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专栏丨母亲的茶
编者按:沏上一杯绿茶,豆香扑鼻,满嘴生香,这是母亲在用自己的方式慰藉着儿子。儿时不经意间的过往,早已印入内心。读完作者的这个故事,你会发现,母亲的爱,正如母亲这杯清新的,暖暖的绿茶一样,愈久弥香。
个人简介:
临风,70后茶友一枚,茶号临风。籍贯湖北黄冈,现居广东珠海。从事化妆品行业,喝茶为第一大好!爱茶、迷青花、喜诗文。国家高级茶艺师,一级评茶师。曾兼职珠海香山茶多FUN茶友会副会长,珠海市茶艺师协会副秘书长。茶有语,可清心。各位茶友:清茶一杯,请了!
正文如下:
混迹茶坛十余载,蹭蒙拐刮,也算是喝了不少好茶,老茶。传说中的号级茶印级茶,古树茶、单株茶、野生茶、雨前茶、明前茶什么的,喝过不少。好茶很多,大饱口福之余,细思印象深刻的茶,很多。而最令我难忘的,是我的母亲亲手炒制的家乡绿茶。手指敲打键盘的时候,故乡的山水,家乡的亲人,已于脑海浮现。
故乡位于大别山脉,多出绿茶。我们居住的那里没有高山,属丘陵地貌,茶树也不知是什么品种,但大多家庭都会在田边地头种上一些茶树。儿时,土地金贵,如果哪家单独弄一小片茶园,那已是很奢侈的事情,肯定是有茶瘾的了。作为鱼米之乡,产粮大省,农业税相当高,大都舍不得用良田做茶园。却不料在山头地边的砂砾之地,所出的茶品质却是优良。
那时候不知道喝茶有那么多的讲究。只知道夏日里一家人出门耕作,必泡上一大壶茶带上。茶壶是贴花瓷器,父母结婚之时生产队送的号礼(乡下说法)。壶底菱形中国景德镇款识述说着时间的印记。很庆幸没有被儿时的我们打烂,四个配套的带柄小杯还余一个,加一个圆形托盘,如今被我珍藏着。劳动之余小歇,喝上几口,降暑又解渴,不可或缺!
来广东很多年,一直都只喝家乡的茶,替代品也是清香的高山茶和铁观音。后来才接触到六大茶类并发烧到沉迷普洱和乌龙。品茶斗茶,纯料拼配,正山半岩,不亦乐乎。但对家乡的绿茶,一直情有独钟。父母双亲在珠海呆了几年,见我对茶的喜好日盛,就说回去后会把茶树重新打理起来,炒点自家绿茶给我。他们返乡后的第二年春天,母亲果然炒了茶寄来。收到包裹第一时间打电话回去。
电话那头,母亲说从前采的茶都是自己跟村里的人学习随便炒的,几年没炒了,手生了,不知道我喜不喜欢,还说有一锅炒焦了,留下来自己喝云云……电话这头的我却已近哽咽,只是机械地应答着。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对我们的态度日渐客气,难得的一年一度回到家,也是待如宾客,永远都想将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偶有索取,皆从之如云,欣然应答。我想改变,却是无奈!婉拒推脱,反而不喜。细细思量,或许,默默的承受,也是孝道。
打开包装,嗅一嗅母亲炒制的绿茶,熟悉的清香还略带火味。看干茶我就知道,母亲还是一如继往地惜茶惜粮。她是不会只采摘芽头的,总觉得那是一件很浪费很可惜的事情。也许是因为要寄茶给我,看得出她已是尽量嫩采了,如果是她们自己喝,我知道她会有自己心目中的采摘标准。
许是"近乡情怯"的缘故,茶收到了,我却许多天没敢冲泡。终有一日,闲下来冲泡。玻璃杯,3克茶品,90℃山泉水,下投法,两次注水。闻一闻,豆香扑鼻。喝一口,满嘴生香。还是家乡的味道,还是儿时的记忆。
我小口小口地喝着,任雾气潮湿了我的双眼,却止不住思绪翻飞。想起小学的时候勤工俭学,老师带着我们去学校承包的茶园采茶,师傅们示范着,我们新奇地学习练习着。有老师在场,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采完现场过秤记重之后茶就交给做茶师傅了。为了增强趣味性,会有个采茶比赛,每次我总是能进前三名,小小采茶能手。奖励虽只是一个练习簿或是一个铅笔盒,却无比雀跃。原来,我自小就有亲茶基因了。
茶叶续了两次水,茶味快速转淡。我知道,这也有加工工艺的原因。毕竟,这只是自制的粗茶。齿颊生津、舌底鸣泉、回味悠长这些词,好像都是用在一些高大上的茶品中。但喝着这杯茶,一样的芬芳,一样的甘甜,一样的迷人。那沁人心脾的韵味,饱含故乡山水泥土的精华,让人深深地迷恋和沉醉。那是儿时的记忆,那是母亲的情怀,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茶叶不知道谁会去品饮她,也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加工和冲泡,她只知道尽力地展现身姿,吐纳芳香,释放滋味。想着父母的无私奉献,茶叶亦有其相似之处啊。勿以其形陋而恶之,勿以其价廉而轻之,勿以其微末而慢之。你惜她懂她,她自然会告诉你她的神秘。一芽一叶,一砖一饼,皆来之不易,真情细品,自得真味!
注:图片来自茶语网