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趋势

为了恢复茶树种植,他要在2万亩茶园挖3千多万个坑,吓跑了几百个农民工

发表于:2024-12-22 作者:创始人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为了恢复茶树种植,他要在2万亩茶园挖3千多万个坑,吓跑了几百个农民工<,2万余亩茶地,约3000万个树坑;株距必须控制在1.5米,行距2.5米以上;每个树坑占地至少约4平方米;挖坑结束后要有专门定制的检测工具验收,所有数据达到指标后,方为合格;反之,重挖。……这里是曼松贡
茶饮趋势编辑 2024年12月22日最后更新为了恢复茶树种植,他要在2万亩茶园挖3千多万个坑,吓跑了几百个农民工。

2万余亩茶地,约3000万个树坑;

株距必须控制在1.5米,行距2.5米以上;

每个树坑占地至少约4平方米;

挖坑结束后要有专门定制的检测工具验收,所有数据达到指标后,方为合格;

反之,重挖。

……

这里是曼松贡茶核心产区,王子山与背阴山所在之地。


挖坑,只是恢复曼松茶树种植的第一步。这,也许并不是这批远聘自墨江农民工团队所遭遇的最大的"坑",但或是最难挖的坑。



"哎,又跑了一个!"


一周之内已经有四个农民工撂锄头不干了。更为准确地说,这还不包括宣布挖坑标准时,首先吓跑的一批人。


此刻,杨斌站在这片旧日辉煌的皇家贡茶山上,很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杨斌,则道茶业曼松基地初制厂厂长。从2007年,他们正式拿下王子山和背阴山万余亩曼松核心产区林权开始,开山修路、排除水电难关、发现327棵幸存的曼松古茶树挂牌保护,再到多方调研和翻阅资料,最终在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下确定曼松稀植的方式。



至此,挖坑便成为了恢复曼松茶山种植,至关重要的首要任务。而眼下,又一道难题摆在了眼前:量大、标准严,但人工却在行进过程中,逐步流失。


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于则道茶业创始人李伟定下的"铁律"标准,杨斌并不是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从墨江远聘而来的上千人的农民工团队,盘踞在基地的几百顶军用帐篷里。而,他们唯一的工作和目标,即是:挖坑,挖好坑。


这,看似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事情。但,在任何一项数据标准的考量下,无疑是在不断增加工作的难度和成本。



对此,李伟仍旧态度坚决:这就是曼松,即便只是挖树坑也必须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初衷不变,标准不变,且必须完成。


事实上,自曼松茶园恢复种植后,到如今业已蓬勃生长的曼松茶树,再到每年较为稳定的产量。这里,始终维持着最原始的森林状态,严禁狩猎、外来物种进山,维持着万物均衡守则的生态系统。


这一切,均离不开李伟团队,对曼松茶园全系统的科学管理理念,对茶树自然生长规律的尊重,以及对恢复贡茶院昔日辉煌的初衷与决心。


约3000万个坑,他们用最"笨"的方式种茶树


根据李伟所指出的,在云南省茶科所、中科院植物园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下,曼松茶山种植必须是按照古法稀植,进行茶树的有性繁殖。




即,新生的茶树,株距必须控制在1.5米、行距在2.5米以上,保证4平方米的土地营养供应一棵茶树的生长需求。


在此之外,摒弃为了规模和效益的扦插繁殖,采用遵循物种自然进化的有性繁殖(即种子种植),以曼松古树和周边村寨的茶果作为种子,并选择阳光充足的崖坡区域进行种植。



为此,李伟表示,"稀植并非后人所创,而是源自古人栽种普洱的模式。在总结前人的经验,配合自然、科学的标准管理下,可以从种植模式上解决茶树生长过程中,所需肥力的问题。且,通过采用稀植,能够为茶树提供充分生长的空间,也便于排列有序的茶树充分吸收养分,为枝梢输送更多营养,让更多的土壤及养分去满足一棵茶树的生长所需。"


这,也是采用稀植方式的意图所在。


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检测树坑是否达标,李伟还特意找专人制作了一个验收工具。



"按照树坑的株距和行距,用铁铸造等量的长方体,上面链接一个握把。当树坑挖好后,将工具放入坑中,如果恰好合适则验收合格。反之,不达标准者,返工。"谈及此,李伟再次强调,衡量一切的标准,只有数据,数据,数据。


