的饭菜都是怎么做出来的才能开口吃吗?"


确实一般人都不会,除了美妆达人、除了美食家,也就是这个领域里的专业人士。但是好像在茶的圈子里,大家总是习惯性一开口就是问"玩家型语言"--"这是哪里的泥料/哪个山头的原料?"


就这个有趣的话题,我们和林荣国先生,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Q&A

Q:茶语

A:林荣国


Q:林老师,先来聊一聊,为什么您好像总是不太愿意非常细致地谈一款产品的原材料和工艺?难道消费者购买产品,不应该对这个产品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得更清楚吗?


A:这个问法很有趣,这里面包含了一种固有的认知逻辑--那就是在茶器具的领域,好像一定是要开口谈原材料、谈工艺的。


这个没有错,好原料好工艺确实是较能做好好产品,就好像喝茶,我们对原始的茶青也一样很重视。但我觉得这应该是作为生产者、或作为专业玩家所关注的。


但到了普通消费者的层面,当所有人依然在开口问你的原物料来自哪里,你的工艺是怎么做的,谈一些非常专业的问题……而不是首先喝喝看你的茶好不好喝,你的器具好不好看、好不好用的时候,我会觉得整个茶的产业,好像有点哪里不对。



Q:哪里不对?


A:首先我必须要说的是,专业层面的交流,肯定有它非常宝贵的一面,是我们茶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但若所有人都是从这个角度介入的话,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这会让普通消费者很紧张、没有安全感,感觉茶的圈子门槛很高,很难懂,无法进入。


它会让一般的普通消费者觉得--喝茶,好像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就一定要这样才能进入茶的世界。



Q:这么说好像是有一点这种感觉,包括很多茶语网里以前不喝茶的同事,在来茶语之前,也有种对茶亲近不起来的感觉,而且相当一部分人会觉得"喝不懂"、"水太深"。


A:对,茶的世界本身确实很深邃,但深邃本身不应该成为一个屏障和障碍,把人挡在茶的世界之外。


我觉得我们什么时候消费茶和茶器具的时候,也可以像在其他消费领域一样,只考虑安全、好用(好喝)、审美,以及可以承受的消费力,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把茶叶推广开来的必经之路。



Q:那话又说回来了,您觉得为什么茶圈子里喜欢用"玩家型语言"?


A:我个人觉得其实其中一个粗浅的答案是--今天,茶圈子里目前为止很多人都是"生产者"。


大家已经既有了一套强大的逻辑,这个逻辑,很专、很尖,但就是很难让普通人弄懂。


我一直努力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先不要懂"。


举个例子,我有一位主顾客,他是一位材料科学专业的博士,他就去研究我们的茶具,做测试,最后做出了一份报告出来证明不同成分陶土之间远红外线的差异及对茶叶影响的不一样。



他愿意把那份报告提供我们,做宣传依据,但是后来,我没有要。因为我觉得,如果这样做,我就变成"材料科学家"了,就跟陶艺不一样了,而这并不是我的专长。


更重要的,我觉得这更不是普通消费者需要的。


比起谈成份,我一上来就跟你说,这个远红外线测出来是0.9999……


我相信器物的美感、使用的体验,是更多人能够感同身受的,我们要做的是除了持续创新外,更要保证我们的器具是安全的,是合法合规的,相信这些也是使用者产生购买时最原始的需求。



Q:也就是说先从使用层面开始,先感兴趣了,再了解更深入的。


A:是的,我有次去日本做分享,一开始想了很多,用什么体系怎么讲,但最后只用了几个词,简单、喜欢、追求。因为我想让它简单,只有简单后你才会喜欢,喜欢后你才会去追求复杂,但那就是"自我成就"了。


但如果我先上来就给你一个很复杂的,说这个陶瓷的原料、制作流程、茶的品种……


其实我们试过的,60%以上的人听了都会觉得很麻烦,马上就提不起兴趣来了。


这是两个体系的东西。但我觉得可以试着先给他一个简单的系统。化繁为简,当一个入门砖。终究是希望消费者能简单一点,轻松一点,进入茶的世界。



再举个例子好了,那是一次我们全家去法国旅行,因为对法国葡萄酒的景仰与好奇,就想自驾去找个酒庄品酒。但事实上,我们全家都是不怎么懂葡萄酒的。


我们随便遇到了一个小的酒庄,就进去了,主人也很热情,带我们去地下酒窖,并问我们对酒有什么想法。我们说没有,好喝就可以。然后他找了一瓶酒,倒给我们喝,问觉得这酒怎么样。


我法文不行,他就问,是不是有点太甜了?我又喝不懂,当然就是点头了。然后他又拿一瓶给我喝,又问怎么样,我就皱着眉头想怎么说,他就问,是不是有点酸?我又点头。他又拿一瓶,我又皱眉,他问是不是有点涩……最后一共好像喝了5瓶。


我们不懂酒,但那个下午都很轻松愉快,专注在当下对酒的感受及主人的热情。我觉得喝茶就应该这样,你问我喜不喜欢。而不是直接塞给我一瓶酒,告诉我,这就是最好的,它的来历是怎样的,你应该喝懂它。


我这么多年都在思考这些东西,因为,我看到太多人对茶一开始抱有距离感,因为怕泡不好,他们被那些高深的专业语言束缚住了。


其实你只要问我一句话:你喜不喜欢?我说喜欢或者不喜欢。就好了。



Q:红酒的领域确实和茶有一些共通之处,在某些地方,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方向,其实大可先看看它们的领域是怎么做。


A:没错。比如说品饮的领域,也有许多"玩家型语言"----"收敛性很好"、"有毫香"、"带发酵气味"、"岩骨花香"……它们都很好。很精准,很专业,只是不太能引起外行人的共鸣。


台湾有本杂志叫《商业周刊》,里面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红酒的品评。但是他们不会写得很晦涩,通常能让你读得懂,而且读得下去。


比如他会写酒体喝下去"仿佛能看到七月的太阳",哇,即使没有喝过的人也一下子就有了情感的共鸣和生活经验的连接。


最近我们有在台北开品茶会,也有一些精彩的对话。一个朋友说,这杯茶喝下去,"有柳絮飘下去的感觉"。这样的形容,虽然出自南方人之口,但北京人也听得懂。但如果只是就滋味讲滋味,一般人就较没有共鸣。



如果想让更多人接触茶、爱上茶,我觉得首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谈论茶的语言变得更浪漫、更有趣,更多生活经验的共鸣,让更多人把它当乐趣。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开始,不妨学学诗人。那就是抒发你喝这个茶的感觉出来。当我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象空间,然后端起茶杯,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 * *


现在,林荣国先生最新研制的2018年新款品茗杯,正在茶语众筹独家首发,6款绝美釉彩,288元/枚,仅300枚,售完无补!


▲ 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保存此图片至手机用微信识别即可)或点击文末图片参与众筹


编辑:Via

图片:茶语视觉组


2022-05-03 23:44:4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