换句话说,这也或是吓跑大批农民工的最大原因之一。


另一边,当树坑按照标准完成后,就要进行茶树种植。


"坑挖好了,我们将统一收集起来的327棵曼松古树的茶果,和发动周边村寨村民所收集的茶树茶果作为种子。"杨斌表示,"所有的培植均是人工完成。为了保证茶树的存活,每一个树坑里需要放上三至五颗茶果。然后,用茶山上的腐殖土和周边枯叶,在茶果上慢慢回土。并且,覆盖的土层不能太厚。"



就在这样的标准下,目前他们业已完成了曼松核心产区内两万余亩茶园的栽种,培育出每年能够完成一定产量的新生曼松茶树。


"接下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的目标将是在剩下的几万亩茶山上培育出更多的曼松茶树。"李伟如是说。


两个标准,四条铁律,一切以生态完整优先


写到这里,我们很有必要再次回顾一下曼松的生态环境。


事实上,行进至曼松茶山,除了满眼苍翠的绿色,参天树木之下各类生物物种共生,泥土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腐质,构建了一个几乎无人为干预的原始密林。



用李伟自己的话说,生态,是决定一杯茶好坏的基础。而一个优秀的茶园,则要做到抬头看生态,低头看物种土壤。


在此之前,李伟曾对当地的村民表示,"即便在别人看来,我们目前拥有了曼松核心产区的林权。但山还是那座山,他们入驻以后的一切行为,都将按照一个贡茶山应有的标准去作为与恢复。"


为此,从进入茶山初期开始,李伟就对团队立下明文规定:不许乱砍乱伐,不许狩猎捕鸟,不许挖蜂,不许破坏蚂蚁窝。同时,为了保证生态链的完整,严禁外来物种进山,避免山上物种遭到破坏,保持原始森林的物种多样性。



"真正的生态茶园,一定是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物种多样性,另一个则是茶树品种多样性。"


李伟表示,只有多样,才能符合进化论的道理,真正的好茶园都不是单一品种的茶园。而是多品种茶共生的茶园。比如,茶园里的蜜蜂,通过自然授粉,进而或促使茶树品种的多样化,解决了茶园的品种的进化问题;又比如,保护蚂蚁窝,可以维持茶树生长的生态平衡,对茶虫防治起着一定的作用。



这也就意味着,以生态为基础,采用稀植的栽种模式,可以减少化肥、农药出现对茶树的干预,实现自然的防治过程。


四个生产队,每天巡视,每一棵植被做到心中有数


可以肯定的是,按照李伟打造森林茶园的逻辑,整个曼松茶山的茶园及茶树管理,更是尤为重要。


实际上,因为茶树占地较广,且分散。所以,曼松基地在管理和养护的过程中,皆严格实行每天巡山守林,每年三次除草。除了靠天吃饭,整个茶园的划分按照生产队,以户为单位,责任制就近管理茶园。



对此,杨斌表示,目前,两万亩的茶山里,沿途分布了四个生产队。且每个茶农分配一辆摩托车,便于茶山的巡视和管理。


同时,利用砍除的杂草形成茶树与茶树之间的自然保护带,进行两次土壤覆盖。通过一次深覆盖,达到松根和提供养分的作用;而掩埋在茶树表面的浅覆盖,则能在干季时,减少茶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除此之外,杨斌介绍道,"在采茶的过程中,并不是为采茶而采茶,还能实现对茶树的管理。在此过程中,茶农们一只手采茶,另一只手打老叶。这样既实现了茶树的透风、透气和透光性,减少茶树营养的消耗,利于茶树生长。同时,通过拍打茶叶,还能解决攀附在茶叶上的蚜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虫害防治。



事实上,通过常年累月的巡山养护,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棵植被,或早已在他们心中生了根。


"这就是曼松,经得起对比,经得起考量。而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茶园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还原一杯贡茶的滋味。"这也就是李伟所一直坚持的做茶理念。


撰文/胖紫

专业/苏幕遮

图片/夏小西




2022-05-03 23:42:5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